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智數盤點:李彥宏:過去一年人工智慧發生了方向性改變;眼底拍照進入AI智慧時代

lumin1020發表於2022-11-14

李彥宏:過去一年人工智慧發生了方向性改變

11月9日,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李彥宏在出席一場活動時表示,過去一年,無論是在技術層面還是在商業應用層面,人工智慧都有了巨大的進展,有些甚至是方向性的改變。作為一家技術公司,百度過去十年累計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李彥宏說“要卷就卷創新”,因為“發展的本質是增長,增長由創新驅動”。

 

AI創作會變得像手機拍照一樣簡單

你可以想象嗎?在不久的將來,你按下快門的一秒鐘時間裡,AI就能生成一幅風格獨特的畫作。李彥宏在活動現場展示了四幅以“零碳工廠”為主題的畫作——綠意盎然的草地映襯著充滿科技感的機械臂,一副自然與AI和諧共存的景象。這些畫作都由百度AI藝術和創意輔助平臺“文心一格”自動生成。如今,你只需要在“文心一格”上輸入幾個關鍵詞,分分鐘就可以生成數十幅畫作。

李彥宏表示,隨著技術的突破,AI作畫、AI創作影片、甚至構建虛擬世界,可能會變得像手機拍照一樣簡單。AIGC將創造出有獨特價值和獨立視角的內容,與此同時,成本大幅下降,效率大幅提升。

L2之後,率先進入商用的很可能是L4

李彥宏在活動上再次強調,自動駕駛技術在L2之後率先進入商用的很可能是L4,而不是L3。在他看來,L2和L4的事故責任界定都是清楚的,L2的責任在司機,L4的責任在運營商。L3則是司機在需要時進行接管,事故責任很難界定,因此L3的普及需要更長時間。

與此同時,百度也在加快L4級自動駕駛的落地。截止今年7月,百度“蘿蔔快跑”累計訂單已超過了100萬,運營範圍遍及北京、上海等10多個城市,坐穩全世界最大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商地位。今年8月,重慶、武漢兩地率先發布自動駕駛全無人商業化試點政策,百度成為唯一獲准運營資格的企業,在兩地正式開啟車內無安全員的自動駕駛付費出行服務。

“要卷就卷創新”

在人工智慧領域摸爬滾打10年,百度一直堅持高強度研發投入,累計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每年研發佔比都超過15%,去年更是達到23%,這在全球大型科技網際網路公司中都非常少見。李彥宏說,“要卷就卷創新”。

李彥宏指出,創新需要反饋進行驅動。目前,百度在人工智慧的各個層級都有領先的自研技術,從最底層高階晶片崑崙,到飛槳深度學習框架,再到預訓練大模型,最後到應用層,建立層與層之間的反饋,從而實現端到端的最佳化。

眼底拍照進入AI智慧時代

“咔嚓!”73歲的王奶奶坐在桌旁,將眼睛貼近AI眼底相機的凹槽,在操作醫師指引下,不到一分鐘就完成了一次眼底照相。診斷結果顯示:王奶奶眼底已出現視網膜病變!王奶奶患糖尿病已經10年了,從來沒做過眼底檢查,最近感覺看東西有點模糊、還有些黑影,檢查果然出了問題!

馬上這種便捷、智慧、快捷的AI眼底拍照服務就會在全國各地出現。11月14日,“聯合國糖尿病日”之際,愛爾眼科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眼底一張照,眼病早知道”糖尿病眼病關愛月系列活動,並在主場長沙站宣佈啟動“百城關EYE,百AI護糖”計劃,推動我國眼底拍照進入AI智慧時代!

AI繪畫可以取代人類畫家嗎

作者:韓嫻 (插畫師、繪本作者)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智慧化的時代。很多看上去專屬於人類的領域,正在經受智慧化大潮不間斷的沖刷、侵蝕和淘洗,繪畫也不例外。

  2019年夏天,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展上,展出了一套系列組畫《歷史的焦慮》,從表現手法和觀念上來說,這些畫並沒有太多新奇之處,但繪畫語言嫻熟,格調不俗。當觀眾知道作者的身份後,紛紛駐足欣賞。原來,這組畫的作者“夏語冰”,其實是人工智慧機器人“微軟小冰”,她是實驗藝術系教授邱志傑的“研究生”,而這組作品則是她透過三年的深度學習後自動生成的畫作。今年8月,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的美術比賽中,一位遊戲設計師透過人工智慧繪畫工具生成的作品《太空歌劇院》,參加了數字藝術單元的競賽,獲得第一名,在插畫圈引起熱議,並漫溢到整個網路。

  面對人工智慧繪畫創作能力日新月異的進展,有人感嘆:“我們正在目睹藝術的死亡。如果創造性工作也會被機器淘汰,人類還擁有什麼?”

  這確實是一個需要每個繪畫創作者思索和直面的問題。作為插畫師,這幾年我也在積極關注、使用人工智慧繪畫工具,同時在思考:人工智慧繪畫程式能代替人類繪畫創作者嗎?繪畫創作者該如何應對撲面而來的人工智慧浪潮?

  人工智慧繪畫創作的內在機理

  人工智慧繪畫工具不是近幾年突然出現的,它已經有幾十年的發展了。用人工智慧進行繪畫創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初,那時美國藝術家拉博斯基用示波器製作的數字作品,主要是曲線集合的有序變化,非常抽象。事實上,這一時期的人工智慧繪畫工具,還不能創作寫實作品。這種情況隨著人工智慧繪畫程式“亞倫”的出現而改變。“亞倫”不是在電腦上生成數字作品,而是透過控制機械臂去作畫。經過不斷迭代,到上世紀80年代,“亞倫”已經可以進行寫實創作,其風格是程式開發者哈羅德·科恩創作的翻版。

  近年來,深度學習神經網路的發展,推動了人工智慧繪畫程式創作水準的快速提升。今年非常熱的人工智慧繪畫程式,如Disco Diffusion、DALL·E2、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都建立在深度學習神經網路的基礎之上。

  它們的主要工作原理是:收集大量前人創作的作品,透過演算法對其進行分類和識別,然後生成新影像。2018年,《埃德蒙·貝拉米》在佳士得拍出43.2萬美元的高價,這幅肖像畫的創作者是巴黎藝術團隊Obvious,2016至2017年間,他們收集了15000幅經典肖像畫,涵蓋14世紀到20世紀的作品,然後利用“生成式對抗網路”演算法對它們進行處理,最終制作出一系列人工智慧肖像畫,其中就包括這幅拍出高價的作品。

  可以看出,人工智慧繪畫程式的創作,本質上是計算。科學家把程式接入一個繪畫資料庫,再用演算法對這些作品進行視覺風格的分析和學習,進行影像模式的識別和計算。現在,人工智慧繪畫已經進入“text-to-image”(文字生成影像)的新階段,使用者開啟人工智慧繪畫程式,提供一個詞群來描述所想要的內容、風格、材質,繪畫程式就能進行解析,生成相應風格的畫作。

  人類獨有的生命體驗仍不可替代

  這種需要人類進行資料投餵的智慧程式,屬於弱人工智慧。在我們現在所處的弱人工智慧時代,人工智慧繪畫程式,不論怎麼精巧、強大,都沒有自己的意識,只是從屬於人類創作者的工具,這也是由藝術的本質決定。

  馬克思主義認為,藝術是審美的社會意識形態,是特殊的精神生產,它透過感性的形象來反映世界、表達感情,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物件化。繪畫創作是“有感而發”“感同身受”,是內心情感的昇華或宣洩。法國藝術史家丹納也指出,藝術作品的產生,取決於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繪畫創作者的創作,是創作者獨特生命體驗、審美和情感的表達,還或隱或現地傳遞著一個時代的精神情緒。

  繪畫創作中的這種“意向性”,是人工智慧程式所不具備的。人工智慧繪畫創作,離不開科學家和藝術家的選擇性輸入和訓練,它沒有自己的情感、意志,沒有繪畫創作者在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下,那種特有、複雜的生活體驗和人生閱歷。雖然人工智慧程式能精準對筆觸、顏色、構圖、空間、形狀、紋理等特徵進行模仿,但它進行藝術創作時,更多的是“根據一個指令,深度學習資料庫,疊加最佳化出方案”,暫時還無法主動地提煉出屬於一個鮮活創作者的“生命故事”來注入作品、感動觀眾。

  如今在視覺上,人工智慧已經可以創作出別具一格的專業級繪畫作品,但AI畫作的價值,關係到藝術價值、功能等方面的界定,而我們的審美體系中的審美主體還是人,藝術價值的評判體系,還在由人所主導。正如邱志傑所言:“藝術的價值不單是美學的,也是社會的,更是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問題。”對於繪畫創作而言,創作者個人的思想、情感、審美和智慧,仍是繪畫作品的最大生命氣韻和價值所在。

  由於人工智慧繪畫程式是基於“前人的資料庫”去創作,其演化建立在當下這一刻往前所有藝術風格的資料庫之上,其表現手法和風格,跟這個時代最前沿的風格相比,是有些滯後的。以筆者所在的插畫領域為例,這個領域的活躍藝術家,還在一分、一月、一年的時間程式中,創造著屬於當下這個時代的風格和“藝術史”。

  即使有一天,人工智慧真的發展到有自我意識了,傳統繪畫仍有其不可替代之處。人的藝術創作,是跟物質、跟真實世界的互動,畫面從無到有的過程,是有觸感、有味道、有人的精神參與的。只要人的肉身還存在,人類就會有對肉身感知、表達的持續渴望,其結果是,手工、手感、手繪會不斷煥發生機,讓傳統作畫方式回到藝術領域“收復失地”。

  以開放的心態擁抱智慧繪畫

  人工智慧技術浪潮澎湃而至,作為繪畫創作者,是不能無動於衷的。人工智慧專家吳軍說得好:“任何一次技術革命,最初受益的都是發展它、使用它的人,而遠離它、拒絕接受它的人,在很長的時間裡都將是迷茫的一代。”

  人工智慧繪畫工具,像攝影術的發明一樣,為藝術家提供了新的創作介質和可能。作為繪畫創作者,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去擁抱、利用這種創作工具。

  我們可以把人工智慧的繪畫作為啟發自己靈感創意的一把鑰匙。由於其技術與工具特點,人工智慧繪畫程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超越人類創作者知識結構、想象力,以及所處文化環境的限制,迅速生成一些出人意料的影像,極大地提高創意過程的效率,帶來一些新的可能性。

  我們還可以用這種新的工具來展示自己的創意。隨著人工智慧繪畫對算力和計算機硬體要求的降低,越來越多的人用人工智慧畫畫,人們對它的接受與認知,會逐漸從獵奇轉變為欣賞。人工智慧作畫,也可能會像攝影、電影那樣,逐漸從一門技術變成了藝術門類中的一種。

  現在的人工智慧繪畫程式,已經可以透過文字描述生成繪畫,但正如有了相機並不等於就會攝影一樣,要想用它創作理想的作品,創作者的審美素養仍非常關鍵。從筆者使用人工智慧繪畫軟體的體會來看,文字描述雖然降低了繪畫的門檻,但要想用人工智慧繪畫工具創作一幅好作品,創作者仍必須不斷髮揮想象,進行除錯、補充、修改。插畫師、設計師、畫家有良好的繪畫功底,他們熟悉不同派別的畫作特點,不僅可以用精準的語言描述,還可以匯入草圖,幫助人工智慧程式更好理解描述語言,以獲得相應構圖和配色,並透過後期修改、補繪調整細節,因此他們用人工智慧繪畫工具創作出來的作品,往往是常人無法企及的。

  提升創意、審美能力,必須“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創作者要親近自然、深入生活,在自然社會生活的實踐中歷練薰陶,保持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練就識美和懂美的眼睛。同時,要博覽群藝、廣泛擷取,從文學、戲劇、電影、音樂、舞蹈、雕塑、建築等其他藝術門類中吸取營養,豐富自身的認知和擴充心靈的緯度。此外,還需要創作者具備工程師的思維,系統思考自己的創作脈絡,並能運用新的技術和手法,將自己獨特生命體驗融入創作表達中。無論未來智慧技術大潮如何洶湧,筆者認為,這些都將是繪畫創作者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65512/viewspace-292330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