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社交化和音樂模式的改變

地球沒有花發表於2016-11-12

“音樂社交化”這個概念(在國內)應該是從網易雲音樂開始的,至少我認為。

以前的音樂軟體只提供音樂的視聽和下載,純粹是一個人的世界——數字音樂從大佬的音樂庫到了你個人的音樂庫,比如 mp3、mp4裡。那時候唯一能與人交流的方式就是面聊+遞耳機給周圍人聽。基本就是這樣原始的“社交”方式,你的社交範圍取決於你耳機線的長度,它有多長,你就能以此為半徑的分享 pi*r^2 的區域。這是極為有限的。

何為“社交化”。“社會交際”,社會的基本元素是人,人構成了社會,人和人打交道形成了社會的交際方式。人和人怎麼打交道,還是離不開說話,聊天,交流對事物的想法和認知。有了網際網路之後,社交的方式被簡化,人與人的距離被拉近,社會化的程度變頻繁變強,例如郵件、bbs、論壇等,只要聯網,任何地區任何人的留言你都能看到,並且能與之交流,進行思想的碰撞。

音樂如何社交化,首先基本元素還是“音樂”,然後在使用者聽音樂的基礎上可以進行交流,以最簡單的方式來呈現——給“帖子”留言。雖然這是一項早已成熟的技術和產品,業內稱其為“留言板”,但是它創新在了與音樂相結合,化學反應出了另一種音樂的欣賞方式,那就是草根間的交流,這滿足的是精神的精神。音樂本身就是精神上的享受和感悟,那麼如果能與人交流分享或者分擔其想法,豈不是精神上的精神層面?

這一方面,網易雲音樂做的社交音樂模式在 QQ 音樂、蝦米音樂、百度音樂等大佬間異軍突起,成為湖面上的一點波瀾,以及網易強大的開發能力,瞬間一個有著 good-looking 的社交音樂播放器誕生並迅速吸攬了大量的使用者。

有了使用者,便有了資料,通過資料分析進行個性化音樂推薦。說些話外話,關於推薦系統,個人並不是特別看好,這項技術簡直是技術中的“愚民政策”,因為它通過學習你的癖好只會給你推薦你喜歡的東西,這對商家固然是好事,但對於使用者,這簡直就是 narrow 了使用者的眼界,使得使用者只能看到他喜歡的東西而沒法接觸到其他新的東西。所以網易雲音樂裡的“推薦歌單”之類的“推薦”輩的東西,我都不會去聽,我希望的是聆聽多元化的音樂,而不只是一類。拉回來,有了使用者有了資料,便能進行個性化推薦,便可以做音樂周邊,比如耳機、耳塞、明星簽名照之類的。

對於音樂行業來說,以前固有的模式是賣唱片,一張唱片裡幾首好歌、熱門歌搭配一些冷門歌進行湊數。這種想法是很明顯的商人的想法。一首好歌搭一堆爛歌和一堆好歌,反正一張唱片,一個價錢,那我還不如選擇一首好歌搭一堆爛歌的方式,這樣還能讓音樂人把自己好的音樂分批賣,多批次賺錢。這樣的壞處有兩個,第一對消費者不公平,同樣的價錢為你們奸商齷齪的想法買單;第二對音樂人會養成懶惰的習慣,音樂人意識到這樣也可以的話,那麼我以後寫兩首好歌就能享受兩次唱片的錢了。

當年 itunes 發現這個陋習之後,將數字音樂都納入 itunes,讓使用者以單曲的形式買自己喜歡的單曲,受到了大量使用者的使用者,並且吸收和培養了大批的使用者習慣。itunes 就是傳統模式的 breaker,而且是對藝人對使用者都有益的。

一個社交音樂,一個音樂模式的改變,都是對傳統模式的一次突破。對此我們啟發就是要不斷的瞭解整個行業的現狀,只有多瞭解,我們才能發現這裡面不合理的地方,而這些正是創業的契機所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