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語文朗讀教學法

njfxmxx1981發表於2008-06-19

瘋狂語文朗讀教學法

寧劍峰

  瘋狂,本意發瘋,比喻猖狂,屬貶義詞,但在這裡卻作褒義,用來形容一個人放聲朗讀,達到陶醉、忘我,甚至痴狂的地步。瘋狂朗讀其核心思想是用高聲朗讀的方式,促使自我以一種專心致志的狀態來理解課文,層層品味,熟背內容,吸精取華。

  在實踐中,這種瘋狂的朗讀方法特別適用於要求背誦的課文當中,不僅形式新穎,而且目標落實,效果極佳。

  一、瘋狂朗讀的理論依據。

  1、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高聲朗讀備受推崇。

  古代,多少成功的文人墨士,就是用這種讀書方式,誦背課文,揮灑文章。一句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可以充分說明這一切。當代,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讀書時,每當晨光曦微,就在窗下大聲高誦。李陽瘋狂英語的巨大成功,更是以實踐證明,這種瘋狂讀書法的獨特魅力。既然英語可以,與英語性質如此相近的語文學科為什麼不行?

  2、從教學系統的角度來看,高聲朗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教學論上,學生中心論已經逐步取代教師中心論,認為兒童是社會的未來,學生髮展的規律在教學過程中居於支配地位,教學過程的發動和維持,全在於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的參與。專門倡導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的羅傑斯指出,在重視認知發展的同時,必須同樣重視情感的發展。而更為重要的是,追求兒童認知和情感和諧、統一發展。高聲誦讀是一個完全以學生為中心、為主體的做法,而且在激昂的讀書中,不斷冶煉感情,不斷獲取背誦的成功,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致,樹立起樂於學習的堅定信念。

  3、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高聲朗讀利於學生集中注意力。

  高聲朗讀不僅僅是口頭的運動,它是一種綜合思維調動的樞紐,是神經系統啟用的有力工具。眼睛盯著文字,透過大腦識別,然後口頭大聲朗讀出來,檢查是否對文字能準確反饋。這本身需要一連串的運動配合,沒有專心致志的注意力是很難做到的。

  大聲朗讀獨特的功效在於大聲,它可以進一步促使學生專注,同時讀出來的聲音又傳回自身耳朵,排除外界對他的干擾,強化記憶,使讀者對內容理解更專注、更深入。

  4、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高聲朗讀促進學生表達能力提高。

  能說會道,是當今小學生的一個新要求。但課堂上大膽舉手,大聲發言,清晰地流利地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的學生卻越來越少,換之的是沉悶的氣氛,稀疏的舉手,小聲的回答,詞不達意的分析。

  瘋狂朗讀可以說是治療這個頑症的良方妙藥。在大聲朗讀中,各種音節的發音,為小孩的口形全面、系統訓練提供了一個非常好鍛鍊機會。而且在大聲朗讀中,背熟了不少課文。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同樣,熟能生巧,如果嘴巴經常大聲說,加上豐厚的素材作為底蘊,肯定可以讓小孩嘹亮地談吐。

  二、瘋狂朗讀的組織方法

  1、自由狂讀,掃清障礙。

  先讓學生自由地大聲朗讀,可以個人讀,可以小組讀,可以在座位上讀,可以到課室其它地方讀。在讀的過程中,碰到不懂的生字、生詞,自主地翻閱課外解決,或請教老師,直到障礙掃除為止。

  老師可以適當出示一些生字詞方面的練習,或者聽寫,考查一下學生掌握的情況,促進他們自學的積極性與效率性。在這讀的過程,老師要指導學生放開喉嚨,盡情地朗讀,形成對課文的初步感情認識。

  2、個人朗讀,理解內容。

  這個環節,是陶冶學生情感,是為背誦課文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

  針對一般要求小學生背誦課文篇幅都不大長的特點,可以採取逐段擊破的辦法,抓住重點,理清思路,定好情感。例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的第一段,應緊扣人多這個重點,不斷請學生大聲地朗讀,反覆啟發,引導學生以嚴肅的態度,讀出暗湧著的沉痛,並從中滲透一些有感情朗讀的方法。

  為了讓學生更加確切地把握住內容的感情朗讀基調,也可以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練習題,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

  3、獨立試背,初煉感情。

  線索理清後,放手讓學生獨立試著大聲背誦,初步培養起誦背的情感。這其中,可以請個別學生背。

  在實際操作中,要求學生在短短的課堂時間內背出整篇課文是非常不現實,因此,分段選片斷來背是一個很好的戰略。這既是實際的需要,也是小步子原則的體現,有利於學生興趣的培養,也有利於教學順利進行。

  4、交叉互背,深入品味。

  經過第3個步驟,個別學生已有一定的識記基礎,但這時許多學生還是處於不大熟練的誦背當中,而且往往由於只背文字,而忘了感情的滲透。因此,老師要適時恰當地指出來,步入第4步,讓學生同桌互相響亮地背誦,深入品味一下感情與文字該怎樣融合起來。

  5、表演背誦,逐步昇華。

  這也是個關鍵的步驟,同時也是一個大聲朗讀最能體現也其無窮魅力的部分。

  既然要表演,當然聲音要宏亮,讓全班的同學都聽到。既然要表演,那是一邊背,一邊的過程,當然要深知內容所隱含的情感,這樣才背得生動,背得投入。

  剛開始時,可以讓學生指著圖片或影片來作解說性的背讀,逐步讓想爭冠軍的人勇敢地站在全班面前,以形神作手段,繪聲繪色地表演背。

  6、倒背如流,登峰造極。

  倒背如流,這是一個激勵的目標。進行這個階段之前,首先要順背如流,不可為了追求新異,而盲目地攀高。但作為一個理想的方向標,其號召力卻是不可忽視的。

  其實,整個瘋狂朗讀法中,其目的也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儘快地、最有效果地背出課文,領會其中精髓。

  組織教學時,教師的主導地位應充分發揮出來。教師在開教之前,要吃透教材,瞭然於胸,最好自己先能背出來。這樣在教學時肯定會左右逢源,成功在望。

朗讀教學憂思

寧劍峰

  

朗讀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

  充斥於語文課堂的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一節課40分鐘,學生朗讀的時間卻不到5分鐘,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雁掠過,且又雁過無痕。如預習性的朗讀,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準生字新詞,但實際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連一遍課文都未讀完,教師就————”鼓掌示意學生停下,馬上轉入下一程式,朗讀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而已。

  2.朗讀的目的性不夠明確。

  甲生讀了乙生讀,男同學讀了女同學讀,看似熱熱鬧鬧,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後也沒有及時評估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著經。這樣的朗讀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導致學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讀的面窄。

  不管是檢查性的朗讀還是講析、答問之餘的所謂感情朗讀,教師往往盯住幾個尖子,讀來讀去,就是那四五個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是規規矩矩坐著當聽眾,這種多數學生得不到朗讀練習的現狀,怎能提高朗讀教學的質量又怎能落實素質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會讀

  4.朗讀指導機械匱乏。

  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機械、生硬,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餘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xxx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隔靴搔癢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熔於一爐,不能揉理解、感悟於一體。有的教師即使有指導卻不得要領,只重聲音形式,不重內心體驗;只重表層的技巧,不重語言環境中的內蘊。常聽教師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把某一個字(詞)讀得重(或輕)些,把某幾個句子讀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讀表情達意的要義。所以許多學生一遇到感情比較強烈的句子,就認為該讀重音,而不知道有時重音輕讀,表達的效果更強烈。如《再見了,親人》中小金花踩著腳說的一句話: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學生往往讀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號。其實,體驗小金花內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讀得緩慢而低沉,字字有聲,聲聲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時,學生朗讀時輕重、緩急把握對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輕特輕,讓聽眾的心一緊一緊活受罪。另外,讀長句、該排比句時該怎樣換氣,怎樣停頓,在我調查的課例中,指導幾乎等於零。學生讀長句時讀得上氣不接下氣,還讀成了破句。學生會說話,卻不會讀對話,讀對話時呆板、彆扭,並不代表角色說話,卻刻意模擬角色的聲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調,也削弱了語言本身的表現力。

  5.只求形式不求實效。

  據調查,一般一節課朗讀安排了三四次(相對環節而言,非指讀的人次),但有安排卻未到位,有形式卻無多大實效,往往是朗朗書聲驟然響起,不到1分鐘,又在教師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讀成了課堂教學的一種點綴。

  那麼該怎樣最佳化朗讀教學我在這裡談幾點拙見。

  1.要保證讀書時間。

  教師(或學校)可根據年級、學情、教材特點規定每節課的朗讀時間,並自我監控達成度。要留有充分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準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要留讀後評議的時間,透過評議,強化對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功能。時間哪兒擠精心設計問題,讓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讀。說實在的,有的課文淺顯易懂,語言平平,實在不必循規蹈矩分析的漩渦裡打轉轉,還是多讀讀吧。

  2.語文課堂教學,應是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排練場,不是少數學生表演的小舞臺。

  朗續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別是低段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短,單調的閱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乾舌燥,昏昏欲睡。要適當地創設情境,創設氣氛讓學生願讀、樂讀、爭著讀。如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有時請學生配配畫外音,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

  每個班的學生都不是整齊劃一,其水平、能力都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在朗讀教學中也應體現層次性。複雜程度不同的語段要因而讀,對不同要求的朗讀練習也應量錄用,哪怕是對朗讀的評估也要因人而評,讓學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悅。同時,可規定一節課內指名朗讀每人不能超過2次,多為醜小鴨創造登臺亮相的機會,要知道美麗的白天鵝也有醜小鴨的經歷。

  3.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

  在閱讀教學中,把朗讀與理解截然割裂的現象並非罕見,分析前讀一遍,講解完後再朗讀一遍,甚至根本沒去理解,就要求學生讀出感情來。

  4.精選練點,錘錘有聲。

  葉聖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然而真正能讀出感情來並不容易,需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適當的指導,如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等。但這些指導不可能課課皆有,次次具備。因此,要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每次訓練有個側重點,錘錘敲打,錘錘有聲。如《桂林山水》中的的讀法,可進行音變、氣聲的訓練。學生一旦掌握技巧後,將舉一反三,極大地提高朗讀教學質量。

  5.形式多樣,合理運用。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範圍。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範讀指導;當需要藉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採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但要注意的是:

  (1)範讀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範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必須引導學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去朗讀。一節課中範讀不能太多,要儘可能多地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練讀。

  (2)慎用齊讀。齊讀雖有造聲勢、烘氣氛之妙用,但也是濫竿充數和產生唱讀的溫床。

  (3)每種形式的讀放在不同的環節,它的作用又有區別,如範讀與學生的試讀,先後次序互換一下,它們各自所擔負的任務、執教者要體現的目的意圖也就不同。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每一環節讀的形式,讓它們各盡所能。

兩難問題的困惑

寧劍峰 

  情境分析:

  每逢三月,同學們都會開展各種形式的學雷鋒活動,從徵文中、週記中、討論中都表達了應該樂於助人、無私奉獻,不計較個人得失,然而實際情況並不那麼盡如人意。如今商品經濟社會,什麼事都講究實惠,真正願意做一個默默無聞,不求回報的傻子更是少之又少。回想低年級時學生總是積極投入班級工作,群策群力,班級需要什麼或教育熱愛勞動,大家都特別自覺買力,但到了三年級,學生的思想也成熟,往往會要個人利益看得更重些,做事前會考慮自己多些,例如和成績差、行規較差的同學同桌,都一百個不情願或牢騷一番;班裡讓同學找些宣傳資料,積極性蠻高可帶來的人卻不多;紙團丟在地上,你踢過來我踢過去,也不願意彎腰拾起……

  分析原因:

  根據以上情境,經分析後認為原因可能有這樣兩個:

  (1) 來自社會、家庭、周圍人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即:環境因素。有些家長在處理家庭事務及教育孩子問題上,方式方法不夠妥當,生怕自己孩子吃虧,長此以往間接影響了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為人處事的看法也逐漸發生改變,特別是圓滑,投機取巧在中、高年級情況出現較多。另外,家長對孩子高漲的積極性不予以支援與滿足,沒有言傳身教,給予孩子正確的榜樣的作用。

  (2) 學生自身思想的波動。現在每個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學生在家往往是小皇帝”“小公主,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養成了長期由父母、祖父母一手包辦的不良局面,學生養尊處優,為大人做事要先提條件,難以體會家長的良苦用心,更感受不到付出也是這件快樂的事!隨著孩子思想的不斷成熟,會去衡量所要面對的事情,對自己有啥好處,會不會耽誤自己玩的時間,為什麼要我做?別人為什麼去做?……有些學生一旦認為吃虧了,有的只好自認倒黴被動接受,有的採取逃避的方式,還有的甚至強詞奪理,推卸自己的責任。因此這些學生漸漸脫離集體,對班級各種事務抱以與己無關的冷漠態度。

  作為班主任雖透過思品課、班會課,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談談對這些現象的看法,可學生往往說得總比做得多!如今我不得不採用做了好事,就留名的辦法,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自發關心和參與班級工作。但這樣做出的好事,難免帶有功利性,雖然目前這一情況有所改變,但這一喜人的現象,能讓老師感到欣慰嗎?

[@more@]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81935/viewspace-103479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