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現在全國還有什麼能比新冠病毒跑得更快,那大概就是各種有關新冠病毒的傳言了,奇點糕感覺得把自己掰成三四份才能做好Fact-Check,畢竟各種家人群朋友圈傳的東西一天比一天離譜,放著不管也怕出啥亂子。
而眾所周知,越是未知的存在越容易引發恐慌,像XBB.1.5這樣的新突變株就更是如此,前幾天只是一份出處不明的微信聊天記錄,就引發了無數人對“新冠致腹瀉”的恐慌,讓蒙脫石散、諾氟沙星乃至紙尿褲都被哄搶……
最近這幾天,奇點糕們也在後臺收到了不少相關提問,正好在這裡做個統一回復:目前科學界對XBB.1.5的研究還不多,但現有證據並未提示XBB.1.5更易導致腹瀉,盲目恐慌、跟風搶購,可以說是相當無謂的。
不過上個月發表在知名期刊Gut上的一項研究,倒是值得在座的“陽康”人員們參考:需要住院治療的新冠感染患者,出院後一年內的腸易激綜合徵(IBS)發生率會大幅升高,達到對照人群的6倍以上(3.2% vs. 0.5%)!
而且發生IBS的患者中有一半是腹瀉型(IBS-D),所以“陽康”後倒是可以相應做些準備。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冠患者出院後的便秘和大便乾結發生率也低於對照人群[1],看來新冠病毒對消化道乃至腸-腦軸的影響都值得關注啊。
論文題圖
雖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個名字用了接近3年,但由於人體小腸黏膜細胞表面,也存在把新冠病毒“放進細胞內”的ACE2受體,新冠感染導致的消化道症狀並不少見,有時甚至會成為患者的主訴症狀。
在國外的一些研究中,新冠患者就診時報告存在消化道症狀的比例,甚至高達40-60%[2-3],腹瀉、噁心、嘔吐、腹痛、食慾減退都相當常見;而在確診後6個月時,仍有29%的患者報告存在自認為與新冠感染有關的消化道症狀[4]。
基於這些情況,多國學者專門組織開展了“消化道-新冠感染”(GI-Covid-19)前瞻性研究,來深入解析新冠患者消化道症狀的嚴重程度、背後原因和解決方案,這也是本次研究的資料來源。
而研究者們之所以把IBS單獨拎出來,則是由於病毒和細菌性感染,是已知誘發IBS的最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而且IBS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也比較明顯,如果新冠感染也會導致更多的IBS,未來就要加以重視了。
該研究共納入2020年5-10月間需要住院治療,且既往無消化系統疾病史的614例成年新冠患者,並設定269例非新冠原因、基線狀況整體相近的住院患者作為對照,評估兩類人群消化道症狀、感染後IBS及焦慮/抑鬱症狀的發生率。
基線資料顯示,新冠住院患者的消化道症狀發生率顯著更高(59.3%/39.7%, P<0.001),以噁心(28.8%/12.6%)、腹瀉(37.3%/9.4%)、大便不成形(27.2%/7.9%)和便急(15.9%/4.9%)為主,多數表現為輕-中度症狀。
在出院後隨訪6個月及12個月時,新冠住院患者的便秘(12個月時為16%/9.6%)、大便乾結(12個月時為17.7%/10.9%)發生率都顯著更低,其它的消化道長期症狀發生率則無顯著差異。
而根據羅馬IV標準(要點為存在反覆腹痛,過去3個月內每週至少發作1次,且與排便相關[5])診斷時,共有14例(3.2%)新冠住院患者出院後確診為IBS,比例是對照組(1例,0.5%)的6倍以上,且其中7例為腹瀉型(IBS-D)。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仍有一半的新冠住院患者被確診為其它型別IBS,如便秘型(IBS-C)等。另外,新冠住院患者被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腸-腦軸相互作用疾病(DGBI)的比例也更高,但未達統計學顯著性差異。
對研究全人群進行的多因素分析顯示,有過敏史、長期使用質子泵抑制劑均與IBS的發生風險上升有關;而僅限新冠患者的話,風險因素還包括住院前3個月內或住院時使用抗生素、入院時存在咳嗽和呼吸困難症狀,出院後6個月仍有焦慮等。
與確診IBS有關的風險因素
研究者們認為,新冠病毒抗原長期存在於腸道,導致持久的炎症和自身免疫啟用,可能解釋了新冠住院患者的IBS發生率增高,但腸道微生物、腸-腦軸改變等因素也可能捲入其中,想要解題也並不那麼容易。
目前認為導致新冠感染後消化道後遺症的可能機制
(圖片來源: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這個謎題就交給科學家們去解決吧,作為和大家一樣的“陽康”人員,奇點糕接下來一定會緊盯消化道,有必要就去醫院就診,畢竟比起皺著眉頭盲目硬喝蒙脫石散,明確診斷再對症治療,才是更加正確的做法。
參考文獻:
[1]Marasco G, Cremon C, Barbaro M R, et al. Post COVID-19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Gut, 2022: gutjnl-2022-328483.
[2]Zoghi G, Moosavy S H, Yavarian S, et al. Gastrointestinal implications in COVID-19[J].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21, 21: 1135.
[3]Redd W D, Zhou J C, Hathorn K E, et al.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inf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J]. Gastroenterology, 2020, 159(2): 765-767. e2.
[4]Blackett J W, Wainberg M, Elkind M S V, et al. Potential long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6 months after coronavirus infec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mental health symptoms[J]. Gastroenterology, 2022, 162(2): 648-650. e2.
[5]Barbara G, Grover M, Bercik P, et al. Rome foundation working team report on post-infecti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Gastroenterology, 2019, 156(1): 46-58. e7.
來自: 奇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