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司曉:人工智慧邁向“泛在智慧”階段

zhengonglian發表於2020-07-15

7月10日,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騰訊論壇上,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正式釋出了《騰訊人工智慧白皮書:泛在智慧》 更多資訊盡在振工鏈

作為騰訊第一份全面介紹AI、闡述騰訊人工智慧佈局和思考的白皮書,該書從宏觀背景、技術研究、落地應用、未來經濟、制度保障五維度,勾勒出了“泛在智慧”的全景全貌。

以下是司曉的演講全文:

各位線下線上的觀眾朋友大家下午好!很榮幸參加此次世界人工智慧大會。2020上半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方面給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空前挑戰,另一方面,疫情也成為數字技術的試金石,整個社會在疫情倒逼之下進行了一場線上生活試煉。這是很難人為創造的條件,加速數字經濟包括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數字化新常態的到來。今天透過這樣的方式與大家見面,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們已經受住了這次考驗 更多資訊盡在振工鏈

未來十年,可以說是全球社會經濟結構化重塑的一個重要的視窗期,也將為泛在智慧引領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在疫情背景下,整體經濟的恢復和長週期的發展是下一個階段的重點。這為我們的人工智慧開啟了一個新的視窗期,找到更多的應用場景和應用空間。 我們認為,一個“泛在智慧”的世界正在加速到來 “泛在”包括兩層含義:

第一,技術和能力的泛在。 人工智慧越來越成為一種通用技術,成為像水和電一樣的基礎設施,促進產業的數字化升級和加速變革。

第二,應用的泛在。 工業、醫療、城市管理等各個領域都在與人工智慧發生關聯,各個方面都能看到人工智慧的身影。人工智慧正在泛於大眾、惠於大眾。

泛在智慧 ”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中間層的AI新基建。就在前兩天,李克強總理在貴州調研時再次強調了新基建,而且還到騰訊的貴安七星資料中心,鼓勵我們要挖出資料的鑽石礦。 AI新基建是新算力、新演算法和資料新要素三位一體構築的智慧中臺,對外提供語音、影像視覺、知識圖譜等大量的AI能力,從而能夠讓大量中小企業降低進入智慧時代的門檻

AI新基建之上,是“智慧+”的部分,這是AI發揮作用的主戰場,包含自動駕駛、AI+醫療、AI+教育等等。最底層還需要智慧底座的強力支撐,不僅包括5G、物聯網等新連線來生成海量資料,還需要完備的安全保障,如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倫理規範的完善,從而讓AI可知、可控、可用和可靠 更多資訊盡在振工鏈

總體來看,我們國家的人工智慧已處於全球第一梯隊,這跟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援是分不開的。以2015年 國家正式把人工智慧納入“網際網路+”的重點任務之一作為起點,到現在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其中,具有標誌意義的是第二階段,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寫入了“人工智慧”。當年網際網路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時,美國網際網路已經發展的如火如荼,而國家在AI發展的早期,就把它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這是很敏銳的做法。在當年7月, 國家釋出《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了面向2030年的全面戰略部署,這是AI發展的總綱領。第三階段,就是人工智慧開始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我們認為, 第四階段是於今年開啟的,AI作為一種新基建,將肩負起更重要的角色,去推動數字轉型、智慧升級和融合創新。 可以說,這為“泛在智慧”的到來再次按下了加速鍵。

得益於國家日益明晰的產業政策,人工智慧也走出了概念炒作的風口,投資界對人工智慧的認知開始迴歸理性。我們可以看到,對人工智慧的投資從單純的追逐熱點,轉向更注重核心技術和應用潛力。像一些底層技術創業公司,以及落地性較強的醫療、教育、智慧網聯汽車等創業專案獲得了更多青睞。

泛在智慧,如果有“智”的話,這個智需要“智”得高效,也需要“智”得可靠 。這個“智”離不開技術的支撐。據統計,2010-2020年之間人工智慧的計算複雜度,每年以十倍的速度在倍增,在這個基礎上才出現這一波人工智慧的發展高潮。視覺技術是計算機的眼睛,這塊技術目前已經非常成熟了,從只重視準確度,到現在愈發注重安全和可靠性。語音技術是計算機的耳朵和嘴巴,為人機互動開啟了新的重要入口,近年來人和機器的交流也越來越自然。今年的六一兒童節,我們推出了一位虛擬歌手“艾靈”,跟王俊凱、雄安小學的小朋友合唱歌曲,不僅擁有了近乎真人的聲線,唱的時候還能像人一樣充滿感情。自然語言理解是人工智慧上的明珠。近些年,AI Lab在很多國際比賽上取得了全球第一,微信AI也兩次獲得國際對話系統技術挑戰賽的冠軍 更多資訊盡在振工鏈

疫情是一場全民被迫參與的數字化生活社會實驗,成為了AI的試金石,從基礎設施的完備性、資料的流通性到快速反應能力是一次國家級的數字化檢閱。 在這場社會實驗中,人工智慧在疫情防控、疾病診療、城市治理和復工復產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相信我們每個人也都有切身的感觸,下面稍微展開一點:

在醫療方面,AI幫助醫生在診斷環節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尤其在針對新冠疫情的治療期間,每一個患者平均每五天做一次檢查,數量非常大,有了影像識別技術的介入使得整個診療的時間縮短為一到兩分鐘,最快的是兩秒鐘就可以看完一個片子。如果AI技術能夠把所有的肺部病變的片子讀完,未來再出現另外一種非典型的肺炎,它首先就能夠發出預警,因而在未來醫療防控上可以有很多的應用場景 更多資訊盡在振工鏈

另外,像我們在國內出差,健康碼已經成為出行必備。歐美走到另外一條去中心化的路線,讓大家相對自由地追蹤疫情源頭,不同的制度背景下技術應用呈現出不同特徵。

再如,為了幫助社群防疫,避免交叉感染,騰訊推出了健康申報、人車管理、體溫篩查以及智慧隔離等抗“疫”功能,在全國很多小區落地。在疫情早期,騰訊優圖實驗室的車輛就能夠對外來的車牌自動識別登記,對出入小區的湖北牌照車輛進行提示,並對一些湖北牌照但近期沒有去過湖北的車輛進行白名單處理。基於騰訊優圖AI識別技術,平臺還能夠及時發現未佩戴口罩的人員,統計社群內人員口罩佩戴情況,協助社群居民管理,降低疫情傳播風險。 這些看似很小的點點滴滴,卻蘊含了城市治理的大量細節 ,騰訊去年也提出了WeCity未來城市的發展藍圖,這其中具備很大應用空間。

復工復產是疫情後的首要大事,如果之前工業生產模式無人化的程度比較高,甚至進入“黑燈工廠”的階段,那麼疫情對生產能力影響就非常小,可以快速進入到復工復產階段。

回顧歷史,歷史上的災難或者瘟疫往往都伴隨著科技的發展,比如說歐洲在黑死病之後進入到技術高速發展的時期。由於瘟疫帶來大規模的勞動力短缺,其實人們不得以想一些技術的方法替代人力,從而使得社會的總體生產力在提升 更多資訊盡在振工鏈

在本次疫情中得到初步嘗試的“新線上經濟”,或者“線上新經濟”,或者是打引號的“無人經濟”、“無接觸經濟”都是疫情下的特殊嘗試,但使我們獲得了在這些領域加速甚至跨越式的發展。之前做無人零售,單純就是為了做“無人店”而“無人店”。在疫情期間,配送到最後一公里,甚至用無人車送最後這一公里,變成了必選項、不得不做的事。在疫情期間,小程式生鮮店鋪有多倍增長,也是一個例子。過去總是擔心生鮮電商的安全問題,但是在疫情階段不得不做這件事。一旦體驗到這種便利,確認了它的安全性,你可能不會放棄這種便利。這些給我們的未來帶來可期的變化。

同樣,我們公司的首席探索官CXO網大為一直倡導FEW(Food、Energy、Water,即食物、能源與水),怎麼樣讓地球以目前的資源來養活一百億人。顯然以我們現有的科技,現有的土地資源是難以支撐地球一百億人。在這樣的背景下,AI農業現在已經慢慢從實驗室走出來,騰訊的AI Lab剛剛與遼寧做了一些方案的試驗,展開兩期種植試點。實驗組與未改造的對照組相比,每畝每季提升數千元淨利潤。在服務業,疫情催生了非接觸經濟,無人零售、無人值守、物流運輸等行業的非接觸式服務需求大漲 更多資訊盡在振工鏈

我們看到,人工智慧正在帶來人機協作關係的全新革命,雖然短期內一些工作型別會被替代,甚至有結構性失業的問題,但長期來看, 人工智慧的終極目標絕不是取代人類,而是讓人從繁重的、重複工作中解放出來,解決更有價值的問題 。在這一新的協作關係下,我們認為,未來很多產業都將通向帶引號的“無人經濟”,但無人一定是“為更多人”。

根據觀察,我們可以發現: 發展AI不是單純的技術提升,而是要融入經濟和社會價值中 。經濟價值方面,人工智慧助力復工復產,加速經濟復甦。非接觸經濟和線上經濟成為未來經濟的新亮點,人機協作創新將進一步釋放行業的生產力,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價值方面,人工智慧正在大力推動智慧城市治理轉型,提升社會資源分配效率。科技向善,讓科技去解決真正的“大問題”,讓科技承擔起“救命”的角色,讓科技為地球思考,為地球造福。

最後,用老子的一句話來總結今天的分享: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在未來,人工智慧會全面深入到我們生產生活,無所不在。就像騰訊營運長任宇昕在昨天的發言中提到的,經過這次疫情,中國已經不再有純粹的傳統產業,每個產業或多或少都開啟了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程式。對於人工智慧來說,這也同樣成立。未來每個產業都或多或少會融入AI,當我們不再強調AI這個概念本身時,不需要專門再開人工智慧大會,討論落地場景和案例時,那個時候就是AI無處不在的時候 更多資訊盡在振工鏈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77806/viewspace-270475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