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使得商業迴歸本質

蒲公英下的約定發表於2015-04-14

 3月25日,阿里研究院最先公佈了一篇關於“網際網路+”的研究文章《“網際網路+”—中國經濟新引擎》。報告的撰寫人之一、 阿里巴巴集團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遊五洋告訴時代週報記者,阿里研究院自2007年成立以來,一直在研究網際網路對商業的影響。此前,他們把這些文章歸類於“轉型升級”的大課題下,但“網際網路+”的概念被提出後,他們認為,這個詞彙的內涵與阿里研究院過去的研究方向是一致的。那麼,基於過去8年的研究,在阿里研究院的專家看來,“網際網路+”究竟是什麼?珠三角中小企業的“網際網路+”又做得如何呢?

  網際網路+促進資訊化

  時代週報:在這份報告中,你們把網際網路放到了與100年前的電力技術、200年前的蒸汽機技術相提並論的位置。所以,當“網際網路+”成為國家戰略後,這意味著新的工業革命的到來。請問,“網際網路+”就是傳統行業的網際網路化嗎?

  遊五洋:準確地講,“網際網路+”是網際網路下沉為基礎設施後,以網際網路為核心的新一代技術在各個行業的廣泛滲透和應用,以及引發的各種化學反應。我們可以把“網際網路+”簡單理解為網際網路化,而網際網路化又包括線上化和資料化。這種線上化主要指交易的線上化。過去,第一代電子商務主要是搭建資訊平臺,供應商和需求方共享資訊、線下交易。而現在的線上化比過去的資訊化更加深入,其中關鍵一點在於線上交易。而交易完成後,資訊資料會被儲存,大量資料被儲存後會形成大資料,成為一種重要資源。然後,透過大資料工具開發這些資源,從而產生更多的價值。

  時代週報:網際網路化和過去的資訊化有何不同?

  遊五洋:資訊化的概念提了很多年,但它的效益至今難以體現。比如政務資訊化搞了這麼多年,也沒見政府從管理型變為服務型,而企業搞資訊化同樣也沒嚐到甜頭。這背後的根本原因在於過去的資訊化沒有把資料的流動性釋放出來。因為,資訊化主要是將原有的業務流程透過IT的方式固化下來,比如很多單位使用的OA系統,而其收集的資訊也只侷限於企業或是某個政府部門,資料的流動性被禁錮。而網際網路化不同,網際網路上的資料對全社會公開,這些實時資料沉澱下來後,透過開發,可以在更大範圍被分享和使用。所以,網際網路化才是真正的以資料為中心、以資訊為中心。

  時代週報:這份報告談及,歷經近半個世紀的資訊化,人類社會進入了大資料時代。資訊(資料)成為獨立的經濟生產要素。但目前,這個生產要素存在造假的問題。那麼,它還能為“網際網路+”提供不竭的動力嗎?

  遊五洋:這是網際網路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但不會阻礙社會向前發展的潮流。目前,虛假的交易資料確實存在,但它的比例不高。同時,阿里有安全部門,它設定了一整套複雜而嚴密的資料監測模型,技術上可以剔除虛假交易資料。大資料本身不能直接使用,必須經過開發,成為產品。我們現在給賣家的模型,比如量子恆道、資料魔方,都是基於經過技術處理後的真實資料。此外,我們面向政府開放的也是過濾之後的能反映當地真實經濟發展情況的資料。

  資料造假將是一個長遠問題,和中國社會和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關。而解決問題的根本在於建設個人信用體系。

  商業迴歸本質

  時代週報:網際網路對各個行業的衝擊已持續多年。在珠三角地區,受網際網路影響最大的是哪些行業?

  遊五洋:這幾年,影響最重的是出版、傳媒、廣告這些純粹的資訊行業。伴隨卓越、噹噹、亞馬遜等電商的崛起,以及線上電子書的發展,如今的實體書店已越來越少。而傳統媒體都在大談新媒體轉型。至於廣告行業,傳統廣告每年的增幅僅有個位數,而網際網路廣告則是30%—40%的年度增長。

  時代週報:那些拒絕接受網際網路改造的製造企業必然會被淘汰嗎?

  遊五洋:網際網路其實有利於製造業的發展,因為,網際網路的一個特點就是打破資訊不對稱,而這能使製造業的優勢進一步凸顯。相較而言,那些具有中介性質的產業更會遭受衝擊。網際網路+製造業涉及很多層面,其中之一是指在車間裡運用網際網路思維。比如,透過網際網路將車間裡的裝置和工人,車間和車間以及工廠和分銷商、零售商分別連線起來,從而產生協同效應。傳統的生產模式中,最典型的是批次化、標準化生產;如今,多變的市場需要生產商作出多品種、小批次的快速反應,而被網際網路思維改造後的生產方式更能適應這種市場需求。所以,如果傳統企業堅持過去的方式,拒絕改變,未來的日子會比較難捱。

  時代週報:從這份報告可以看出,網際網路正在改變很多東西,那麼,網際網路不能改變什麼?“網際網路+”能讓商業去除浮躁,迴歸本質?

  遊五洋:是的。這兩年,網際網路企業討論最多的就是工匠精神——如何精雕細琢,做一款極致的產品,從而獲得口碑和成功。這種做法在傳統體制下不一定有機會。因為,在過去的商業體系裡,商業上的成功需要地段、賣場和廣告效應。產品再好,如果不具備這些要素,也很難熱銷。但在網際網路時代,尤其是90後,他們的消費觀不同以往,他們會喜歡那些小眾、不出名但質量很好的產品。這使得製造業可以迴歸本質。

  “搞電商要無條件相信90後”

  時代週報:目前,珠三角中小製造企業的“網際網路+”做得如何?

  遊五洋:很多中小企業對網際網路的理解還停留在初級階段,認為網際網路只是渠道,“網際網路+”就是把線下生產的產品放到線上賣,而線上就是搞價格戰。但其實,網際網路是一種基礎設施,企業透過網際網路與消費者互動,根據後者的需求高速迭代產品和服務,然後發展粉絲經濟、社群經濟,最終,整個產品營銷和生產模式都會發生變化。目前,珠三角企業的網際網路化改造方才開始。一個較明顯的端倪是,廣東大量過去做外貿出口的企業開始利用網際網路轉向內銷,打造品牌。

  時代週報:這是否意味著珠三角將有一批傳統中小企業會被“網際網路+”幹掉?

  遊五洋:不會。網際網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歷緩慢的過程。我看到,大多數珠三角中小企業的老闆都已經度過“看不到網際網路”的階段,正處於“看不太懂網際網路”的時期。要知道,廣東當地有一批製造能力很強的企業,而且,這些企業家過去積累了豐厚的商業經驗。一旦轉型過來,他們會非常成功。我對此持樂觀態度。

  時代週報:目前,珠三角企業在藉助網際網路轉型時遇到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遊五洋:我們調研發現,絕大多數成功完成網際網路轉型的企業,電商部門的負責人一定是85後,甚至90後。而很多傳統企業,老闆起用的部門總監至少40歲,最年輕也有35歲。相比珠三角,這種思維觀念在北方更為根深蒂固。我不是說70後不如新生代,很多70後思維開放、學寫能力很強。但是,網際網路消費人群中很大一部分是90後,而由於代際差異,如何與90後溝通,如何讓產品滿足90後的需求,這是70後很難做到的。網際網路圈子裡有句口號,叫做“向90後投降,無條件相信他們”。而這正是企業老闆需要反思之處。70後可以用在戰略決策等重要崗位上,而電商運營的一線員工和管理者必須要大膽起用年輕人。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0165604/viewspace-157439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