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發展浪潮應推向何處?
來源:AI TIME 論道
本文
約5000字
,建議
閱讀10分鐘
本文詳細介紹了AI的發展歷史、認知智慧的現狀及發展方向、第三代AI、意識AI等重磅前沿領域的發展。
背景
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為了幫助青年科學家與青年企業家加強溝通、凝聚共識以應對挑戰,9月25日,2020年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的青年科學家沙龍推出最新一期——“AI學術生態與產業創新”。
活動伊始,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長聘教授、計算機系副主任、清華-工程院知識智慧聯合實驗室主任唐傑教授以“認知推理:AI的下一個浪潮”為題做了主題報告,詳細介紹了AI的發展歷史、認知智慧的現狀及發展方向、第三代AI、意識AI等重磅前沿領域的發展,本文是對報告主要內容的簡單整理。
什麼是認知智慧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什麼是認知智慧、認知圖譜,首先用一個例子進行了說明。
假如我們要解決一個問題“哪個導演於2003年在洛杉磯的Quality咖啡館拍過電影(Who is the director of the 2003 film which has scenes in it filmed at The Quality Cafe in Los Angeles)”,人類可能是先搜尋相關的文件(如Quality咖啡館、洛杉磯的相關文件等),從中找到相關的電影(如Old School),在電影的介紹文件裡面進一步找到該電影的導演Todd Phillips,經過比對電影的拍攝時間(2003年),最終確定答案是Todd Phillips,具體流程如下圖所示。
大家可以看到,人類的大腦在思考問題、追尋答案的過程中其實有幾個過程:(1)根據問題解讀其中的關鍵資訊;(2)做出判斷。如果是答案正確,整個推理引擎會輸出最終的答案;如果答案不正確,整個過程會繼續。這就是一個經典的帶推理的過程。
對於這類問題,機器該怎麼做?傳統的方法是會用BERT或者XLNet這樣的相關模型做預訓練,訓練完成以後,我們會簡化複雜的問題。這樣的話,我們給定一個問題以後就可以直接在長文件中進行匹配,然後找到最終答案並進行輸出。
但是,這樣的過程其實缺乏可解釋性,我們把整個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變成了一個黑盒子,人很難理解整個過程中輸出的一些結果。
對此,最近也有很多相關的文章試圖把知識概念融入到類似BERT或者XLNet這樣的預訓練模型中,或者將知識圖譜或者知識概念(包括邏輯推理)的一些資訊融入到這些識別中。
總體來說,我們可以用圖靈獎獲得者Yoshua Bengio於2019年在NeurIPS大會中的主旨報告來總結:所有的這些模型都屬於人腦認知中的System 1,也就是系統一的感知過程。
在人腦的認知過程中,包括系統一和系統二,系統一更多的是做一個快速的、直覺的、無意識的匹配,給定一個問題時,系統一直接匹配相關的一些答案,並且把這個答案直接輸出出來。這些答案的匹配缺乏推理過程,而且直接用習慣性的結果進行匹配,目前的深度學習做的更多的是這種匹配。
但是,其實人腦認知還有一個叫System 2的過程。System 2相對比較慢,沒有System 1的快速的匹配過程,但它裡面帶有更多的邏輯推理和序列推理的過程,我們把它叫作一個有意識的帶規劃、帶認知的一個過程。這也是Bengio提倡的:希望深度學習模型在未來更多地朝著認知、推理來做。
認知圖譜的理論基礎
有了此背景,我們重新思考一下剛才的推理過程。假如我們用System 2(認知過程)來做,這個過程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跟人的認知過程進行匹配。前面提到了人類認知的雙通道過程,與之對應的,認知科學中還存在雙通道理論,即人有兩個系統:System 1、System 2。基於此知識,我們在求解過程中用System 1模擬知識擴充套件過程,即找到關鍵資訊,並對關鍵資訊進行直覺擴充套件;然後把System 2變成一個決策過程,即判斷資訊是不是我們需要的。具體如下圖所示。
下面我們解釋一下怎麼用System 1和System 2來求解問題。我們把這個工具叫作認知圖譜(Cognitive Graph)。
對於剛才的問題,認知圖譜更加像一個迭代的過程,它裡面有兩個系統:一個系統對應System 1,它會抽出裡面幾個關鍵詞,從外部資源中找到相關的資訊,再從裡面抽取出重要的資訊;另一個系統對應System 2,它會判斷抽取的資訊是否有用,或者本身就是最終的答案。如果不是答案,但有用,System 2就會把這些相關的資訊放到System 1中,而System 1會繼續做這種擴充套件,System 2會繼續做判斷,最終輸出我們要的答案,結束整個推理過程就,如下圖所示。
對System 1,可以用原來已有的機器學習的模型,如BERT、XLNet、GPT-3等,先做一個預訓練,然後在預訓練模型的基礎上做一個匹配,最後直接從匹配的結果來做這樣的知識的擴充套件。
有了System 1以後,可以參考人類的推理過程做System 2。人在拿到相關的資訊以後會把這些資訊建造成一個知識網路,然後在知識網路的基礎上做決策,發現最終要的答案。在這樣的思路上,我們可以用圖神經網路對所有的資訊進行建模,然後決策、判斷得到的資訊是不是我們所要的。
用認知圖譜解決問題的具體過程
對於System 1,我們就直接用BERT來實現,如下圖所示。
對於System 2,我們直接用圖神經網路把System 1輸出的最相關的資訊構造成一個網路,然後基於每個NTT的上下文資訊來做決策,如下圖所示。
為了驗證效果,我們參加了HotpotQA這個多跳、帶推理的競賽。大概在2019年2月份到5月份,我們透過把 BERT和圖神經網路結合起來構造一個雙通道的認知過程,最終效果相比於使用BERT的系統提高了50%,如下圖所示。我們開放了相關程式碼,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嘗試。
更有意思的是我們發現這個模型的推理能力很強,它可以在多跳的方面取得相對於傳統方法更大的優勢,如果用傳統的方法且跳數(特別是推理的跳數)特別少時,傳統的方法跟我們的方法相差不是特別大,但是如果推理過程、跳數很多時,我們的方法相對於傳統的方法的優勢就非常加明顯。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效果:這個方法對於傳統的方法可以有很強的可解釋性。如針對下面的問題,整個模型可以輸出一個推理的數出來,這個推理數既可能包含這個事實,也可能包含在推理過程中可能得到的一些不正確的答案,比如說這裡包含120。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這個過程中系統帶有很強的可解釋性,我們把它叫做推理鏈的過程。這時候這個使用者可以把推理過程中正確答案、可能錯誤的答案(次優答案)進行對比。因為人在認知的過程中並不是每一次決策一定要選最優的,所以整個推理過程對整個人的認知和後續的作用是非常有用的。
當然,推理過程其實還可以有效的幫助後續的預測,比如說假如我們沒有做任何推理,而是直接用第一個資訊來做推理的話,可能很難判斷。但是透過一層推理拿了更多資訊以後,我們可以構造出一個圖神經網路,這時候我們就有可能很精準地判斷出最重要的答案。所以,可以看到圖神經網路還可以給出更多的資訊,使得我們在推理的過程中有了更多的資訊,從而提高了推理的精度,這是另外一方面的優勢。
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在推理過程中加上這個模型以後,我們可以做反饋、做錯誤糾正。比如說這個問題其實是真實的一個例子,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發現推理出來的結果其實是不對的,這個時候可以透過這個模型給出一個可解釋性的推理路徑。最後,大家可以看到在整個推理路徑中看到哪些因素導致推理錯誤,哪些是最終使得我們推理得到目前結果的關鍵資訊,這個時候使用者可以透過這樣的一個推理路徑來識別和判斷產生推理錯誤的原因。
關於認知圖譜的小結
總結來看,整個模型有幾個很重要的資訊:
1、它其實是一個迭代的框架,它裡面包含兩個過程,一個是叫作System 1的資訊擴充套件或者資訊匹配的過程,另一個是叫作System 2的帶決策和推理的過程。2、它最大的優勢是可以從外面不斷的獲取新的資訊,有很強的可解釋性。3、它利用了雙通道理論中的System 2的推理過程,從感知過程推進到了認知過程。
這樣的過程是不是隻能在QA這個問題上用?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人的認知推理並不是簡單的只是在QA上體現,所以這個模型是通用的,我們也在其他很多應用上進行了嘗試,比如說知識圖譜的擴充套件。
這個是不是隻能做問答?也不是。它既可以做問答,也可以做知識圖譜的補齊,下圖左邊是一個知識圖譜,右邊是基於剛才的模型來做知識圖譜的一個補齊,這是一個基本的一個思路。整個認知圖譜破有很多相關的一些應用,在我們後續中可以大量的進行使用。
AI的下個十年
我們非常有信心認為認知圖譜就是AI下個十年非常重要的過程。如果追溯AI的發展歷史,會發現AI的發展包括計算機的整個發展歷程,從早期的以儲存和計算為主發展到了當下以感知為主。比如,如果給定一個文字,我們可以快速知道文字中相關內容到底有什麼樣的語義資訊等,但是,目前的感知都缺少認知。
認知的第一個要素是能夠組織和生成知識,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但是目前的認知智慧還缺少推理過程,有些同學也許會講GPT-3目前其實已經體現了一定的推理過程,但其實它離人的推理過程還差得很遠。因此,AI發展的下一步的關鍵也就是認知,怎麼把AI從感知推進到認知是目前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趨勢。
如果我們再回顧一下整個機器學習的發展歷程,會梳理出下圖所示的內容。
從機器學習發展歷程的幾個重要的里程碑來看,可以看到基於BERT的預訓練模型,其實把機器學習從傳統的有監督學習、無監督學習、強化學習這樣的模型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也就是透過在大規模資料、大算力的基礎上預訓練完了以後,可以把它微調到很多子任務上,在子任務上可以不再進行大規模訓練就得到很好的效果。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進展。
最近在圖形上還有一些自監督學習,比如何愷明等人在2019年提出的MoCo,這時候自監督模型的分類結果可能比有監督學習的結果還要好。
我們在這個idea的基礎上做了圖形化資料的直接學習,這是我們今年做的一個工作。我們給定一個圖、一個網路以後,可以在網路的基礎上自動找到網路的正例,比如說對於當前節點可以透過一個隨機遊走找到一個子圖,我們把它叫作查詢子圖,同時在這個節點上再做一次隨機遊走,這時候肯定會找到另外一個不相關、不完全一樣、但是跟剛才的子圖非常相似的子圖,我們把兩個字圖匹配形成的度叫作正力度。同時,我們在網路中隨機找到另外一個節點,然後從這個節點上隨機做一個子圖的隨機遊走,這時候形成了另外一個子圖和查詢子圖,形成匹配,我們就這個叫做負力。透過正力、負力,我們就可以做一個對比學習。最終我們透過這樣的方法就可以構造一個圖形化資料的自監督學習模式,這樣的模型就可以大大增強認知推理過程中System 1快速匹配的過程。
當然,在剛才講的認知推理過程中,System 2的認知推理過程還有所欠缺。用圖神經網路來實現整個過程還是缺少推理過程,它更多地表現出的是決策過程,這是下一步研究應該重點關注的東西。
第三代AI
如果回顧一下AI的幾個階段,會發現:
第一代的符號AI在當時構造了符號模型、規則模型和感知機。
第二代AI更多的是做感知智慧,透過在大資料上做統計學習。目前我們初步實現了這種感知智慧和識別,這都是System 1做的事情。
在此背景下,張鈸院士在2016年提出了第三代AI的雛形,當時的思想把資料和知識推理兩個融合起來,與人腦認知融合起來,來做下一代的AI。目前急缺的是高質量的超大規模的知識圖譜(其實也是一個AI的基礎設施),以及面向已經面向知識的一個理解能力(面向認知的深度學習演算法)。
那麼,AI未來更多地要做什麼呢?在國際上,Yoshua Bengio及DeepMind等在推動怎麼把認知的過程跟深度學習結合起來做下一代的AI。一個很簡單的思路是把原來的符號系統跟深度學習結合起來,這是超越深度學習的一個最簡單的思路。這個空間非常大,它裡面要研究的東西也非常多,我們也需要在裡面做更深層次的一些相關的研究。
下一個十年AI最重要的一個方向就是做認知推理,它是實現大資料到知識、到智慧的一個關鍵,這也是實現之前知識工程兩個最有代表性的圖靈獎獲得者推崇的從知識到智慧的一個關鍵的轉變。
而30年以後的挑戰,應該是讓計算機具有自我意識,我們稱其為意識AI。這裡面推崇的核心內容是把認知推理跟人的記憶模型、計算機的自我意識聯合起來,他其實聯合了認知心理學中的全域性工作理論(GWT),我把他的整個思想做了一個解讀,具體如下圖所示。
這其實相當於用計算機模擬了人的全域性工作理論的過程。這個方面其實還在進行很多相關的一些研究,還沒有真正輸出一個很有意思的最終的結果。這個方面大家如果有興趣,也可以加入這方面的研究,來一起做相關的一些探索。
最後,我們最近也有一些相關的Paper,大家當然如果有興趣的話,也可以看看。
編輯:晏斕輝
—— END ——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2137700/article/details/108916798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46223/viewspace-2725432/,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解析AI人工智慧:浪潮、技術、應用發展AI人工智慧
- 【AI晶片】應用和架構創新雙輪驅動AI晶片發展報告;AI的豐富應用與晶片發展AI晶片架構
- 巨量AI模型,為何微軟、浪潮、英偉達們都盯著它?AI模型微軟
- 新火種AI | I發展何去何從?李開復:中美大模型只能存活五六家AI大模型
- 讓AI有道德!用AI的方式去發展AIAI
- 泡沫過後,沉澱下來的AI晶片將落在何處?AI晶片
- 探索自然語言處理:語言模型的發展與應用自然語言處理模型
- InfluxData完成8100萬美元的後期融資,時序資料庫將向何處發展?UX資料庫
- 面對AI的興起,從人類發展到個人發展,普通人應當如何抉擇?AI
- AI 近期發展趨勢AI
- 負責任AI發展的關鍵AI
- 【人工智慧】面對人工智慧的發展,人類該何去何從?人工智慧
- 激起數字化浪潮,拓寬數字經濟發展
- 為什麼蘋果和微軟將AI推向邊緣?蘋果微軟AI
- 把遊戲推向死亡的5項開發者原罪遊戲
- 快速開發平臺對中小企業的發展有何助力
- Sora 時代的 AI 影片生成何去何從?SoraAI
- Python是如何火起來的 為何發展如此迅速Python
- 一個AI產品經理怎麼看AI的發展AI
- CCAI 2020 | 塗威威:AI發展、監管處於動態博弈狀態AI
- AI晶片行業發展的來龍去脈AI晶片行業
- 現代化應用迎來新發展浪潮 亞馬遜雲科技釋出全新服務及功能亞馬遜
- AI 2022:浪潮奔湧,百舸爭流AI
- 生成式AI: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AI
- AI智慧分析影片監控行業的發展趨勢和市場發展淺析AI行業
- AI走向“戰爭技術”,是減少損傷還是推向災難AI
- 看懂2020年智慧浪潮,我們從百度和谷歌的AI足跡出發谷歌AI
- 那些想坐等AI成熟再採用的公司,可能永遠也跟不上AI浪潮AI
- 百度AI加速器首期“畢業典禮”:都有誰?會把AI帶向何處?AI
- GitHub Universe 2023:AI 技術引領軟體開發創新浪潮GithubAI
- 看人工智慧發展史,瞭解華為領先世界的昇騰AI計算處理器人工智慧AI
- AI醫療發展現狀市場掃描 應該如何對症“下藥”?AI
- IDC&浪潮:2019年資料及儲存發展研究報告(附下載)
- 本週15個AI機器人最重要的發展AI機器人
- AI浪潮下12大開源神器介紹AI
- 帶你瞭解 WebAssembly 的發展、應用與開發Web
- 為何選擇Spring AI Alibaba開發智慧客服平臺?SpringAI
- MLPerf最新發榜,浪潮AI伺服器囊括資料中心推理全部冠軍AI伺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