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招商銀行馬蔚華:資訊化建設把銀行當IT企業經營

zhengnx發表於2012-12-22

招商銀行馬蔚華:資訊化建設把銀行當IT企業經營

釋出時間:2012.08.16 10:59 來源:證券時報 作者:證券時報

“招行在推一卡通的時候,比爾·蓋茨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他說,如果傳統的商業銀行不變革的話,就會成為21世紀裡滅亡的恐龍。他講的是有道理的,銀行作為資金中介行業,通訊技術的每一次變革對銀行的影響都是極大的,因此銀行本身也有一定的IT屬性。”

“目前來看,對銀行未來影響最大的,應該是80後、90後這些年輕人,不管是產品市場還是服務市場,將年輕人的需求把握住才有未來。目前國內網民中,24歲~34歲這個年齡段的使用者佔到78%,而在其中有將近一半習慣用網上支付。這不正是移動支付的巨大市場嗎?”

當市場一致認為銀行將疲於應付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挑戰之時,早已佈下棋局應對的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在想些什麼?

“我覺得,當前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挑戰,商業銀行透過管理變革可以很充分地應對。臺灣的商業銀行在利差只有1.2%的市場中仍然能生存和發展,內地的商業銀行為什麼不能?而真正對銀行的未來能夠形成挑戰的,是資訊科技的快速變革。”馬蔚華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很坦率地表示。

在長達1個半小時的採訪過程中,馬蔚華數次提到這種挑戰對銀行形成的威脅所在。在他看來,在利率市場化的環境中生存下來是銀行應該做到的事情,如何在資訊化時代與各種新的商業模式競爭或融合,才是棋局中真正值得思慮的勝負手。

當然,對於當下銀行需要直面的種種問題經濟的週期性波動、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利率市場化推進可能帶來的影響等,馬蔚華亦一一述及。記者將其逐一記錄,以饗讀者。

利率市場化:

銀行需要管理轉型

記者:從目前已披露的中報來看,雖然銀行面臨經濟下滑、利率市場化推進等內外部的不利條件,但整體營收仍然是可觀的。您認為這是外部因素的影響尚未集中體現,還是銀行的應對措施抵消了部分影響?

馬蔚華:每家銀行的實際情況都不同,有的以前存在溢價,有的則不存在。利率市場化到來後,一些銀行受到的衝擊大,一些銀行受到的衝擊則相對較小。所以從目前這個時點看,一些銀行的增長勢頭還會維持。

另外要看到的是,利率市場化會是一個長期趨勢,其帶來的影響不可能短期內完全釋放出來。從上半年資料來看,銀行的淨利潤增速雖然較以往幾年有所降低,但在各個行業中的情況仍是不錯的。

為何市場仍對銀行的前景存在擔憂呢?這是未來預期的問題。這與我們以前做汽車貸款的情形類似,當初沒有人願意做,因為汽車這類抵押品從長遠來看價格是下降的。市場對於銀行的看法與這個例子類似,是由以往的溢價狀態向正常水平迴歸的過程。目前市場對於銀行的預期,仍然有早幾年高速增長的預期慣性在裡面,當發現情況變化後,心理落差也會很大。

記者:這是市場環境變化所導致的結果,而銀行為應對這些狀況在管理上還有多大潛力可挖?

馬蔚華:在管理上,我認為內地銀行還有很大潛力可挖。就拿我們經常打交道的同行,比如臺灣、香港的銀行來說,臺灣的銀行在利差只有1.2%的情況下仍然能夠生存和發展。假如內地的存貸利差變成1.2%,銀行會是什麼狀態?目前來看恐怕不會很理想。但這恰恰也說明,在管理上內地銀行還有非常大的文章可做。

管理有哪些內容?管理包括流程的改造、資源的整合、員工效率的提升、科學考核體制的確定等。這些問題,我們目前非常關注,而且也有非常大的動作要做。舉個簡單例子來說,我們的成本收入比雖然比西方的同行要低,但在國外銀行的成本收入比中,工資收入佔了相當大的比重。

實際上,招商銀行在轉型過程中也遇到這個問題。我們第一次轉型是商業模式的轉型,也就是由批發業務轉向零售業務;第二次轉型則主要是管理的轉型,重點就是管理能力的提升。比如以往中國的商業銀行不用考慮資本約束,很長時間內都沒有資本管理的概念。近兩年以來我們有了資本管理的概念,未來就要學會如何科學地將資本投入到各個產品和各個行業中去。資本管理的過程,其實是一個非常細化的過程,其本質實際上是要對銀行整個運營過程進行精細化的管理。

記者:具體到組織架構上,中國的銀行未來將有哪些變化以應對挑戰?

馬蔚華:中國的銀行在管理的組織架構上與西方是不同的。中國銀行傳統的管理是“寶塔形”結構,包括總行、分行、二級分行、支行、二級支行、分理處等,一層管一層,每層都是核算單位。西方銀行則採用事業部制,條線管理。

為什麼西方會形成事業部制結構?因為西方的市場結構是扁平的,所有核算許可權都在總行,分行層面主要是協調配合。但在中國的情況卻不同,各級政府都有比較多的資源和許可權,比如一些專案機會,因此對應到銀行的管理上,就必須有一個比較強的分行。因此,分行作為利潤中心的地位應該保留,而且還要鼓勵不同分行之間相互競爭。

不過,隨著當今社會資訊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西方銀行在條線劃分、專業化等方面的經驗也值得我們借鑑,特別是在產品開發和管理上。因此,招行在現有分行的基礎上,今年成立了零售銀行總部和批發銀行總部。目前的結構是,分行是利潤的核算單位,兩個總部則實行利潤的虛擬核算,是全行業務專業化的指導單位。

以零售銀行總部為例。成立零售銀行總部的目的是從上至下由總行主導設計,而不能按傳統的以分行為中心來推動;並從下至上由分行主導資訊收集研究市場的規律和變化,以此加快產品的研發和推廣。在對專業隊伍的管理上,比如私人銀行,就適合放在總行層面,這樣會比分散到分行的視野更寬。

總體而言,我們將這種模式定義為矩陣式的管理方式既強調分行之間的橫向動力,也強調總分行之間的垂直動力。批發業務現在也是這樣,我們正在將大中型企業陸續收到總行和分行層面進行管理,支行將來就會變成末梢,以向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為主。

房地產市場:

調控是有必要的

記者:您怎樣看待目前房地產市場的變化?

馬蔚華:房地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但似乎每一次經濟調控,都是從房地產市場調控開始的。吉米·戴蒙(Jamie Dimon,摩根大通執行長)曾經跟我說,全球的金融危機好像都是從房地產市場開始的。這說明這個行業是重要的,但也是各方都很敏感的。

由美國次貸危機,我們可以從某種程度上看出這個市場的規律。當初格林斯潘為了刺激經濟,連續11次降息,基準利率幾乎降至零。從那個時候開始,美國很多老百姓,包括一些沒有還款能力的,也開始躍躍欲試貸款買房子。越來越多人需要房子,房地產市場的供給開始啟動,帶動了房價的上漲,市場利率隨之提升。

利率慢慢提高以後,原來低利率時代買房人的負擔開始不斷加重,最後導致還不起貸款。後來美國投行們就想辦法,把本來已經是不良資產的貸款打包變成擔保債務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簡稱CDO),或者是當成CDO的“平方”賣掉了。最終,房地產市場的崩潰導致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

能說刺激房地產市場有錯嗎?在經濟低迷時期,刺激房地產市場對於拉動經濟是很有用的,關鍵的問題是過熱之後沒有很好地進行調控。中國的規律也是一樣的,特別是在國內投資品種還很少的情況下,房地產是最受關注也是最敏感的投資產品。因此,在房價已經過高的情況下,調控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調控並不等於以後不要房地產市場。中國目前的城市化率只有51%,而美國則在70%以上,所以未來20年裡城市化程式還是會伴隨大量的房地產投資活動。而從居住情況來看,目前中國的人均居住水平還是比較低的,怎樣讓更多的人買到房子,這也需要調節。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目前的房地產調控是為了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

資訊科技變革:

要把銀行當IT企業經營

記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銀行對新技術的擁有與否,可以決定其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市場競爭力,招行在一卡通方面的嘗試就是例子。面對網際網路和移動支付帶來的種種挑戰,商業銀行未來的競爭力將如何體現?

馬蔚華:資訊科技對銀行未來的影響將是翻天覆地的。招行在推一卡通的時候,比爾·蓋茨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他說,如果傳統的商業銀行不變革的話,就會成為21世紀裡滅亡的恐龍。他講的是有道理的,因為銀行本身是資金中介行業,通訊技術的每一次變革對銀行的影響都是極大的,因此銀行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資訊科技(IT)屬性。

網際網路的出現,對銀行傳統的產品結構、組織結構、營銷方式和思想觀念都帶來了顛覆性的變化。我對比爾·蓋茨的話印象非常深刻,也一直把銀行當成IT企業來看待。為什麼招行現在電子銀行對傳統渠道的替代率能夠達到90%以上,就是因為那個時候受到的刺激。

當下的資訊科技中對我刺激最大的是什麼呢?首先是臉譜(Facebook),也就是網路社群的影響。它帶給我的刺激,與當初比爾·蓋茨給我的刺激是一樣的。目前所謂間接金融和直接金融的分類,或許很快就會被網際網路的金融模式所取代。什麼是銀行?銀行無非是一隻手吸收存款,另一隻手發放貸款,是中介的屬性。既然這樣,憑藉龐大的資料處理系統、完善的徵信系統以及便捷的移動支付終端,傳統的銀行業務完全可以在網際網路上完成。不僅間接融資可以解決,股票交易等直接融資也可以在網際網路上解決,祖克伯在他的Facebook主頁上有8.4億實名制的關注客戶,他可以嘗試自己發股票、發信用卡。如果允許這樣做,那對傳統的銀行經營模式會形成極大的衝擊。

首先,我們的“i理財”就是為了應對這樣的挑戰。它的本質是給銀行客戶提供一個互動社群,在這個社群裡客戶可以自由地選購、評價各種理財產品,銀行可以在其中進行空中客戶服務,與客戶進行資訊交流。這種模式,就是為了適應未來的網路金融發展而打造的。

其次,就是移動支付。去年全球移動支付的交易規模是2400億美元,未來幾年年均增長要超過40%。到2015年,全球移動支付的規模將達到1萬億美元,使用者5億人。這其中,中國將是最大的一個市場,去年中國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是48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0%,使用者規模將近2億人。按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到2015年中國的移動支付市場將迎來爆炸性的增長。

這對銀行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目前來看,對銀行未來影響最大的,應該是80後、90後這些年輕人,不管是產品市場還是服務市場,將年輕人的需求把握住才有未來。目前國內網民中,24歲~34歲這個年齡段的使用者佔到78%,而在其中有將近一半習慣用網上支付。這不正是移動支付的巨大市場嗎?

此外,在中國有4000萬戶以上的小微企業。按照目前需求,移動支付是對這些客戶最好的服務方式,既能解決融資的速度問題,也可以透過累積信用記錄解決評估和成本問題。我們為此進行過充分的論證,網路技術和移動終端的發展,為這種商業模式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這種商業模式很難形成獨佔性的優勢,一旦形成,帶來的回報也將是巨大的,要遠遠大過以往一卡通為招行帶來的領先優勢。

[@more@]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868752/viewspace-105997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