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計算的基本經濟規律及產業鏈分析

broadviewbj發表於2011-04-13

   IT產業的發展歷史來看,每一次新的產業革命都是由技術驅動的,技術的發展會帶來新需求,新需求的出現又會促進技術的發展,形成一個正反饋過程,然後開始形成技術的事實標準,並隨著服務規模的擴大,最終形成了業務產品的服務規範和基本的商業模式。之前曾討論過當前雲端計算的兩大產業陣營——網際網路雲和IT雲。這與前幾次IT革命類似:首先,獲益或佔據先發優勢的必定是技術提供者;在雲端計算產業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中,電信運營商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並形成整個產業發展的第三極力量。

電信運營商是最靠近使用者的服務提供商,在將雲端計算轉化為大規模、標準化服務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和地位。同時,電信運營商也是雲端計算技術最大的使用者,在促進雲端計算的技術標準化和產品標準化方面,也會起到重要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對電信運營商來說,雲端計算為其今後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如何把握住這次變革的浪潮,從容應對新的IT變革帶來的各種挑戰,是電信運營商成功實現產業服務升級和戰略轉型的關鍵。

雲端計算的出現最終將促使整個網際網路成為一臺巨大的計算機。雲端計算與網際網路密不可分,它們遵循相同的經濟規律和生態發展方式。兩者之間又是相互促進的:網際網路的發展將促進雲端計算的進一步發展;同時,雲端計算的發展也將改變現有的網際網路生態系統。要想更好地認識和理解雲端計算產業的發展趨勢,就必須結合對網際網路的認識來進行。

為此,本節首先對網際網路的經濟本質進行分析,澄清幾個容易混淆的概念,指出網際網路經濟的基本規律,然後對整個雲端計算產業鏈進行系統性的闡述。

 

網際網路的本質和基本經濟規律

目前人們所說的“網際網路”通常是廣義的網際網路,它由兩層組成,即以TCP/IP為核心的狹義網際網路(Internet)和以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WWW)為代表的應用層。

1.第一層:以TCP/IP為核心的狹義的網際網路

這一層的主要作用是透過計算機之間的電纜互連,將資訊包以極低的成本傳輸。它的作用類似於鐵路軌道和訊號系統,俗稱“管道”,是整個網際網路系統中的基礎設施和資訊物流系統。現在,網際網路已成為全球資訊溝通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種低成本工具。

網際網路的哲學是:網路是中立和無控制的,任何人都沒有決定權;網路是應用無關的,它的任務就是如何更好地傳輸資料包。要深入探究這一點,就要從網際網路最初的設計出發。20世紀70年代建立網際網路的時候,帶隊設計師文特•瑟夫(Vint Cerf)和鮑伯•卡恩(Robert Kahn)面對的困難有兩個,即如何設計一個可以無縫連線到其他網路的系統,以及如何設計一個面向未來的網路。他們給出的答案簡單得驚人,基於兩個公理:首先,不應該存在擁有者或控制中心,沒有任何機構能決定誰可以加入網路或者網路的用途;第二,網路不應該只被最佳化為任何特定的應用。這就形成了一個簡單網路的想法,它只有一件事情可做——在網路的一端獲取資料包,並儘量完整地將其遞送到目的端。網路對於這些資料包的內容始終保持中立態度,它們可能是電子郵件片段、影片、語音、圖片……網路不在乎它們是什麼,並對它們一視同仁。這就是目前網際網路的基石——TCP/IP協議,並透過它建立了全球性的網際網路,開闢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在這個網路世界中,如果你有一個想法可以用資料包實現,那麼網路會幫你完成,為你而做,而你也無須得到誰的許可。

對網路來說,其價值體現出了很強的使用外部性(Adoption Externality)特徵,即使用者不僅能從自己的使用中獲益,還能從其他人的使用中獲益。假定每個人都因網路系統中增加了一個連線電話網或電子郵件系統的使用者而增加了1元的價值,那麼如圖8-1所示:在使用者abcd加入網路後,如果使用者e加入網路,他會從使用者abcd那裡得到4元的價值,而其他4個使用者都會因為使用者e的加入而獲得額外的1元價值,這樣,入網外部性共有4元的額外外部價值。

雲端計算的基本經濟規律及產業鏈分析

8-1  網路價值性分析

正是價值的外部性特徵導致了網路的規模經濟效應,即其發展規模越大,經濟價值也隨之增大,形成一個“勝者全得”的市場(Winner-Take-all-Market)。因此,對網際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來說,網路規模和使用者規模就是其核心競爭力,這也體現出“強者恆強”的馬太效應。由於這種市場的慣性往往很大,因此一旦一種產品成為市場主導,其他產品想要追趕將 非常困難,這要求企業在早期就應企圖普遍超出對手。

那麼,在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市場,電信運營商的利潤空間又是如何確定的呢?這取決於網路的建設成本和同類公司的競爭定價。電信運營商主要提供的是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包括由其建設的整個基礎網路和各種終端裝置。其中,基礎網路包括接入網、承載網、傳輸、交換、資料、基站等,終端包括PC、手機、PDAKindle、平板電腦等。網際網路的單位成本遵從摩爾定律。摩爾定律反映了計算機實物載體價格的變化,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有3種技術的應   用將像電能的應用一樣廣泛。

     計算機處理器:升級速度最慢。

     數字化儲存裝置:每1.5年容量提高1倍。

     頻寬:每隔9個月光纖的資料傳輸速率提高1倍。

物理學決定了電晶體某一天會降價到(趨近於)零,但需要的電晶體數量則趨向於無窮大,具有物理屬性的網際網路基礎設施最終將穩定在一個恆定的價值範圍內,並具有一定的低利潤範圍,主要靠規模效應實現其盈利和發展。

8-2所示的經濟模型體現了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層面隨著時間推進的發展趨勢。

 
雲端計算的基本經濟規律及產業鏈分析

8-2  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層面的經濟模型

       人均頻寬K1 = 網路頻寬/使用者總數:人均頻寬不斷提高,呈指數性增長。

       頻寬單價K2 = 網路總收入/網路頻寬:頻寬單價不斷下降,趨向於一個較低的穩定價格。

       每使用者的網路接入價格 = K1K2,保持基本恆定。

       使用者數:受人口數量限制,使用者總數具有上限。

基於以上模型,我們認為目前我國的人均接入頻寬還比較低,使用者滲透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電信運營商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但當人均頻寬接近歐美等已開發國家時,市場會基本飽和,這時就需要依靠雲端計算、物聯網等新的產業拉動因素帶來新的增長點。例如,IDC業務在提供傳統網路接入服務的同時,向計算、儲存等IT能力擴充,向“資訊電廠”的目標努力,擴充套件業務範圍,將帶來新的收入增長。

2.第二層:以全球資訊網為代表的應用層

這一層包括含全球資訊網在內的多種型別的流量和應用,構成了人們常說的網際網路業務和資訊經濟。目前普遍存在的認識誤區是將網際網路和全球資訊網混作一談。

我們把網際網路看成所有東西都在它上面執行的鐵路軌道和訊號系統。在鐵路網路中,不同型別的交通工具在這些設施上執行,可能有高速特快列車、慢停列車、通勤列車、貨運列車和專業維修列車(有時)。在網際網路上,全球資訊網僅是其上執行的虛擬軌道的流量來源之一。其他型別的流量,包括透過對等網路或從iTunes商店傳輸音樂檔案、透過BT下載電影檔案、軟體更新、電子郵件、即時資訊、透過Skype和其他VoIP(網際網路電話)服務進行交談、流媒體影片和音訊及其他的各種私有協議承載的資訊。全球資訊網是巨大的和非常重要的,但它僅僅是在網際網路上執行的許多事物之一。網際網路是非常巨大的,遠遠超過執行在它上面的什麼東西。瞭解這些區別,是理解整個網際網路經濟的關鍵和基礎。

下面對資訊經濟進行深入討論。

首先來看資訊的成本構成。摩爾定律反映了計算機實物載體的價格變化,而資訊則是建立在這種載體上的無重量的商品。位元組(資訊)的價格有升有降,商品化的資訊(人人都能得到同樣的版本)想要變得免費,而客戶定製(使用者得到對他而言獨特的、有意義內容)的資訊則想要變得昂貴。換句話說,充足的資訊想要變成免費的,而稀缺的資訊想要變得昂貴,這符合傳統經濟學中的供需決定價格及稀缺性的原則。

其次,在資訊經濟中,資訊流的方向就是金錢流動的方向。在這裡需要特別關注兩個非貨幣因素,分別是注意力經濟和聲譽經濟。在資訊經濟時代,由於資訊充裕,被資訊消耗的任何事物都處於稀缺狀態中。人的注意力是最容易被消耗的,因此它變得稀缺,變得有價值。在資訊中,另外一個稀缺資源就是聲譽。在全球資訊網上,衡量聲譽的方法就是超連結。一個超連結被引用得越多,就代表它的聲譽值越高,會帶來更多的點選和流量。網際網路資訊經濟模式的核心就是如何將聲譽經濟轉化為注意力經濟,再轉化為貨幣。這方面最成功的案例就是GoogleAdSense,它透過PageRank(網頁排名)來衡量每一個超連結的經濟價值(將聲譽轉化為注意力),再依據與網頁內容匹配的關鍵字推送廣告,使使用者透過廣告的點選付費獲取收益(將注意力轉化為貨幣)。在其他成功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提供的服務中都可以看到類似的商業模式,如FacebookMySpace透過朋友之間的人際關係、eBay透過買家和賣家的評級標準、Twitter透過追隨者數量建立從聲譽(相互推薦內容等)到注意力的轉化,並進而形成到貨幣的轉換。

最後,再來看看資訊經濟的市場結構。傳統市場是買賣雙方相匹配的系統和買賣分立的單層結構,產品的供需雙方基本上都是以貨幣方式進行結算的。而網際網路資訊經濟市場則是一個多方共存的生態系統,只在某些方面直接進行現金交易。這一市場是統分結合的雙層結構:“統”的一層是基礎業務平臺,是免費生態系統;“分”的一層是多元增值業務,直接進行現金交易。網路遊戲就是資訊經濟的典型案例,目前普遍採用了“遊戲免費+道具收費”的商業模式。大部分玩家透過玩遊戲獲取虛擬貨幣和虛擬裝備,他們提供的是注意力;而少部分高階玩家不想付出時間(注意力),所以用現金方式購買虛擬貨幣和虛擬裝備。這兩類玩家之間也可以發生交易,即現金與注意力的轉化。

總而言之,人們常說的廣義的網際網路其實是由網際網路基礎設施承載層和資訊應用服務層構成的,它們都遵循網路經濟的一些基本規律,都是“勝者全贏”的市場。因此不論是定位在哪一層的企業,都要力爭佔據先發優勢,儘快取得規模效應,實現對市場的有效壟斷。但是,這兩層在其經濟本質上有很多不同的執行規律。

對於網際網路承載層,由於受到物理設施和成本的制約,經濟規模總量有限,從長期來看很難獲得高利潤,其增長在於如何有效地發展使用者和開拓業務範圍,提高業務滲透率,或從網路接入服務向其他領域滲透。在資訊應用層,關鍵是要找到將聲譽、注意力等非貨幣因素向貨幣因素轉化的商業模式,其前提是如何向使用者提供他們感興趣的應用和服務,以及如何有效地聚合流量,開展流量經營。

雲端計算本質上也遵循網際網路經濟的基本規律,同樣是“勝者全贏”的市場,具有技術優勢的企業會具備先發優勢,並能夠形成規模優勢,後進入者則主要依靠成本及新的產品和服務形式或創新的商業模式來顛覆和搶佔市場。與網際網路類似,也可以將雲端計算區分為雲端計算基礎設施層和雲資訊服務層。雲端計算基礎設施層提供的是虛擬化後的計算、儲存、網路資源服務,即電信運營商在提供傳統網路頻寬服務基礎上的升級服務,其成本符合摩爾定律,價格和利潤取決於市場競爭條件。與網際網路承載層不同的是,由於承載的資訊成指數增長,其整體的資源需求會長期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在雲資訊服務層,企業可透過雲端計算這一新的技術手段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體驗,獲得新的收入。從長遠來看,最後的競爭將集中在資訊及應用的匯聚、整合和二次的組織呈現,對開發者和使用者注意力的爭奪,以及將資訊和注意力轉化為金錢的商業模式上。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3164110/viewspace-692402/,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