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式、流應用、原生應用app、輕應用

天府雲創發表於2017-12-08

引言介紹:

應用分為:原生應用(Native APP)、輕應用(webapp或者h5app)和混合應用(HibidAPP)

其中流應用和輕應用現在多基於瀏覽器開啊H5應用程式

小程式是基於微信平臺(軟體之上的軟體)

原生應用又稱本地應用,UI體驗好,更新複雜(尤其是蘋果的原生app)

混合應用多用於體積較大的開發APP(例如百度、京東和淘寶等手機app)

小程式

 
小程式一般指微信小程式
微信小程式(wei xin xiao cheng xu),簡稱小程式,縮寫XCX,英文名Mini Program,是一種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它實現了應用“觸手可及”的夢想,使用者掃一掃或搜一下即可開啟應用。
全面開放申請後,主體型別為企業、政府、媒體、其他組織或個人的開發者,均可申請註冊小程式。小程式、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是並行的體系。
2017年1月9日,張小龍在2017微信公開課Pro上釋出的小程式正式上線。
Q:小程式是什麼?它有著什麼樣的功能?
A:小程式是一種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它實現了應用“觸手可及”的夢想,使用者掃一掃或者搜一下即可開啟應用。也體現了“用完即走”的理念,使用者不用關心是否安裝太多應用的問題。應用將無處不在,隨時可用,但又無需安裝解除安裝。對於開發者而言,小程式開發門檻相對較低,難度不及APP,能夠滿足簡單的基礎應用,適合生活服務類線下商鋪以及非剛需低頻應用的轉換。小程式能夠實現訊息通知、線下掃碼、公眾號關聯等七大功能。其中,通過公眾號關聯,使用者可以實現公眾號與小程式之間相互跳轉。由於小程式不存在入口。[2] 
Q:小程式可以和現有的App 打通嗎?
A:小程式可以藉助微信聯合登入,和開發者已有的App 後臺的使用者資料進行打通,但不會支援小程式和App 直接的跳轉。
Q:微信已經有了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小程式和這三者有什麼不同?
A:小程式、訂閱號、服務號、企業號是並行的體系。
Q:外界有說法稱,小程式的推出意味著微信要做一個應用分發市場,是這樣嗎?
A:微信推出小程式,並非想要做應用分發市場,而是給一些優質服務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

小程式是一次跨越式嘗試?

為什麼我們把ios生態、安卓生態和微信生態擺在同一個層面上?因為在這樣的量級別,微信已經創造了不可忽視的行業力量。這不僅僅是IOS、安卓生態,微信走出了從社交到生態的大跨步。

當然,有APP應用關閉小程式也無可厚非,畢竟不是所有的都是適合的。不適合的就及時離開,於人於己都是最好的選擇。所以,小程式依然是一款成功的產品。即便是從當下的形勢來看,小程式只要稍微改變入口,提供給使用者可利用的場景條件,再造一個行的生態體系內產品還是有可能的,畢竟只有一個微信,一個張小龍!

流應用

“流應用”是360賦予“生活助手”中移動應用軟體的新名稱,指的是一種無需安裝、即點即用的全功能。
流應用官方站點 - DCloud http://www.dcloud.io/streamapp.html
流應用是DCloud公司開發的一種可以讓手機App安裝包實現邊用邊下的技術。利用js的動態語言特點,把手機端App的安裝包拆解,流式下載到手機端。類似流媒體邊看邊下一樣,流應用也可以邊用邊下。再輔以特殊的壓縮解碼技術,使得流應用可以在5秒內完成App的下載-安裝-啟動全過程。
DCloud流應用引擎是一款基於HTM5+的技術的增強型js引擎,它首先對H5進行了大幅強化,讓js可以呼叫40萬原生能力,並且大幅提升了H5的效能體驗。經過強化過後,使得基於HTML5+開發的流應用可以達到原生應用的標準。[3] 
邊用邊下依賴於動態語言的支援,所以流應用的客戶端安裝包是使用HTML和JS這種動態語言來編寫的,但是為了保證App的功能和體驗仍然是原生效果,使用了經過強化的js引擎,這種稱之為HTML5+的引擎可以使得js呼叫幾十萬原生API,包括離線使用、本地裝置能力呼叫以及強化的渲染引擎,使得流應用仍然做到了和原生一樣的功能和體驗。
流應用的離線能力並非web快取,是原生儲存,不會被三方清理軟體清理快取而導致流應用失效。流應用結合了原生App和Web App的優勢,又消除了各自的缺點,雖然是體驗良好的c/s結構,但又讓client秒開秒更新,是移動網際網路App的更高階形態。[4] 

流應用本身原理就是使用H5頁面,讓使用者減少了下載APP的那一個步驟,自然開啟略快,但是H5應用頁面與APP自身比較起來,使用者體驗和效率上肯定不如APP原生。就像頁遊和端遊,玩起來頁遊不可能達到端遊的體驗水平。

作為H5應用,首先自然要依託一個載體,比如瀏覽器,所以起能做到的事情都要限制於載體(這個瀏覽器)所能具備的許可權與提供出來的介面。如果載體具備10個功能,自然H5應用能做10個功能。如果載體只具備9個功能,H5應用開發出100個功能也沒用。

H5應用的好處在於不需要升級,因為是WEB形式,自然伺服器一改動所有使用者都看到了。


流應用的APP確實小,開啟速度快,但是通過我的使用體驗來說的話,有些類似網頁應用,而且用起來好多效果都不是很好,相當於要速度不要質量,頁面切換過快的話會白屏,或者直接卡死無反應,建議若是功能需求不是很多很高,可以用流應用,否則還是下載APP比較好


輕應用

 
LAPP (Light App) 即輕應用是一種無需下載、即搜即用的全功能 App,既有媲美甚至超越native app的使用者體驗,又具備webapp的可被檢索與智慧分發的特性,將有效解決優質應用和服務與移動使用者需求對接的問題。2013年 8月22日,百度在2013年百度世界大會上宣佈推出“輕應用”,可實現無需下載[1]  ,即搜即用和通過移動搜尋功能。[2] 
第一,無需下載,即搜即用。
以往,開發者付出高昂成本拉動使用者下載應用,每隔十天半月還要推送更新版本,一不小心就遭使用者解除安裝。例如,一款名叫多趣的旅遊類應用,針對不同城市、不同景點有500多款應用,下載和更新成本成為橫亙在開發者和使用者間的高檻。通過輕應用,搜尋“上海導覽”、“周莊導覽”的使用者需求都可以直接調起多趣,開發者後端的每一處更新在前端都自動呈現,無需騷擾使用者。
  第二,破殼檢索,智慧分發。
開發者開發的應用不再是資訊孤島,裡面的內容都可以被索引,這跟原生應用形成明顯的差別。在應用商店裡,只有使用者輸入明確的App名稱,例如“嘀嘀叫車”,這個應用才能夠被分發。而現在,移動搜尋中自然表達的所有與叫車有關的需求,比如“我要叫車”、“從國貿到雍和宮”等,都將導向開發者開發的叫車類應用,大大增加應用的曝光量和使用率,從源頭解決分發難題。
  第三,功能強大,全能體驗。
輕應用能夠幫應用調起語音、攝像頭、定位、儲存等手機本地或雲端的多種能力,讓應用的功能更強大。以好大夫線上輕應用為例,開發者不僅可以設定語音交流模組,還可以調起本地攝像頭幫助使用者拍攝化驗單或患處,從而提供和Native App相同甚至更好的體驗。
  第四,訂閱推送,沉澱使用者。
輕應用不僅支援使用者搜尋時實現呼叫,還支援使用者主動訂閱。如果使用者有訂閱需求並新增應用,相關開發者就能夠將使用者沉澱下來,並對使用者進行持續、精準的資訊和服務推送。例如,很多視訊類應用的使用者有追劇的需求,百度支援使用者訂閱的功能,只要使用者訂閱了應用,每當有新劇更新,開發者都可以第一時間通知使用者,增強粘性,從而與使用者建立起更加穩固牢靠的關係。

百度“輕應用”主要針對三大領域:
媒體:包括資訊媒體、自媒體
工具:包括辦公學習、金融理財、實用查詢;
生活服務:包括交通住房醫療旅遊娛樂教育汽車美食等。

技術

By搜尋:輕應用可以在通過使用者搜尋關鍵詞被展示,比如搜尋“雍和宮”或者“百度旅遊”,百度旅遊輕應用都可以被展示出來。在哪些關鍵詞下被展示,也取決於某個輕應用具體提供了什麼樣的資源與服務;資源與服務越豐富、越符合使用者需求,被搜尋展示出來的機會就越多
By瀏覽:輕應用也可以同時在百度客戶端的輕應用列表中被展示。
另外,使用者新增了輕應用後,可以在百度客戶端內、以及手機系統桌面上進行快捷訪問。

執行



輕應用在Android/iOS/WP7平臺上都可以執行。當然,在手機百度客戶端內部執行時,輕應用的功能和體驗是最好的。

建立輕應用有多種方式,且都非常簡單。三種方式:新建;認領;套用模板。
AppBuilder:對一個希望低成本建立輕應用的內容或服務提供者來說,可以套用百度提供的模板,灌入內容,輕鬆建站,就像發表部落格一樣簡單(比如哈根達斯);
SiteApp:對一個僅有PC站點的站長來說,百度siteapp可將PC站點自動轉化為輕應用;站長認領以後,可以進一步調整UI展現(比如環球網);
Clouda:對一個想開發移動webapp的開發者來說,可以使用clouda開發框架,實現一個功能和體驗與native app齊平的輕應用(比如擁有語音叫車能力的嘀嘀叫車輕應用)。
綜合分析對比
H5應用的春天說了好久,會在這個寒冬後迎來麼?

跨平臺、低開發成本,H5應用的前景非常好這個事情一直在講,尤其在去年Htlm5的標準制定規範完成後。

但目前基於H5的應用,不管是在微信內還是在web端,體驗一直都相對於Native app來說仍然有很大的距離。H5應用的介面互動設計十分簡陋,相對於原生應用有很多功能上的缺失;更加重要的一點是,無法本地化,應用的入口只有瀏覽器、微信等,一旦網路不好就談不上使用者體驗。這也是百度輕應用這樣的平臺沒有最終沒有全面推廣出來的原因所在。

流應用就是針對H5應用的這些痛點推出的,相比較傳統的H5應用和Native app主要有兩個特點:

  • 安裝包小,原生應用有很多SDK或者框架是通用的,但是每一個應用都必須有自己的SDK或者框架,這樣就導致了安裝包會比較大。流應用的解決方案是,一個包含通用框架的引擎+定製化的H5應用。這樣不僅安裝包小,而且避免了功能上的缺失。
  • 本地化,只要安裝了流應用引擎,可以直接在手機桌面建立應用的啟動圖示,點選圖示即可使用。流應用能跟原生一樣呼叫作業系統的幾十萬本地api而且資料也會儲存在本地。比如我在試用他們開發的36Kr資訊時,離線也可以看到一些內容。

不過目前流應用的主要入口是360手機助手(官方也推出自己的流應用APP只有魅族和QQ瀏覽器可以搜的到),這也是目前他們主推的渠道。數字天堂創始人對此表示,流應用正在跟各個應用商店渠道談合作來拓寬流應用的入口。像我這種對數字出品的產品完全無愛的使用者就得去流應用官方下載他們的引擎正常使用流應用。

微信小程式內測期間曾被萬眾期待,但上線後卻有眾多被開發者詬病的地方:

  1. 不開放線上流量,導致很多開發者撤出;
  2. 體積受限 1M 以內,很多 App 只能做裁剪版;
  3. 開放的 API 太少,很多原生功能無法實現;
  4. 介面 UI 被框死,無法與原生一致;
  5. 不能方便安裝到手機桌面;
  6. 開發和運維工作只能單獨一條線為微信服務,投資大回報不佳。

開發者的不滿,體現在小程式的應用上就是功能不全、體驗不佳、沒有維護運營,進而導致使用者不滿。

此外每次從微信裡點選數次才能啟動小程式,還是比在桌面啟動應用麻煩太多。

畢竟微信是一個社交軟體,而不是 OS,很多事情做起來彆扭,讓微信不限制小程式的體積和能力,也勉為其難,自動在桌面建立圖示也是場景不順。

那麼手機廠商們的“小程式”是什麼樣的?

3 月 20 日下午,工信部下屬的 HTML5 中國產業聯盟,聯合 7 家手機制造商宣佈,基於 HTML5+ 開放標準推出即點即用的流應用。

眾多手機廠商表示,將在手機 ROM 原生支援 HTML5+ 規範,達到真正原生級體驗。

HTML5+ 規範是對 HTML5 的擴充套件,讓 JS 可以呼叫到 OS 的各種能力,包括對體驗提升很重要的原生動畫、渲染能力。

基於 HTML5+ 規範的即點即用應用叫流應用,也就是像流媒體的即點即看一樣,把 App 流式發行到手機上(並非線上 Web 頁面,而是安裝到手機本地的 JS)。

流應用和微信小程式一樣可以即點即用,但功能是全開放的,作業系統的 API 大多可以呼叫,也沒有體積和 UI 方面的各種限制,可以支撐開發者做出和原生功能體驗一致的 App。

更重要的是手機廠商們設計的使用方式繼承了使用者現有的習慣,在應用市場裡找一個應用,點一下直接啟動,然後在桌面建立圖示,下次可以在桌面二次使用。

附錄:微信小程式轉流應用教程 - http://ask.dcloud.net.cn/article/1249

總結以上應用平臺最終是公司之間的產品競爭,誰的使用者體驗好,誰將會是下一個贏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