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ICT產業發展持續向好,ICT產業的增加值及佔GDP比重穩步提升,與此同時,ICT產業數智化賦能向深、向廣、向新發展,ICT技術持續與傳統產業融合,助推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升級。ICT產業高質量發展,將持續賦能實體經濟,引導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在ICT技術牽引下,5G技術、資訊網路、先進計算、AI技術全面創新發展,賦能效應持續加深,數字化轉型仍是產業主旋律,工業網際網路成為關鍵路徑,同時有了資料要素的加持,數字經濟邁向量質齊升,數字治理和數字安全體系基本構建。在2023年,透過ICT高質量發展作為牽引,將帶動數字經濟健康繁榮發展。

資訊通訊業(ICT)十大趨勢

一、 ICT技術紅利持續釋放,謀篇佈局未來發展空間

二、個人行業應用雙輪驅動,5G規模化發展加速推進

三、資訊網路協同融合貫通,自智技術加快應用落地

四、先進計算創新模式升級,算力供給能力大幅提升

五、大模型驅動AI技術突破,應用能力邊界不斷擴充

六、智慧製造向縱深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成為關鍵路徑

七、資料基礎制度完善落地,資料要素市場建設提速

八、數字經濟邁向量質齊升,構築經濟復甦中堅力量

九、數字治理體系基本形成,發展預期合作基礎企穩

十、數字安全加速迭代升級,保障覆蓋全過程全鏈條

ICT產業今年呈現較快發展態勢,面向未來,要加快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突破,加快推進技術向產業端轉化,加強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2023-2025年,我國ICT產業將保持持續增長態勢,面向未來前沿技術我們加快相關佈局,未來產業的培育將為ICT技術產業化開闢新的賽道。
在5G網路建設和應用發展過程中,推動5G規模化發展將成為今後一段時間的主要方向,需要從個人和行業兩方面雙驅動實現5G在實體經濟中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深度融合。需要以終端和數字內容的發展創新來實現個人應用從量到質的變化。5G行業應用規模化發展將呈現梯次、階段推進態勢,在此過程中需要加強5G技術對行業應用的支援能力。
當前處於算網協同向算網融合發展的階段,預計到2030年將實現設施、技術、運營、服務的體系化融合貫通。從算網協同到算網融合落地應用,再到最終算網一體將面臨技術、產業等多重挑戰。網路智慧化水平不斷提升,預計2025-2030年,網路自智慧力將達到L4。從技術趨勢看,下一步網路智慧技術將向多源融合智慧發展,支撐網路向更高等級自智慧力發展。
當前,算力作為新生產力已成為普遍共識。先進計算透過系統化創新加速算力規模提升,極大提升了算力供給能力,效能更強、規模更大、功耗更低,同時能夠實現低時延、高可靠性和精度更多的細分能力。先進計算在深度賦能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正發揮重要作用,帶動數字經濟的發展。
從技術角度看,大模型將持續提升人工智慧技術水平,推動人工智慧從可用技術向好用的基礎設施演變。同時,多模態、強算力和知識增強等技術將讓大模型的效能得到進一步提升。從應用角度看,大模型的發展將進一步擴充人工智慧應用的能力邊界,不斷催生新模式新業態。大模型將提升人工智慧感知、認知和生成能力,並且有望在基礎科學領域取得更多突破。
數字化轉型保持高速發展態勢,工業網際網路作為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支撐和路徑,新技術應用、新產業培育日益活躍。5G+工業網際網路作為我國重要推進方向,已初步實現規模化應用,工業網際網路產業規模也由小到大,預計2025年將超過2萬億。智慧製造作為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全面向縱深發展,智慧工廠建設走深擴寬,中小企業加速普及,數字化供應鏈也成為新的重要探索方向。
資料要素是數字化發展的基礎,2022年12月透過的二十條構建了數字基礎制度的相關意見,它的落地為資料要素市場建設奠定了基礎。我們會繼續加強對資料基礎制度細化領域細則的制定,在資料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進一步細化制度設計。隨著資料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資料要素市場建設將進一步提速。
數字經濟邁向量質齊升。從國際來看,中美歐數字經濟持續發展,新興國家加速崛起,全球數字經濟多極化發展格局將進一步凸顯。從國內來看,數字經濟正步入量質齊升的新十年,到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將超過60萬億元,數字經濟投入產出的效率將提升至3.5。
我國與數字化發展相適應的數字治理制度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從法律、規劃和政策層面,我國數字治理的頂層制度設計基本建立,治理體系建設方向、重點領域的治理要求基本明確。在此條件下,我們會繼續努力提高它的預期性、操作性和協同性,進一步細化制度規則,使國家數字治理政策更加規範有序安全穩定,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數字化持續深入,驅動網路安全向數字安全發展演進,數字安全保障能力同步建設創新發展。安全保障需求從過去的線上網路空間安全可靠,擴充和延伸至線下物理空間的穩定執行。面向數字基礎設施,數字安全進一步作用於資訊通訊安全、資料要素安全,以及網路物理融合安全。數字安全風險蔓延於數字化各環節各流程,數字技術、數字平臺、資料要素及網路物理融合等成為安全保障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