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戰略那些事兒

billyren發表於2014-06-10

【文/ 任英傑】
第一次接觸技術戰略是在十幾年前,在我的第一家公司。那時還是個小兵,對技術有著無限的熱情,即便完成了工作下班也不回家,近乎貪婪的吞噬一切能接觸到的知識。當然豐盛的晚餐和免費上網也是誘惑,要知道那時候民宅都是撥號上網的,而公司有條專線。一日,和另一個單身青年賴在公司蹭晚飯。食堂牆壁的宣傳板上貼著最新的公司內部刊物。那老兄眼神好,拉著我看內刊,一張市場部的照片,上面有個眼生的妹妹,很靚。看看也好,養養眼心情好。兩個傻小子正樂和呢,就聽得身後一個沉悶的男音響起,“怎麼樣,評價一下吧”。回身一看,公司一個元老,戰略發展部的頭,只好傻笑連聲說好。次日,我們頭看到我倆,喜形於色,劈頭一頓表揚,說戰略發展部的老總表揚我們有潛質,當然也說明他教導有方了。丈二和尚,那個蒙啊。中午又去食堂,這回明白了,美女照片旁有老總的一篇文章。好好拜讀了一下這篇給我們帶來好運的文章,真真沒看懂呢,就知道是說公司戰略佈局的事兒。那時我對戰略規劃還沒啥認識,覺得是忽悠人的,沒有程式碼客戶能付錢嗎?

機緣巧合,十年後又幹起了技術戰略的事兒。十年間,搞過開發,參與過測試,幹過專案管理,從事過培訓,下過海,創過業,經歷多了,思維也發生了變化,認為戰略才是致勝王道,話說上兵伐謀嘛。上點規模的公司都有一撥人在搞戰略規劃,有時分得會再細點,業務戰略和技術戰略。可能以一個部門形式存在,通常叫技術發展部或戰略發展部什麼的,也可能只是一個虛擬團隊或小組。這類部門似乎頗有神秘感,我來揭揭底兒。

先說說這種部門都幹啥事兒,因為不時有人問起。用智庫一詞形容最為貼切,有點像軍隊中的參謀部。首長在堅定作戰決心前,需要大量的情報收集和分析工作,作戰參謀就幹這事兒。不僅如此,參謀長還得有出謀劃策的能力,相當於古時候的軍師。一個組織的技術戰略最終都是經由決策層反覆討論、斟酌權衡後才能確定、釋出執行的。在這個過程中,技術戰略團隊就得承擔智庫的角色,需要做情報收集、市場態勢觀察、競爭力分析、我方資源能力評估、合作方遴選等工作,相當於決策層的資訊觸角和外腦。策略制定是個持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智庫和決策層的頻繁互動,資訊輸入、反饋、修正、復反饋不斷迭代,直至達成共識。智庫會不時將資訊彙總分析形成報告提交給決策層參考,同時決策層也會部署或調整跟蹤方向。這過程中有很多事兒都是不確定的,目標可能隨著調研過程的深入和公司大策略調整。對公司整體策略和首長戰略意圖沒有認識的同學幹這活可能會相當焦慮,有人就向我反映過工作目標咋總變呢,其實大方向是基本穩定的,但具體工作目標會圍繞主線震盪的。

策略是否正確干係到一個企業在未來競爭中是否能掌握主導權和有利市場態勢。觀察幾個例子,Eucalyptus,曾經雲端計算鼻祖級的廠商,在開源策略上選擇半遮半掩,喪失了開疆擴土的最佳時機。中國移動的大雲,起步不算晚,當初選擇的是OpenNebula搭建自己的雲平臺,可在OpenStack大紅大紫的今天就尷尬了。OpenNebula在功能、釋出進度和影響範圍等方面均不及OpenStack,是繼續堅持還是投入OpenStack的懷抱是個難題。阿里雲起步也挺早,默默耕耘了若干年,據稱技術上完全自己從頭幹起,在是否擁抱OpenStack的問題上不存在中國移動的猶豫。阿里雲擁有雄厚的資金支援可以不必採用開源生態圈的模式共享資源分攤成本。紅帽也經歷了激烈的思想鬥爭,當年也自行研發了雲基礎設施平臺,但是OpenStack實在是太火了,最終放棄自家產品,轉向了OpenStack陣營。

從事技術戰略的算是小眾群體,發展空間和出路如何呢?如果你有凌雲之志,未來想成為C層面的人物,在這樣的部門裡歷練歷練是不可缺少的。我曾和老闆策劃過雲策略,也給老闆策劃過業界會議的演講稿,臺上老闆在演講,臺下自己心中也在慷慨激昂。可能最終釋出策略或出面演講的人不是自己,但參與過決策的成就感還是會讓自己自豪不已。

做技術戰略工作多年,經歷了不少趣事,今天沒時間了,陪寶寶讀書去了,以後敲出來和夥伴們分享吧。
------------------------------------------------------
        關注老任微信公號:it-veteran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519/viewspace-118007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