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次搬家經歷看技術發展的未來

ThoughtWorks發表於2016-11-09

問:搬家攏共分幾步?

曰:三步,把東西裝起來,搬過去,再拿出來擺上。

第一步和第三步主要看個人的能力,這第二步,看的是造化。

一年多前

那是一個明媚的春天,本來應該舒服躺在被窩裡的我,不得不爬起來準備幹一件大事——搬家。

在O2O平臺上提前約好了搬家師傅,早早地起來,清點包裹,最後檢查一遍房間裡是不是還有落下的東西,一切準備就緒,就等著搬家師傅來了。

1-how-to-move-house-zero-waste

兩個搬家師傅準時到來,穿著制服,還開了兩個車,說是一個坐人,一個裝貨,專業! 我有將近二十個包裹,除了壓縮袋裝的幾包衣服,還有幾箱子書,住在7樓,沒電梯,我掂量著要是自己搬,估計跑兩三趟我就歇菜了。轉眼一看兩位師傅,拿出兩條結實的寬頻子,把四五個個箱子包裹纏在一起,藉著樓梯臺階的高度差,繃住勁,一個發力站起來,穩穩當當的就下去了。專業!

東西搬上車,我們坐另一輛車,目的地不遠,就幾分鐘的事。到了地方,兩位師傅下車,跟搬東西下樓的套路一樣,先把東西用寬頻子纏上,然後四五個一起背起來。這次是5樓,還是沒電梯,上樓比下樓要辛苦,但是兩位師傅也沒說什麼,咬咬牙就搬上去了。就是專業!

這就是O2O,這就是網際網路思維,生活變得更簡單。歐耶!

半個月前

那是一個下過雨的秋日午後,本來應該關上手機,舒服窩在沙發裡的我,不得不爬起來準備幹一件大事——搬家。

鑑於一年前的良好體驗,我還是選擇了這一平臺,提前約好了師傅,早早地起來,清點包裹。一年多的時間,東西又多了不少。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問題,我特意給客服打電話確認,東西超過訂單上要求的15個包裹怎麼辦。客服說的是隻要車裡能裝下,就沒問題。真好,服務還是那麼周到!

約好了下午三點,兩點半的時候,師傅打電話過來,我尋思著,提前半小時就到了?真是專業!

而這次搬家經歷的良好體驗,也就到此為止了。

這位師傅因為路上遇到撞車,遲到了一小時。到了之後,什麼工具都沒有,只能徒手一個一個的把東西搬下來。一會兒嫌我東西多,一會兒嫌我東西沉,最後實在搬不動,就把東西放在樓梯上開始拖著走。我提醒了兩次,結果這小哥直接撂挑子不幹了,把我的東西丟在那裡就要走。時間已經快到晚上,這時候我再去找人來搬家不太現實,眼看著那小哥要開車走,我只好站在他車前攔住他,想要他給個說法。雙方都僵持不下,找來警察調解也沒什麼結果,最後還是好不容易聯絡上客服,他們最後答應了要再派一個師傅過來。

第二個師傅在將近兩個小時之後到了,還帶了另一個專門搬東西的師傅,一看就是老江湖,見了面別的不說,先要加錢,網上訂單裡承諾的那些,這師傅一口咬定跟他沒關係,仗著外面天已經黑了,這師傅放下一句“如果就這點錢我們沒法搬”就要走。

2-arbitrary

我只能再去跟客服要說法,經過一番脣槍舌劍,平臺同意給我免單,也就是按照這個師傅的價格,一小時加60塊,最後平臺把錢給師傅。師傅這才同意給我搬家,而且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就在我奇怪為什麼平臺我免了單之後師傅態度變化會這麼大的時候,師傅開始跟我商量,能不能在給平臺回報的時候,把搬家的工作量多說一點。果然老謀深算,我只能在心裡自愧不如。

從下午三點,到晚上十一點,終於把家搬完。

One More Thing

如果文章到這裡就結束,那這篇文章就和天涯、微博上那些爆料貼沒什麼區別。但作為一個諮詢師,而且自己親自參與過幾個O2O專案的設計和開發,我不禁開始反思。

事實上,整件事算下來,只有一個贏家,就是第二個搬家師傅。他完成了一個200元的訂單,但卻(可能)收到了500元的報酬。其他人全是輸家:第一個師傅為他的任性付出了代價,白白浪費了時間和油錢;平臺的人被我罵了一圈,領導也沒好好休息,還做了把冤大頭;我呢,從下午開始,直到凌晨收拾好床鋪睡覺,消耗了時間、精力和好心情。

本來選擇這一平臺,是因為之前有過非常愉快的經歷,可是時隔一年半,服務質量天差地別。回想這一年半的時間,從網際網路O2O的行業來看,其實都存在著類似的變化。那時候正式O2O概念達到頂峰,保潔、搬家、按摩、理髮,各種App和微信公眾號層出不窮。而到了今年,大部分的O2O都死掉了,唯有手機約車、送外賣這兩個O2O算是活了下來。

3-o2o

O2O,Online To Offline,顧名思義,希望通過線上良好的使用者體驗,帶動線下業務的發展。這個模式聽起來很合理,但怎麼這些創業公司就死掉了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發現,O2O從一開始就是有問題的,不死才怪!

要解釋這其中的道理,首先要思考一件事:到底什麼樣的商品,才適合放在網上賣?

最早放到網上賣的是書,原因很簡單,書之間不會有特別大的差別,買家實際收到的書和在網上看到的樣子,基本沒有什麼出入。因此,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大家還是相信自己不會買到殘次品。

後來淘寶出現,幾乎什麼東西都可以在上面賣。良莠不齊的現象就出現了,良品和次品可能外觀完全一樣,只有當你拿到手,甚至用一段時間之後,才能比較出哪個更好。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客戶評價。品質好的商品,在銷售一段時間之後,收穫的好評更多,會吸引到更多的買家。為了擴大銷量,商家自然希望得到更多的好評,所以就有了後來“一個差評引發的各種血案”。

4-chaping

到了O2O時代,把線下的服務放到線上去賣,問題再一次出現。

首先,服務無法標準化。

就像上面的故事中,訂單裡只定義了“15個編織袋”這一個標準,其他的都靠現場協商。相信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網上下了個單,可能是和我一樣的搬家,也可能是按摩,或者上門安裝個家電,提供服務的人來了之後,總是會找這樣那樣的理由,讓你額外加錢,當你試圖跟他理論,有技巧的服務人員會說,你這種情況比較特殊,和一般人的不一樣,得加錢;耿直一點的,會跟你吐吐槽,說接一單平臺要扣掉多少多少,自己拿的很少;蠻橫一點的,如果你表現的不那麼合作,他會很生氣,讓你感覺好像自己做錯了什麼一樣。這裡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服務內容無法量化和標準化。

其次,服務作為商品,庫存有限。

比如一位做家政的阿姨,滿打滿算,一天能有10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就不錯了,而在O2O瘋狂燒錢的時候,使用者量非常大,永遠是供不應求。如果10個小時不管怎樣都會被排滿,這位阿姨不用靠高質量的服務來保留老客戶。而為了提升總收入,阿姨會加快速度,把兩個小時的活,一個小時幹完,沒準還能接點私活,賺點外快。那些敬業認真的阿姨看到別人乾的輕鬆,賺的又多,也慢慢學“壞”了。於是,服務質量必然下滑。

最後,買家成為弱勢群體。不論是買書,還是淘寶買商品,買家的心理都相對佔優勢。很多人面對面是不好意思指責別人錯誤的,但線上上評價商品時,卻不存在這樣的障礙。但對於O2O服務,很多時候提供服務的人會站在你旁邊,看著你給他一個5星好評。這個人可能知道你家地址,瞭解你家的佈局,甚至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通過聊天瞭解你家裡的情況,如果不給他一個好評,誰能保證他不會報復呢?

最後的結果就是,O2O服務線上線下存在嚴重的不一致,使用者期望和實際服務質量之間存在巨大的偏差,而且這種偏差難以通過服務後的評價體系得到反饋。最終,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低質量服務,使用者群不再信任線上的介紹,市場萎縮,平臺開始削減成本,大量服務外包,質量進一步下降。在經濟學上,這種現象叫做“劣幣驅逐良幣”,其根本原因在於資訊的不對稱。

5-big-data

總結起來,一個O2O要想可持續運營,需要至少具備兩個關鍵要素:

  • 商品或者服務內容可以量化
  • 有效的使用者評價,可以對商家起到輿論監督作用

兩者可以起到互相補充的作用,如果商品很符合第一個要素,那麼對第二個要素的要求就可以降低一些,比如賣書;反之亦然,比如淘寶。然而本文中提到的搬家平臺所提供的服務,不滿足第一個要素,第二個要素又沒有做好,最後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差,就是情理之中了。

死局怎麼破

前面的分析,看起來好像已經判了服務類O2O模式的死刑。難道,我們想要足不出戶就享受優質服務的願望不可能實現了麼?

要想破此局,需要置之死地而後生。既然服務類O2O無法天生滿足上述兩大關鍵要素,我們就想辦法讓它滿足。

先從第一點入手。如何讓無形的服務變成可以量化的商品呢?答案是物聯網和大資料。

6-shapesquare

以搬家為例,在每一個箱子或者編織袋上裝個感測器,能夠檢測容器內所裝物品的重量,還可以在搬運過程中記錄震動的情況,我們就可以將搬家服務量化成:15個包裹,每個包裹不超過20kg,搬運過程中,保證每個包裹不會出現超過100N的衝擊。如果這樣定義一個訂單,相信能減少很多糾紛。如果不考慮成本,最終極的解決方案,是可以讓使用者提前將所有要搬的東西拍照上傳,伺服器通過影像分析得到包裹資訊,根據這個資訊分配最適合的資源。而搬家師傅則可以佩戴一個類似Google Glass的裝置,到了客戶家裡,裝置可以自動識別出客戶的包裹是否和上傳的包裹一致,如果不一致,搬家師傅有權利拒絕提供服務。

第二個問題,其實是目前電商的一個通用問題,就是如何獲得對所購買商品的準確評價。

實際上餓了麼在這一點做的就不錯,通過對使用者的留言做情感分析,即使使用者給了5分,但是在評論中提到“飯太涼了”這樣的話,也依然會被認定是一條負面評價。這樣即使有些使用者礙於面子或其他原因,沒有給出很低的分數,但通過對服務過程的描述進行分析,還是可能得到準確的評價。

奇點臨近

在上面說的解決方案中,用到的感測器技術,計算機視覺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都屬於人工智慧技術這個大範疇的一部分。事實上,人工智慧技術在最近幾年有非常大的技術突破。我們正在加速朝“萬物皆可量化”的數字世界進發,所有的商業形式,生活方式,都可能因此發生改變。

你,準備好了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