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O變形記】驅動力的選擇

小洋(燕洋天)發表於2023-02-09

  前言:每個人做事,都有著各種動機在裡面,有時候看似不可理解的行為或者選擇,初一看,可能是‘認知’,其實深層次實際是內在驅動力使然。例如,當一個人找我們問各種問題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先問‘你的意圖’是什麼?只有知道了你的意圖,我們才知道如何回答!

 

  誠然,在技術道路上,成為一個CTO有很多的路徑。正如自己也是從開發人員,在技術的加持下,在機會的青睞下,在同伴的認可下幸運地走到了這個位置。仔細反思,能夠走到這個位置,不一定代表可以坐好這個位置。  

  開始走上技術道路的時候,憑藉一股子的熱情和青春的熱血,然後在現實的驅動下不斷的專研技術。當時內心的目的很直接,就是要走到高處,獲取對應的收益。一直以來所被“教育”的也是:想要高薪,就必須在高位。

 

  現在回頭在想想,其實更多的是“以技術作為交易品”來換取對應的待遇。固然,這無可厚非。有很多人也是憑著一手專業和技術得到對應的價值回報。

  為什麼有很多人,做著做著,就走了?有些人做著做著,就成為巔峰人物?

  當然,回答這些問題,要涉及到更多層面,但是也是可以解析的。因為今天只談“驅動力”的話題,所以,我們先把焦點聚焦。

  

  因為驅動力是最隱藏在底層的力量,不同的驅動力,最後在行為的落實以及遇到各種情況的時候導致的選擇,會差別很大。

  還是以自己作為例子吧,因為當時的內心是以“搞錢”作為第一要素,也就說,自己從事職業的“地基”是搞錢,之後的各種“上層建構”都是“方法,手段和原則”。

  例如,每次我們版本的釋出以及專案的推進,都要以公司的發展為重點目標。同時,對專案的管控以及人員的管理,也是要符合這個目標。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靜靜的思考的時候,會發現,其實這就是自己構建的一個精巧的“遊戲”:雖然說是為了公司發展,也固然本質職業操守,其實最深層次的是為了“自己更好的發展和獲取可能得到的收益”。

 

  用下圖可以很好的解析這個內容:

 

  這就是所謂的“業力驅動”:以“我”為出發點,滿足自我某種程度的“小我的慾望”為動力。這不僅僅只是因為作為CTO了,我們可以反思到各種職位上。

  當然,這種動力也是正常的,也可以做的非常好,甚至也可以取得很大的經濟價值。包括很多人去創業,搞各種業務,基本是都是以這個為內層動力。尤其在之前的幾十年的經濟潮中,也湧現出了很多的不錯的企業,造就了很多的富豪。在創業的過程中,也深刻的體會到這種“動力”的強大:一個“頭狼”,領著一群新狼,然後開疆闢土,各自所得。這種動力帶來的結果與往往是很清楚的,大部分可能會這樣,

 

  如圖:

 

  事物的發展到了一個程度,“極限”就要變了:飛龍在天之後,就是亢龍有悔了!

  此時,就要進行“質”的轉變,甚至說“維度”的轉變。

 

 

  在閒扯一句,最近幾年熱議的“數字化轉型”其實也是這樣的。但是對於“數字化”轉型,不是搞個資訊化,把系統全部打通,建立資料中臺、業務中臺、營銷中臺等就可以的。其核心不在於“數字”,而在於“化”,或者說“變化、潤化、教化,即商業模式的改變、戰略的改變、組織結構的改變、人事關係的改變、利益分配的改變以及認知模型的改變”等。

 

  對於“業力驅動”,雖然我們可以口中講仁義,標榜操守,當其本質終究不變。也見過很多人賺完錢,企業上市之後,迎來一個新的結果:迷茫了——發現,對於“成功”的定義都已經“崩塌”了。很多企業“成功了”,人“失落”了。或許在旁人眼中,他們風光無限,可是內在的“無助與失落”,幾人能知?

 

  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有“業力驅動”,必然有另外一種驅動力。

  先看一個圖:

一段很震撼的話語

  

  也確實存在很多人,他們的做事方式是這樣的:可能開始的時候,“一窮二白”,然後拿著一個“內在的價值觀”,開始去“佈道”,奔走,然後聚齊一票人,不斷的各種搞,一個人的聲音,成為一群人的聲音,乃至於成為一個時代的聲音......

  聰明如你,已經猜到有很多的人是這樣走來的。這就是所謂的“願力驅動”:力量最初源自於個體的精神意志,以利益他人的願望為驅動,這樣個體可以承接和牽動整體力量,在自性層面上,透過這一系列生命內在活動最終形成的可以被個體調動的整體力量叫願力。這個過程,用下圖可以很確切的表達:

 

  引用老子的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生不息”。

  這也是一個“聚人聚勢”的過程。兩種方式其實無可厚非,很多開始以“業力驅動”的人和企業,到後來也不斷演變為“願力驅動”,例如,很多企業開始重視“企業文化”,其實企業文化,是“願力”的一個外在的體現, 其產品是文化最好的“詮釋”。就看這個“企業文化”是掛在牆上,還是做在心裡。

 

  好了,再回頭看看CTO的驅動力,一旦驅動力變了,其行為差別可能看不出來,但是背後的動機是天差地別,長此以往,帶來的效果越是天壤之別,如,因為某個員工,導致了嚴重的產品bug,同樣是要處理人員,使用的方法甚至也是類似“開除”,但是帶來的影響,營造的氛圍與場域是不一樣的:一種是“背鍋俠”(向外看),一種是“因為自己的原因,損失了一名兄弟”(向內省)。

 

  日久見人心,日積月累,很多“形勢”就會顯化,改變!一切,拭目以待!

  我們可以用一個名字稱呼那些願力驅動者,即“覺知者”,做一個有覺知的CTO,做一個有覺知的CEO,打造覺知商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