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計算論文讀後感【4】- 讓我準備起來吧【完】

zrtang發表於2009-04-29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7650d40100d39j.html

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名為“Michael Armbrust”。他應該是該論文的主要貢獻者。去Google上搜這個人名時,搜尋條上居然會自動把這個名字補齊,並顯示有31萬條結果。可見這哥們的人氣是相當的旺盛。(當然和小瀋陽比差得遠去了。小瀋陽在谷歌顯示的結果有1千7百多萬條。)一個學術界的小毛孩,相當不容易了。這哥們還有一個過人之處,就是通過對Google排序演算法的實驗,當你搜尋他的名字時,讓Google搜尋結果的第一頁全部返回有關他的網頁。讓與他重名的人完全在第一頁上露不了臉。真絕!找他做SEO,效果肯定不錯。


Michael Armbrust,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RAD(Reliable Adaptive Distributed systems)實驗室的博士生。

這篇論文的署名還真多,竟然有11位。學術界的人都知道,除非你是第一作者,否則無非是搭個順風車而已。不過這些人中卻有2位是鼎鼎大名。文章的份量因此而陡然增加。他們是David Patterson和Randy Katz。這二人在1987年發明了RAID技術,在儲存行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David Patterson寫的2本書“Computer Architecture: A Quantitative Approach”和“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Design: the Hardware/Software Interface”,以及Randy Katz寫的“Contemporary Logic Design”一書都是美國大學和研究生院計算機系必讀的教科書。因此,他們在計算機這個行業裡基本上是家喻戶曉了。


David Patterson,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RAD實驗室主任


Randy Katz,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說了這麼一大堆,無非是想說明這篇論文的重要性,從而間接地說明我的觀點是有依據的:一個計算外包的高潮也許就要到來了。那麼我們這些未來的雲端計算使用者應該做哪些準備呢?

四,為雲端計算做準備

1. 應用程式要有可伸縮性。注意我這裡用的是“伸縮性”,而不是“擴充套件性”。我們平時往往強調應用程式需要有好的擴充套件性,但很少強調收縮能力。大丈夫能伸能屈。大丈夫寫的應用程式應該也是一樣的。如果未來我們的應用程式是按照計算量(例如CPU使用率,I/O使用率等等)來付費,那麼當使用者訪問量下降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釋放這些資源,從而降低費用。這就和不在家的時候,把電燈都關燈是一個道理。不然多浪費啊。看看我們現在的很多設計中,資源池(例如資料庫的連線池)這個概念已經十分普及了。但是真正能夠做到伸縮自如的是鳳毛麟角。

2. 未來的客戶端程式需要更加“聰明”。當客戶端不能上網時,或者不能連線到伺服器上時,仍然可以允許客戶做部分工作。而現在的客戶端要麼完全基於瀏覽器(例如絕大部分網頁),要麼過於依賴網路(比如MSN,雅虎通等IM工具),一旦斷網,就幾乎沒用了。理想中的IM能夠讓你不聯網的情況下,仍然輕鬆地檢視網友的聯絡資訊,歷史訊息等。

3. 由於作業系統將逐漸被VM化,相應的系統管理技能和流程也需要改進。未來的系統管理員也許根本無法物理接觸到他們管理的裝置,所有工作都要通過遠端管理。那時候的系統優化也許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4. 公司裡的個人電腦使用者將不再物理擁有自己的電腦。你的桌子上或桌子下面將不再有那個又笨又大的主機箱。你有的無非是一個顯示器,一個鍵盤和一個滑鼠。你的電腦資料被存在了某個VM上面,你不用再為備份而頭疼了。世界或許將要輪迴到70,80年代的X window時期。大家都是通過終端登入到某臺主機上工作。

寫到這裡,我自己也不禁有些吃驚。難道未來PC會消失嗎?但是看看現在上網本這麼流行,或許PC的末日真的不遠了。PC的發展孕育了網際網路。而網際網路的發展或許會消滅PC。這“雲”後面到底是什麼?我真的很好奇。

如果雲端計算真的發展到了那個不需要PC,技術資源和電一樣方便的時候,我們恐怕早已經完全適應了。現在的問題是當雲端計算還不成熟的時候,我們該不該去吃這個螃蟹?答案肯定是沒有的。希望那些吃過螃蟹的人分享經驗。我也將盡可能地分享我的經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