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計算的概念及分類

flycrown發表於2010-12-15

     有人認為雲端計算是計算機發展的未來,是革命性的變化,所謂雲端計算就像水和電一樣,開啟開關或者擰開水龍頭就可以了。但也有人對雲端計算嗤之以鼻,認為這是業界的概念炒作。究竟什麼是雲端計算,它對我們又意味著什麼?它在企業資訊化建設中有什麼樣的重要地位?

1 雲端計算的由來

雲端計算這個概念其實並不像它的名字一樣憑空出現的,而是IT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在雲端計算概念誕生之前,很多公司就可以透過網際網路傳送諸多服務,比如訂票、地圖、搜尋,以及其他硬體租賃業務,隨著服務內容和使用者規模的不斷增加,對於服務的可靠性、可用性的要求急劇增加,這種需求變化透過叢集等方式很難滿足要求,於是透過在各地建設資料中心來達成。對於像Google和Amazon這樣有實力的大公司來說,有能力建設分散於全球各地的資料中心來滿足各自業務發展的需求,並且有富餘的可用資源,於是Google、Amazon等就可以將自己的基礎設施能力作為服務提供給相關的使用者,這就是雲端計算的由來。在雲端計算的概念誕生後,從IBM、Google、Amazon到Dell、微軟等,這些公司都在不遺餘力地推進雲端計算的發展,並且都從各自的角度詮釋著雲端計算以及相關的應用。

早在20世紀60年代麥卡錫(John McCarthy)就提出了把計算能力作為一種像水和電一樣的公共事業提供給使用者。雲端計算的第一個里程碑是1999年Salesforce.com提出的透過一個網站向企業提供企業級的應用的概念;另一個重要進展是2002年亞馬遜(Amazon)提供一組包括儲存空間、計算能力甚至人力智慧等資源服務的Web Service;2005年亞馬遜又提出了彈性計算雲(Elastic Compute Cloud),也稱亞馬遜EC2的Web Service,允許小企業和私人租用亞馬遜的計算機來執行它們自己的應用。到2008年,幾乎所有的主流IT廠商開始談論雲端計算,這裡既包括硬體廠商(IBM、HP、Intel、思科、SUN等)、軟體廠商(微軟、Oracle、VMware等),也包括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Google、亞馬遜、Salesforce等)和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AT&T等),當然還有一些小的IT企業也將雲端計算作為企業發展戰略。這些企業覆蓋了整個IT產業鏈,也構成了完整的雲端計算生態系統。

雲端計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種新興的商業計算模型。它將計算任務分佈在大量計算及構成的資源池上,使各種應用系統能夠根據需要獲取計算能力、儲存空間和各種軟體服務。之所以稱為“雲”,是因為它在某些方面具有現實中雲的特徵:雲一般都較大;雲的規模可以動態伸縮,它的邊界是模糊的;雲在空中飄忽不定,無法也無需確定它的具體位置,但它確實存在於某處。之所以稱為“雲”,還因為雲端計算的鼻祖之一亞馬遜公司將曾經大家稱作網格計算的東西取了一個新名稱“彈性計算雲”(EC2),並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雲端計算被視為“革命性的計算模型”,因為它使得超級計算能力透過網際網路自由流通成為可能。

2 雲端計算定義
雖然雲端計算這一概念炒得火熱,但業界對其定義卻千差萬別,各不相同。一方面說明了大家對這一概念理解存在差異,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從自身角度出發來定義雲端計算。我們在剖析各種雲端計算定義的基礎上,給出一個更為中立的雲端計算定義,以更加客觀、全面的來描述雲端計算研究的內容、範疇和重要意義。

維基百科(Wikipedia.com)認為雲端計算是一種基於網際網路的計算新方式,透過網際網路上異構、自治的服務為個人和企業使用者提供按需即取的計算。雲端計算的資源是動態易擴充套件而且虛擬化的,透過網際網路提供,終端使用者不需要了解“雲”中基礎設施的細節,不必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也無需直接進行控制,只關注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樣的資源以及如何透過網路來得到相應的服務。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最近發表了一篇關於雲端計算的報告,該報告認為雲端計算既指在網際網路上以服務形式提供的的應用,也指在資料中心中提供這些服務的硬體和軟體,而這些資料中心中的硬體和軟體則被稱為雲。

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com)的文章指出,Google的雲就是由網路連線起來的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臺廉價計算機,這些大規模的計算機叢集每天都處理著來自於網際網路上的海量檢索資料和搜尋業務請求。商業週刊在另一篇文章中總結道,從Amazon的角度看,雲端計算就是在一個大規模的系統環境中,不同的系統之間互相提供服務,軟體就是以服務的方式執行,當所有這些系統相互協作並在網際網路上提供服務時,這些系統的總體就成了雲。

IBM認為,雲端計算是一種計算風格,其基礎使用公有或私有網路實現服務、軟體及處理能力的交付。雲端計算也是一種實現基礎設施共享的方式,雲端計算的使用者看到的只有服務本身,而不用關心相關基礎設施的具體實現。

Google的雲端計算概念接近於一種應用雲。因為對Google公司來說,由於其最大的業務為搜尋引擎,其做雲端計算的目的最早就是為了最佳化其搜尋引擎的效能,在發展了其基礎設施規模之後,希望將其作為服務提供給使用者使用,只不過它在上面載入了很多服務,包括文書處理、地圖、圖片處理等。

我們認為雲端計算是一種IT資源的交付和使用模式,只透過網路以按需、易擴充套件的方式獲得所需的資源(硬體、平臺、軟體及服務等),提供資源的網路被稱為“雲”。

為方便理解以上雲端計算的思想,可從圖2-2的類比來進行闡述和表達。“伺服器群”類似於“發電機”提供“電力”資源;虛擬技術類似於“變壓裝置”使電壓成倍增加或降低,從而實現彈性計算;資源排程器類似於“整流裝置”,可以整合各個“發電站”的電力進行集中供電;服務管理器傳送運服務;安全監控系統類似於“保險裝置”,可以保證傳輸過來的“電”安全可靠,不會由於異常情況(如短路)損害家電和人身安全;雲電腦、雲手機等終端裝置類似於加點,可以透過它們獲取“電”(雲資源)。

“雲”中的資源在使用者看來是可以無限擴充套件的,並且可以隨時獲取,按需使用。目前看來,雲端計算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資料儲存即服務(DaaS)、平臺即服務(PaaS)、軟體即服務(SaaS)、“雲安全”和虛擬化應用等內容。雲端計算的定義中有4個關鍵要素。

(1)硬體、平臺、軟體和服務都是資源,透過網際網路以服務的方式提供給使用者,在雲端計算中,資源已經不限定在諸如處理器、網路頻寬等物理範疇,而是擴充套件到了軟體平臺、Web服務和應用程式的軟體範疇。傳統模式下自給自足的IT運用模式在雲端計算中已經改變成為分工專業、協同配合的運用模式。對於企業和機構而言,他們不需要規劃屬於自己的資料中心,也不需要將盡力耗費在與自己主管業務無關的IT管理上。對於個人使用者而言,也不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費用購買軟體,因為雲中的服務已提供了他所需要的功能。

(2)這些資源都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動態擴充套件和配置。雲端計算可以根據訪問使用者的多少,增減相應的IT資源(包括CPU、儲存、頻寬和中介軟體應用等),使得IT資源的規模可以動態伸縮,滿足應用和使用者規模變化的需要。雲端計算模式具有極大的靈活性,足以適應各個開發與部署階段的各種型別和規模的應用程式,提供者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需要及時部署資源,終端使用者也可按需選擇。

(3)這些資源在物理上一份不是的共享方式存在,但最終在邏輯上一旦以整體的形式呈現,對於分散式的理解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計算密集型應用需要平行計算來實現,此類的分散式系統往往是在同一個資料中心中實現,雖然有較大的規模,有幾千甚至上萬臺計算機組成。例如,一款商業應用的伺服器可以設在與北京的金融街,但是它的資料備份卻又位於成都的的資料中心完成。

(4)使用者按需使用雲中的資源,按實際使用量付費,而不需要管理它們。即付即用的方式已廣泛應用於儲存和網路頻寬中(計費單位為位元組)。虛擬程度的不同導致了計算能力的差異。例如,Google的App Engine按照增加或減少負載來達到其可伸縮性,而其使用者按照使用CPU的週期來付費;亞馬遜的AWS則是按照使用者所佔用的虛擬機器節點的時間來進行付費(一小時為單位),根據使用者指定的策略,系統可以根據負債情況進行快速擴張或者縮減,從而保證使用者只使用他所需要的資源,達到為使用者省錢的目的。

3 對雲端計算的理解
3.1 為什麼需要雲端計算

任何新的技術和新的概念,都是兩種因素驅動的結果:需求拉動和技術推動。業務需求的拉動,希望解決業務應用的問題,雲端計算本質上是希望解決資源利用率、計算能力不足和成本的問題。技術發展的推動,使得雲端計算具備了技術上的可行性,技術的發展推動了IT創新的商業價值。雲端計算的出現也有其必然性。

3.2 推動雲端計算的產業力量

1、雲端計算首先是產業界的商業利益推動的結果

目前雲端計算的解決方案都反映了不同的商業訴求,包括網際網路公司,如Google、Yahoo、Amazon等,以及基礎架構提供商,如IBM何Microsoft等。

分析最早出現的雲端計算--Amazon的彈性計算EC2對理解雲端計算的來歷非常有意義。彈性計算雲採用VPS/VDS技術,使用虛擬軟體(XEN),將一臺實體機器虛擬成多個例項出租;當遇到大流量偶發事件時,多增加例項即可,也可以根據規律,譬如每天的繁忙時段租用多個例項等方式;他們不銷售物理的部署平臺(因為他們不是硬體裝置生產商),而是以實力租用的方式對外提供服務,除了實力租用服務之外,另外提供簡單佇列服務和簡單儲存服務,所有服務都按需付費,例如,10美分每小時的價格可以租用到一個如下配置的例項:1.7GB的記憶體,1個EC2的計算單元、160GB的虛擬儲存容量。

這種商業模式本質上是源於網際網路高潮期建設的龐大計算資源的過剩,最初動機是過剩計算能力的輸出。因為許多的網際網路公司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21世紀初那段網際網路泡沫期購買了大量的計算機伺服器和儲存裝置、網路裝置等。網際網路高潮之後,留下來的計算資源相對於他們現有的業務就是大大過剩了。變賣裝置是不現實的,計算機產品的貶值和折舊速度是相當驚人的,幾乎不值什麼錢了。於是,出租就是最好的出路。受到SaaS的啟發,他們發明了一種新的業務型別叫做IaaS。這就是最初的雲端計算概念,顯然這是商業推動的結果,沒有太多技術上的創新。

伺候,Google和Yahoo、Apache等網際網路企業,利用其龐大的計算資源和強大的軟體研發和軟體產品服務能力,期望以一種不對稱的競爭優勢來徹底顛覆軟、硬體霸主IBM和軟體巨頭微軟等現存帝國。他們的武器就是SaaS加上IaaS,外加他們強大的軟體平臺和解決方案,如Google的分散式檔案系統GFS,資料庫BigTable以及Google搜尋引擎,Gmail、Google Reader等。他們的雲端計算本質上是一種複核的計算資源虛擬化運營,提供不依賴於Windows桌面和後臺強大的IBM資料庫、中介軟體以及SAP ERP等IT“強權”的解決方案。目前,他們是雲端計算的始作俑者,也是話語權的主導方。

當然,傳統巨頭們也不會坐以待斃。顯然,雲端計算有其市場需求的基礎,消滅它,顯然不大可能。因此,在雲端計算的話語權和市場爭奪中,出現了IBM和微軟等傳統霸主。

微軟迅速推出了Windows Azure作業系統,對外提供Live Mesh網路服務,目標是網際網路作為個人的資料中心,更換計算機將不會對使用者帶來影響。微軟強調“雲+端”解決方案,所謂短期是就是Windows桌面,很明顯,微軟的雲端計算策略是希望確保並強化其Windows及其系列桌面軟體在雲端計算時代的優勢。谷歌那種只需要瀏覽器就能使用計算機網路完成計算任務的雲端計算,對微軟來說那就是真正的“革命”。

雲端計算這種東西對IBM來說是左右逢源。無論是Google還是Yahoo,不管哪片雲,都需要在雲上建設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儲存能力,這是必不可少的。在目前,還有誰可以在計算能力上與IBM爭雄呢!曾經一度擔心,隨著網際網路和PC普及和計算分散化,IBM巨無霸的大型主機將會失去市場。雲端計算的概念就是計算資源的集中化,大型主機真是又有枯木逢春之感啊。當然,IBM還是企業計算市場的霸主,為了將這塊大市場也拉入雲端計算大家庭。“私有云”應運而生。IBM藍雲解決方案提供整體雲端計算平臺,包括軟硬體資源,配合Tivoli管理軟體,用於企業資料中心的建設,強調私有云的解決方案,很明顯這也強化了IBM所擁有的DB2資料庫、Websphere中介軟體、硬體等平臺的優勢。因此,雲端計算的繁榮對IBM來說是非常有利的,況且這些技術本身來自於網格計算和效用計算,這些都是IBM以前就鼓吹的東西,只不過不是那麼火而已。

2、需求拉動

問題來自於傳統的IT架構,其資源利用率低,管理和維護成本高。需求就是傳統IT架構的利用率需要提升。目前的IT運營關鍵指標顯示,IT資產的利用率是很低的。計算的虛擬化正好是解決這個IT需求的最佳技術。

現在這個階段,一般中小企業如果要建設IT系統,增加的一個選項就是SaaS。有不少SaaS運營商提供ERP、CRM、OA等各種各樣的應用系統,只要開通網際網路,就可以解決業務問題。但這種應用提供方式有兩個方面的問題:解決方案的完整性,個性化的業務流程的適應性。因此,到目前為止SaaS還只能作為小企業的選擇,中心企業只能作為資訊化的一個補充,大中型企業基本上還是需要建立自己的資訊基礎設施和應用系統。

企業建立IT系統的基礎設施,一般是應用軟體安裝在特定的伺服器上,作業系統和硬體資源都是在安裝時配置好的,如執行在什麼作業系統上,服務的CPU數量和主頻,記憶體大小和分配的硬碟儲存空間都是專用的。因此,企業會根據各種應用系統的軟體需求,配置電子郵件、檔案列印、入口網站、ERP、CRM等各種不同的伺服器,如圖2-3所示。

由於應用與計算資源的緊耦合問題,我們配置伺服器都基本上按照最大負荷時的峰值來配置伺服器的資源容量。例如財務軟體月底結賬,需要的CPU和記憶體資源是最大的,如配置8CPU/16GB記憶體的伺服器,但平時賬戶處理並更不需要那麼大的處理能力,如只需要4CPU/8GB記憶體,但為了應付月底結賬,賬務軟體伺服器的配置必須按照月底的峰值來購買。限制的計算能力是非常龐大的。

IT運營的關鍵指標如表2-1所示。

如果我們具備動態分配資源的能力,就可以將平時的財務伺服器的剩餘計算資源分配給月初收費和開票的應用系統使用,而收費和開票在月底業務會急劇下降,這段時間計算資源正好可以滿足財務月結的峰值需求,雲端計算的虛擬化正好是解決這個IT需求的最佳技術。

在第I章分析了後危機時期企業對IT建設的需求說明,而云計算的方式正是企業對IT所追求的理想模式。因此,雲端計算技術的不斷演進和發展的結果也正是企業業務需求拉動的結果。

3、技術可行性

計算技術的發展,一直沿著增加計算能力的方向前進。早起,大型主機時代,透過多通道和並行技術,計算能力和資源被完全集中,支配大量“傻”或“啞”終端,可以實現大規模的計算能力。

隨著網路技術和分散式計算技術的發展,網路終端很強大,透過網路資源的互聯,形成資訊互動的能力。

而云計算式主機技術與網路技術的結合,可以提供更強大的分散式網路計算能力。雲端計算是一種商業計算模型,計算可作為一種資源服務,根據需要而配置為智慧終端提供服務。它將計算任務分佈在大量計算機構成的資源池上,使各種應用系統能夠根據需要獲取計算能力、儲存空間和各種軟體服務。

3.3 對雲端計算的理解

雲端計算是傳統資訊科技和通訊技術(ICT)不斷交融、需求和商業模式驅動與促進的結果。透過引入雲端計算平臺,可以極大降低企業IT建設和運營維護成本,同時降低能源消耗,加快企業資訊化建設的程式,滿足企業在後危機時期對IT的需求。此外,雲端計算與網際網路的結合也催生了資訊服務產業商業模式的革命。

4 雲端計算的分類
雲端計算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類,一是從其架構的三層應用業務模式來分,二是從其三大部署方式來分。另外,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重新定義了雲的三中服務模式和四大配置方式,下面分別進行描述。

4.1公共、私有和混合雲

下面介紹雲的三大主要型別。

Ø        公共雲是由第三方(供應商)提供的雲服務。他們在公司防火牆之外,由雲提供商完全承載和管理。公共雲嘗試為使用者提供無後顧之憂的IT元素。無論是軟體、應用程式基礎結構,還是物理接觸結構,雲提供商都負責安裝、管理、供給和維護。客戶只要為其使用的資源付費即可,根本不存在利用率低這一問題。但是,這要付出一些代價。這些服務通常根據“配置慣例”提供,即根據適應最常見使用的情形這一思想提供。如果資源有使用者直接控制,則配置選項一般是這些資源的一個較小子集。另一件需要記住的事情是,由於使用者幾乎無法控制基礎結構,需要嚴格的安全性和法規遵從性的流程並不總能很好的適合於公共雲。

Ø        私有云是在企業內提供的運服務。這些雲在公司放火牆之內,由企業管理。私有云可以提供公共雲所提供的許多好處,一個主要不同點是企業負責設定和維護雲。建立內部雲的困難和成本優勢後難以承擔,且內部雲的持續運營成本可能會超出使用公共雲的成本。

私有云確實可提供超過公共雲的優勢。這構成雲的各種資源的較細粒度控制可為公司提供所有的全部配置選項。此外,由於安全性和法規問題,當要執行的工作型別對公共雲不適用時,用私有云比較合適。

Ø        混合雲是公共雲和私有云的混合。這些雲一般由企業建立,而管理職責由企業和公共雲提供商分擔。混合雲提供及在公共空間又在私有空間中的服務。當公司需要使用即時公共雲又是私有云的服務時,選擇混合雲比較合適。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司可以列出服務目標和需要,然後對應地從公共雲或私有云中獲取。結構完好的混合雲可以為安全、至關重要的流程(如接收客戶支付)以及輔助業務流程(如員工工資單流程)提供服務。該雲的主要缺陷是很難有效建立和管理此類解決方案,必須獲取來自不同源的服務並且必須向源自單一位置那樣進行供給,並且私有和公共元件之間的互動會使實施更加複雜。由於這是雲端計算中一個相對新穎的體系結構概念,因此有關此模式的最佳實踐和工具將繼續出現,但是在對其進行更多瞭解之前,一般都不太願意採用此模型。

4.2 按服務分類

按服務型別分來,可以將雲端計算分為基礎設施即服務、平臺即服務、軟體即服務三種型別,如圖2-5.

(1)基礎設施即服務:是網路上提供虛擬儲存的一種服務方式,可以可以根據實際儲存容量來支付費用。IaaS即把廠商的由多臺伺服器組成的“雲端”基礎設施作為計量服務提供給客戶。它將記憶體、I/O裝置、儲存和計算能力整合成一個虛擬的資源池為整個業界提供所需要的儲存資源和虛擬化伺服器等服務。這是一種託管型硬體方式,使用者付費使用廠商的硬體設施。例如亞馬遜的EC2、中國電信上海公司與EMC合作的“e雲”等。

IaaS的優點是使用者只需低成本硬體,按需租用相應計算能力和儲存能力,大大降低了使用者在硬體上的開銷。

(2)平臺即服務:把開發環境作為一種服務來提供。這是一種分散式平臺服務,廠商提供開發環境、伺服器平臺、硬體資源等服務給使用者,使用者在其平臺基礎上定製開發自己的應用程式並透過其伺服器和網際網路傳遞給其他使用者。PaaS能夠給企業或個人提供研發的中介軟體平臺。

Google App Engine、Salesforce的force.com平臺、八百客的800APP是PaaS的代表產品。以Google App Engine為例,它是一個由Python應用伺服器群、BigTable資料庫及GFS組成的平臺,為開發者提供一體化主機伺服器及可自動升級的線上應用服務。使用者編寫應用程式並在Google的基礎架構上執行就可以為網際網路使用者提供服務,Google提供應用執行及維護所需要的平臺資源。

(3)軟體即服務:SaaS服務提供商將應用軟體統一部署在自己的伺服器上,使用者根據需求透過網際網路向廠商訂購應用軟體服務,服務提供商根據使用者所定軟體的數量、時間的長短等因素收費,並且透過瀏覽器向客戶提供軟體的模式。這種服務模式的優勢是,由服務提供商維護和管理軟體、提供軟體執行的硬體設施,使用者只需擁有能夠接入網際網路的終端,即可隨時隨地使用軟體。這種模式下,客戶不再像傳統模式那樣花費大量資金在硬體、軟體、維護人員上,只需要支出一定的租賃服務費用,透過網際網路就可以享受到相應的硬體、軟體和維護服務,這是網路應用最具效益的運營模式。對於小型企業來說,SaaS是採用先進技術的最好途徑。

以企業管理軟體來說,SaaS模式的雲端計算ERP可以讓客戶根據併發使用者數量,所用功能多少、資料儲存容量、使用時間長短等因素的不同組合按需支付服務費用,既不用支付軟體許可費用,也不需要支付採購伺服器等硬體裝置費用,也不需要支付購買作業系統、資料庫等平臺軟體費用,也不用承擔軟體專案定製、開發、實施費用,也不需要承擔IT維護部門開支費用,實際上雲端計算ERP正式繼承了開源ERP免許可費用只收服務費用的最重要特徵,是突出了服務的ERP產品。

目前Salesforce.com是提供這類服務最有名的公司,Google Doc、Google Apps和Zoho Office也屬於這類服務。

4.3 雲端計算的三大模式和四大部署方式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室(NIST)制訂了一套廣泛採用的術語用於描述雲端計算的各方面的內容。NIST針對“雲”定義了三大支付模式,成為S-P-I模式。

²       軟體即服務SaaS,即將整個商業應用作為一項服務來提供。

²       平臺即服務PaaS,允許在雲中進行快速應用開發。

²       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即將簡單作業系統OS和儲存功能作為一項服務來提供。

NIST還提出了四種不同的雲部署方式。

Ø        公共雲:顧名思義,這種型別的雲服務通常遍佈整個因特網,能夠服務於幾乎不限數量的、擁有相同基礎架構的客戶。亞馬遜、Rackspace、Salesforce.com、微軟以及谷歌等公司推出的一些流行的公共雲產品為使用者提供了豐富多彩的IT服務和商業應用。

Ø        私有云:這種型別的雲針對單個機構特別定製,例如一些金融機構或政府機構。一般來說,這類機構都會採用一些虛擬化作業系統和網路技術,因此能夠降低使用伺服器和網路裝置的數量,或者至少能夠使這些裝置的管理更加清晰。

Ø        社群雲:這類雲專為一系列互不相連的、嚴格界定的機構而設立,提到這種雲,我們想到供應鏈或是多個政府機構的聯合體這類比較好的使用例項。

Ø        混合雲:這種雲表現為以上多種雲配置的組合,數個雲以某種方式整合在一起,為一些商業計劃提供支援。有時使用者可能需要用一套單獨的證照訪問多個暈,有時資料可能需要再多個雲之間流動,或者某個私有云的應用可能需要臨時使用公共雲的資源(這種情況成為“雲爆”)。

隊許多制定雲端計算策略的企業而言,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公共雲與私有云之間的比較上,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出發點。大型的機構已經慢慢建立了較為複雜的IT架構、系統和流程。這一“內部”網路為我們考慮使用私有云提供了一個平臺,而外包的概念為我們講各種系統移植到公共雲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今天各種機構在公共雲和私有云中作比較時,通常會考慮以下因素。

²       成本:哪種雲現在比較省錢,哪種雲長期看比較省錢?

Ø        安全性:同內部網路相比,公共雲的安全性如何?對我的機構有何風險?

²       法規遵守:如果採用公共雲的話,我是否能夠證明自己遵守必要的法規?

Ø        管制:公共雲供應商能夠為我提供怎樣的技術和商業實務方面的透明度?我是否擁有管理運服務供應商的工具?

 

本文來自CSDN部落格,轉載請標明出處:http://blog.csdn.net/flycrown/archive/2010/12/10/6067766.aspx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93136/viewspace-681932/,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