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專案全生命週期管理系統構建與實踐
1 國內勘察設計行業
設計專案管理系統建設簡要回顧勘察設計行業資訊化建設走過了十年坎坷之路,先行的設計企業前赴後繼,圍繞主營業務設計專案管理展開一輪又一輪衝擊,從財務、人事、檔案、圖檔管理應用起步,逐漸深入到經營、設計過程管理;概念也由辦公自動化、無紙化,發展到 ( ) 、設計流程管理 ⋯⋯ ;
其初衷是控制設計任務下達到產品輸出的全過程,規範設計管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設計成本、科學計酬分配,以及有效收集、歸檔、利用設計圖紙。最終目標是加強內部管理,為業主提供優質服務,樹立品牌形象,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贏利能力。
初期建設的設計專案管理系統多以失敗告終,大量專案擱淺,能用起來的非常少;有些即使當時能用,但適應不了設計企業的發展變化,也只好推翻重來,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1) 勘察設計企業對資訊化的認識不清,經驗不足
一葉遮目,不見泰山;只重區域性,忽視了上下游各環節的內在聯絡,管理形不成閉環,資料相互割裂,並且受到不同部門、人員不同使用習慣與方式的干擾,難以應用。
盲目追求國外先進的 專案管理 理念,忽視了國內設計企業在生產方式、管理模式上存在的較大差別,企業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現實條件無法適應國外的專案管理軟體。過於理想化,企望透過設計管理系統,一舉實現“設計全過程自動化”,自然而然地提高設計管理水平。
(2) 軟體開發商心浮氣燥,急功近利
只顧爭搶市場和客戶,卻捨不得投入,只會模仿、低水平開發、競爭,沒有能力創新,更沒有核心技術,只能提供單一產品,技術架構不合理,遇到變化就只能推翻重來。
開發人員年輕,技術思維,缺少設計院背景,不瞭解客戶的業務管理模式和現實條件,聽不懂客戶的管理目的,也不可能合理地判斷客戶的需求,合理地組織技術方案。
2PLM 系統在國內勘察設計企業應用難
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意即“ ”。實際上, PLM 涉及“ PLM 領域”、“ PLM 理念”和“ PLM 軟體產品” 3 個層面。按照 CIMdata 給出的定義, PLM 是一種戰略性的企業應用,它透過一組解決方案,支援產品定義資訊的協同建立、管理、傳播和使用。這種協同超越企業邊界和產品全生命週期,整合了人、流程、業務系統和資訊。
PLM 包含以下內容:
·基礎技術和標準 ( 如 XML 、視覺化、協同和企業應用整合 )
·資訊建立和分析的工具 ( 如 CAD 、 CAM 、 CAE 、 CASE 、資訊釋出工具等 )
·核心功能 ( 如資料倉儲、文件和內容管理、工作流和任務管理等 )
·應用功能 ( 如配置管理 )
·面向業務/行業的解決方案和諮詢服務 ( 如汽車和高科技行業 )
PLM 的概念起源十上世紀 70 年代,最初是為了滿足各大製造企業產品開發需求而提出的面向產品創新的系統,希望透過培育期研發成本最小化和成長期至結束期企業利潤最大化,實現縮短產品上市週期、提高產品與服務質量、降低產品成本和提高企業贏利能力的目標。
PLM 系統引入國內設計企業還只是近幾年的事情,到目前為止也僅有一些大型的專業設計企業開始嘗試,從請外部公司諮詢、考察、選型、採購、安裝、部署、改造、到培訓、試用,距離真正的應用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國內設計工業要推行 系統 並存幾年內實現設計產品拿生命週期管理,確實面臨巨大阻力和挑戰,最大的困難是國內外環境差異:
(1)PLM 系統產生於國外的社會經濟環境中
·工程建設市場成熟、規範
·專案建設週期比較合理
·生產組織模式相對穩定,管理關係單純,人員結構分工合理
·人員管理水平高、專業素質高,配合默契
·標準化程度高.制度健全,作業流程規範,照章辦事,執行力強
·專案、人員的考核分配機制相對成熟
(2) 國內設計企業普遍面臨更加嚴峻的生存壓力
·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設計企業大都處於人少活多,加班加點的“趕工”狀態
·工程建設市場不夠成熟,競爭激烈
·業主要求的工期、報價不捨理,業主變更多,設計企業難“按部就班地組織生產
·設計企業仍處於深化改革期,組織、經營、生產模式尚不定型,變化非常快
·設計企業仍在不斷摸索更加合理的考核分配製度由於國外公司開發的 PLM 系統沒有考慮中國的獨特國情,基本上都會遇到“水土不服”境遇.很難推行、應用。
3 設計專案全生命週期管理系統的提出
3.1 設計專案的全生命週期
設計專案的全生命週期從客戶需求跟蹤、參加投標開始,經過簽訂合同、正式承接專案、下達任務通知、組織設計產品生產,交付客戶,設計圖紙歸檔,知識沉澱,最終能夠為設計專案所重複利用,走過了一個設計專案完整的生命週期 ( 圖 1) 。
圖 1 設計專案的全生命週期
3 . 2 設計專案全生命週期管理系統
設計專案全生命週期管理系統的概念足:
以設計管理標準化為基礎,以知識的沉澱、收集、管理、重複利用為管理的起點和歸宿,以資料倉儲、網路協同和專案資訊化管理等資訊科技為依託.為客戶需求跟蹤、投標、簽訂合同、下達任務通知、專案策劃、設計輸入、互提資料、圖紙設計、設計校審、圖紙列印、出版、交付、收集、歸檔、利用、檔案管理的設計專案全生命週期管理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3 . 3 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1) 突破僅僅包括專案的啟動、計劃、執行、監控、收尾階段的侷限,向前擴充套件到專案跟蹤、招投標.向後延伸到設計成果檔案的收集、歸檔、再利用,真正實現完整的、設計專案全生命週期管理。
(2) 突出知識的沉澱、提取、管理和迴圈利用,這種迴圈利用不僅覆蓋了設計專案的全過程,而且透過客戶新需求的分析、、諮詢和滿足.在新專案週期中實現重複利用。
(3) 為設計專案的所有管理者、專案組成員提供資訊化服務,包括院長,經營、生產、技術質量部門的管理人員、設計所長、專案負責人、專業負責人、設計人、校審人員等。
(4) 可以對設計專案的進度、質量、成本費用、人力資源、產品檔案、合同、收費以及產值、績效考核、分配等關鍵的專案管理資訊進行有效管理和監控。
(5) 可以對設計專案的任務下達、策劃、輸入、互提資料、評審、驗證、出版、歸檔等關鍵環節進行管理,並且保留質量活動、相互溝通、協作的記錄,便於分清責任。
(6) 能夠適應不同的管理目的,不同的組織模式、經營生產模式和應用條件。
4 設計專案全生命週期管理系統的構建
4 . 1 系統總體槳構
設計專案全生命週期管理系統的總體架構見圖 2 。
圖 2 計專案全生命週期系統總體架構
4 . 2 系統建設內容
(1) 領導監控
為院領導提供一個對全院設計專案的總體經營、生產狀況進行實時監控的平臺。
(2) 經營管理
及時跟蹤、客觀評價和充分滿足客戶需求並且不斷挖掘新的需求:提供資訊化監控手段和經營資料統計分析工具,科學預測,合理地投標報價、減少經營風險:有效管理臺同,廈時、準確地掌握收費、付費、支出情況,控制收支平衡,提高企業贏利能力。
(3) 生產管理
編制生產計劃,控制設計專案的立項、任務下達、完工、關閉,實時監控設計專案的進展情況,合理地分配專案、專業產值.考核專案與專業設計人員的業績。
(4) 設計管理
建立專案門廣,圍繞設計專案的進度、質量、贊甩、人員、產品檔案、工時等關鍵要素與專案策劃、設計輸入、互提資料、圖紙設計、設計校審、圖紙列印、出版、交付,歸檔、後期服務等關鍵環節開展管理和動態監控,
(5) 協同設計建立
協同工作區為設計人員提供個標準他的工作環境,可以方便地開展專業內部與專業之間的協作,有效管理設計檔案的建立、製作、釋出、變更、交換、共享、溝通等。
(6) 出圖、圖紙檔案收集、歸檔對設計檔案的列印、出版環節進行管理,在現有工作方式基礎上,有效收集圖紙檔案與工程屬性,自動歸檔。
(7) 知識管理建立設計專案全生命週期管理的知識體系,為客戶需求跟蹤、投標、專案策劃、瓦提舞料、圖紙設計、校審、圖紙列印、收集、歸檔、後期服務、檔案管理等關鍵環節的知識抽取、管理和迴圈利用提供便捷的工具 ( 如知識門戶、屬性、分類建立、搜尋引擎、許可權管理 ) 。
(8) 檔案管理對設計專案的歸檔檔案,包括專案管理檔案、設計成果檔案 ( 電子圖紙等 ) 、質量記錄等進行規範化管理,方便查詢、瀏覽、下載等利用。
(9) 人力資源管理實現生產人員基本資訊與專案動態資訊的聯動,便於及時掌握生產人員負荷,進行合理調配;可以對專案組成員進行科學的業績考核。
(10) 財務管理財務與經營、 專案管理 資料關聯,可以實時瞭解專案收入、支出,進行對比、核算。
4 . 3 系統建設策略
(1) 建設設計專案全生命週期管理系統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涉及方方面面,風險很大,無論是一次性建設,還是分步實施,都需要先進行總體規劃;已有區域性應用又不希望全盤推翻的設計企業,更要統籌規劃,根據現實情況,制定合理、可行的整合 ( 整合 ) 方案。
(2) 制定統一的設計管理和協同設計標準,建立部門、專業、設計管理主要環節、設計產品資料之間的合理聯絡,符合管理的本質要求,可以有效預防區域性建設產生的“資訊孤島”。
(3) 設計企業的業務管理千差萬別,構建設計專案全生命週期管理系統必須充分兼顧不同的管理目的,不同的組織、經營、生產模式和不同的應用條件及工作習慣;既重視全域性,又照顧到關鍵性的區域性需要:既滿足現實的要求,又能適應長期發展的要求;設計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管理模式與特點,理清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應用系統。
(4) 設計專案全生命週期管理系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綜合運用各種專業化技術,因此更應採用面向服務 (SOA) 的技術架構,在開放、可擴充套件的整合平臺上構建,能夠支援多種技術路線,可以跟隨資訊科技的發展持續改進、完善,平滑過渡。
(5) 目前絕大多數設計人員仍依靠二維專業設計軟體進行圖紙設計和協作,設計專案全生命週期管理系統既不能急於求成,又需要預留空間,為最終轉變為以 BIM( 建築資訊模型 ) 為支撐的三維設計方式做好準備:基本不改變設計習慣,從二維軟體中提取有價值的資料用於知識沉澱和利用,不失為一條事半功倍的捷徑。
5 設計專案全生命週期管理系統的研究與實踐
北京理正軟體設計研究院從上世紀 90 年代開始設計專案全生命週期管理系統的研究與實踐,希望為設計企業提供全方位、專業化的資訊科技服務,提高設計與管理的整體效率。這種探索雖然經歷過挫折,但我們從未放棄過努力。透過持續的投入、改進,認識不斷深化,技術能力不斷提升,應用效果也逐漸顯現。
1998-1999 年,理正先後研發出勘察設計 CAD 和道路整合 CAD 軟體,率先實現了圖形與資料庫聯動,形成工程建設專案引數化設計的雛形。
2000 年,理正與設計院合作開發了知識相簿管理系統,邁出了工程設計專案知識管理與利用的第一步。
2002 年,理正推出設計流程與 圖檔管理 系統,覆蓋了設計專案從投標 ( 委託 ) 、立項下達、設計策劃、設計輸入、互提資料、圖紙設計、設計校審、出版、交付、歸檔、圖檔的主要管理環節。
2005 年,理正依託自主的專業 CAD 軟體和圖形識別等專業化技術,開展了二維協同設計平臺與協同設計工具的研發,在基本不改變設計人員習慣的情況下提高設計協作效率。
2006 年,理正推出可拆可合的“第二代管理資訊系統通用平臺”,可以向搭積木一樣靈活配置出符合不同設計企業、不同管理目的、管理模式和應用條件的業務模型和應用系統,支援多種技術路線,可以快速適應設計企業的發展、變化。
近年來,理正又與設計院合作,積極探索知識管理、以資料庫支撐的專業院協同設計等應用,透過技術研發、技術創新和技術整合,不斷逼近設計專案全生命週期管理系統的最終目標。
6 結束語
對於勘察設計行業來說,設計專案全生命週期管理無疑是一場變革,設計專案全生命週期管理系統的應用與最終實現,必將徹底而深刻地改變現行的設計與管理方式,顯著地提高設計企業的生產力水平,這需要設計企業與軟體公司共同付出長期而艱苦的努力。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32639/viewspace-221574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TiPLM---產品全生命週期管理系統
- 軟體開發專案管理經驗分享:專案全生命週期管理專案管理
- 微服務手冊:API介面9個生命節點,構建全生命週期管理微服務API
- 用web視覺化開發工具定製工程專案全生命週期管理系統Web視覺化
- 專案管理過程之生命週期 (轉)專案管理
- Angular生命週期實踐Angular
- 【系統設計】系統發展生命週期(System Development Life Cycle)dev
- 專案生命週期(轉載)
- Xintell——全生命週期的模型建設+智慧資料中臺Intel模型
- Choerodon豬齒魚實踐之應用生命週期管理
- 低程式碼實時數倉構建系統的設計與實踐
- 資訊系統專案管理系列之二:專案生命期和組織專案管理
- Linux系統程式設計(24)——訊號的生命週期Linux程式設計
- 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產品結構和配置管理構架
- 圖片管理系統:原理、設計與實踐
- 安全防護系統構設計與實踐
- Uber的API生命週期管理平臺邊緣閘道器(Edge Gateway)的設計實踐APIGateway
- Salesforce 生命週期管理(一)應用生命週期淺談Salesforce
- View生命週期與Activity生命週期的關係View
- Java實現生命週期管理機制Java
- linux系統程式設計之程式(二):程式生命週期與PCB(程式控制塊)Linux程式設計
- Vue 專案架構設計與工程化實踐Vue架構
- 鴻蒙hvigor構建任務依賴與生命週期簡介鴻蒙Go
- ElasticSearch-生命週期管理Elasticsearch
- 團隊管理生命週期
- Tomcat生命週期管理Tomcat
- 實踐:GNU構建系統
- ElasticSearch生命週期管理-索引策略配置與操作Elasticsearch索引
- React 狀態管理:狀態與生命週期React
- React專題:生命週期React
- 讀資料工程之道:設計和構建健壯的資料系統03資料工程生命週期(上)
- 讀資料工程之道:設計和構建健壯的資料系統04資料工程生命週期(下)
- Grafana監控系統的構建與實踐Grafana
- 用於產品生命週期管理的 SOA 方法,第 2 部分: 產品生命週期管理的 SOA 參考體系架構架構
- 專欄文章 質量保障系統的落地實踐 (二) 專案管理設計 - 程式碼資訊設計專案管理
- MVN命令與生命週期
- Servlet生命週期與方法Servlet
- npm scripts的生命週期管理N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