前列腺癌是一種常見的泌尿系統腫瘤,影響著全球數百萬男性。
在美國,前列腺癌已經超越肺癌和結腸癌,在危害男性健康的腫瘤中位列首位。近年來,前列腺癌在我國的發病率也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已躍居男性腫瘤第五位[1]。
目前對於侷限期前列腺癌尚無標準的治療方案,一般認為,前列腺癌的早期治療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治癒率的關鍵[2]。
但是也有研究顯示,手術和放化療並沒有顯著降低侷限期前列腺癌患者全因或前列腺癌特異性死亡率[3]。
那麼數百萬被前列腺癌偏愛的男性同胞們到底該怎麼選擇呢?
近日,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外科科學系Freddie Hamdy教授及其合作者在國際權威醫學頂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4]。
在該研究中,Hamdy等人發現前列腺癌患者接受主動監測、前列腺切除術或放療並不影響其生存情況,與主動監測相比,根治性治療可降低疾病進展風險,但不能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率。
也就是說,大多數侷限期前列腺癌患者被診斷後無需急於治療,無論是主動監測還是根治性治療,前列腺癌患者15年內的生存率均高達97%。
論文首頁截圖
這項中位隨訪時間為15年的試驗共納入了1643名侷限期前列腺癌患者,這些男性患者診斷時的中位年齡為62歲,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中位水平為4.6 ng/ml,大部分男性診斷時為低危前列腺癌。
根據治療意向他們被隨機分為三組:接受主動監測組(545例)、接受前列腺切除術組(553例)或接受放療組(545例)。
治療隨訪分析的具體分組情況
研究人員主要評估了前列腺癌患者接受上述三種不同處理後的死亡率、轉移和疾病進展的相關情況。
在對試驗中心、患者年齡、Gleason評分和基線PSA(對數轉換)進行調整後,Hamdy等人最終使用Cox比例-風險迴歸比較了三組在意向治療基礎上15年內的預後情況。
資料顯示隨訪期間共有45例患者(2.7%)死於前列腺癌,其中主動監測組17例(3.1%),前列腺切除術組12例(2.2%),放療組16例(2.9%),各組間的前列腺癌特異性死亡率無顯著差異(P = 0.53)。
進一步Hamdy等人評估了不同處理下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情況,他們發現不論是利用隨訪10年間的資料還是15年間的資料,前列腺癌患者接受主動監測或者根治性治療後的生存率並無差異,均為97%左右。
也就是說,大多數前列腺癌患者被診斷後無需急於治療,隨訪觀察對生存情況無明顯影響。
不同治療下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情況
接下來,Hamdy等人比較了不同治療下前列腺癌患者出現轉移的差異,與先前的報導相一致,主動監測組相比於根治性治療組發生前列腺癌轉移的可能性更高。
在10年隨訪期間發生腫瘤轉移的患者,在主動監測組中佔9.4%,在前列腺切除術組中佔4.7%,在放療組中佔5.0%,共計104人。其中,主動監測組有14例發生了淋巴結轉移,佔比2.6%,而前列腺切除術組和放療組則各有4例發生淋巴結轉移,佔比<1%。
前列腺癌的區域性進展也表現出類似的結果,在259例發生區域性進展的患者中,主動監測組佔比25.9%(141例),前列腺切除術組佔比10.5%(58例),而放療組僅有60例,佔比11.0%。
不同治療下前列腺癌患者發生區域性進展的情況
前面的轉移相關資料顯示,主動監測組發生腫瘤轉移的比例大於接受根治性治療組(9.5% vs 4.7% vs 5.0%)。按道理來說,這意味著主動監測組隨後的前列腺癌特異性死亡率的升高。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在這些10年隨訪期間確診轉移的患者中,來自主動監測組的患者前列腺癌死亡率遠小於手術切除組和放療組(13.6% vs 25% vs 70%)。
此外,Hamdy等人還注意到接受不同治療後患者死於前列腺癌的相對風險因男性診斷時的年齡不同而不同。
不同治療後不同年齡亞組的死亡人數
根據上表可以看到,在65歲以下的男性中,接受主動監測或前列腺切除術的人死於前列腺癌的風險低於接受放療的人;但是在65歲及以上的患者中,接受前列腺切除術或放療的患者死於前列腺癌的風險低於接受主動監測的患者。
總而言之,在這項中位時間為15年的隨訪中,研究人員發現無論侷限期前列腺癌患者接受主動監測、前列腺切除術或放療,PSA篩查診斷的前列腺癌的死亡率都非常低。與主動監測相比,根治性治療可降低疾病進展風險,但不能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率。無論是主動監測還是根治性治療,前列腺癌患者15年內的生存率均高達97%。
考慮到早期根治性治療相關的副作用,更積極的治療可能會導致更多的風險,而不是為患者帶來明顯獲益。對於新診斷的侷限期前列腺癌患者而言,臨床醫生應綜合權衡疾病進展風險,以及治療可能對患者泌尿系統、腸道、性功能方面造成的短期及長期影響,避免過度治療。
參考文獻:
[1]He Y, Xu W, Xiao YT, Huang H, Gu D, Ren S. Targeting signaling pathways in prostate cance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trials.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2;7(1):198. Published 2022 Jun 24.
[2]宋靈敏,翁國斌.侷限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療進展[J].現代實用醫學,2021,33(11):1406-1407.
[3]WALLIS C J D, ZHAO Z G, HUANG L C, et al. Association of treatment nodality, functional outcomes, and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with treatment-related regret among men with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J]. JAMA Oncol, 2021, 13(1): 35-45.
[4]Freddie C. Hamdy et al, Fifteen-Year Outcomes after Monitoring, Surgery, or Radiotherapy for Prostate Cancer. NEJM.
來自: 奇點腫瘤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