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Qlikview的演講稿

askyer2006發表於2009-02-23

謝謝各位參加今天的會議,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叫衛欣。就BI而言,我是一個非常新的一個人,大家知道,我一直是做ERP的,應該說可能在中國是最早一批做ERP的,我想我從86年開始真正開始參與實施了中國最早的MRPII的專案。那麼,經過將近20年在ERP領域的工作,我最近開始研究BI。為什麼我對BI開始感興趣呢?因為我發現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當我們很多企業做了ERP,做了資訊化以後,他會覺得ERP有些地方不能滿足他的需求。在哪些方面呢?比如說他在ERP系統或者管理資訊系統裡面累積沉澱了很多資訊,但是這些資訊沒有辦法很好地被利用,或者沒有辦法很容易地去用,這就是現在各位在上了資訊系統之後面臨的一個問題。或者說,對於企業老總,對投資來說,他每年花了幾百萬,像剛才的IBM公司,或其他等等主流的軟體公司、大型的國外公司都在講"500強裡面的哪些公司是我們的使用者"500強的這些企業裡面每年都是上千萬美金投資在IT方面,但是即使在全球,大家還是發現有這樣一個問題:企業花了很多錢在IT裡面,IT最後沉澱了很多資訊,但是最後這些資訊還是在睡覺,這些資料還是在睡覺。這個就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那為什麼會睡覺呢?因為瘦的管理系統不能很容易地把這些資料取出來,不能很容易地做成各種各樣能夠展示的方式來給使用者看。

[@more@]最後就有了BI的廠商,在10多年前就有一批人就有人提出了BI----Business Intelligence BI起初的宗旨是什麼?就是指:企業搞了那麼多資訊系統,這些系統沉澱了很多資料,而這些資料不好用,用了BI這個工作,可以使資料變得好用。但是,經過十幾二十年的發展,我們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從國外的角度來講,現在BI在全球是50%的成功率。 為什麼成功率只有50%?主要來講,BI解決兩個問題,它起了兩個作用,它作為獨立的體系生成主要兩個點。一個是資訊的釋出。它能在恰當的時候把恰當的資訊提供給恰當的人,這就是它所要做的。關於這部分的專案,幾十年來,我們所看的BI專案,至少在中國90%都變成了在做報表來提供資訊了。那麼這些資訊的展現形式可能發生了變化,過去是紙質的,變成電子文件,現在是透過web的,透過技術的改變而改變,但是還是報表!那麼,IT部門在做的很多的事情是什麼呢?為企業提供標準化的報表。BI在這一部分的工作做的非常好。 BI還有另一個作用。如果BI只是做報表,就不應該叫Business Intelligence,對不對?之所以叫BI,是因為它有另一個很大的含義:決策支援。決策支援和BI有什麼關係呢?決策支援要靠資訊,當一個將軍在指揮所裡運籌帷幄指揮部隊打仗的時候,他要知道天氣,知道敵人的情況,知道各種各樣的資訊。各種各樣的資訊彙總到他這裡,然後做智慧地分析,然後決策。 那我們想一想,為什麼報表比較容易,決策就比較難。因為大家都知道,報表都可以是標準化的,比如說有些大型的企業,定義了銀行40種報表,但是最後到每個部門後根據角色來定義,可能變成40萬報表,所以說都是提供標準報表。但是我想請問各位,決策是有標準的麼?有沒有一個標準決策?如果有標準決策,那麼我們在座的各位都可以去做國家主席了對不對?決策麼?那你知道胡主席是怎麼做決策,江主席是怎麼做決策呢?也就是說不同的資訊到了他們那裡,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在思考。所以說,江主席的決策方法和胡主席的決策方法是不同的,美國總統和中國主席的也是不同的。那也就是說,做決策的時候是沒有標準化的。在座的各位IT人員比較多,如果你的公司換了個總經理,他對你提出的一些資訊的要求可能會有不同。那也就是說,決策支援裡面要提供給決策者的是決策者個性化的東西,所以我非常贊同金蝶的演講,中國式的企業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個性化的特徵,金蝶發展的方向是要滿足這種不定的需求。其實我覺得,不僅僅是ERP要滿足這樣的個性化的需求,在BI裡面更給應該滿足不同的需求。我相信在座的幾百人,大家拿到同樣一份資料,可能大家每個人作分析的時候用的角度都不同,這就是說我們沒有辦法提供一個標準的東西。 我們接下去看看傳統的BI是怎麼做的。首先,傳統的BI是這樣的:在做BI專案的時候,企業一定已經有了資料。資料是哪裡來的呢?可能是ERP系統、CRM系統、EXCEL等等中有的資料。一般BI的邏輯就是先用ETL把資料抽取出來。現在的BI廠商在講一個概念:企業級的BI系統。大家都在講大嘛,企業級的ERP系統,企業級的BI系統等等。那麼怎麼表述企業級的呢?就是要把企業裡面各個資訊系統裡所分佈的資料有機的組合在一起,變成一個企業級的資料倉儲,這就是我們一般做的。或者,我們會針對某一些主題,比如財務主題、銷售主題等等,做一個Data Mart。做完之後,我們基於這個,為不同的分析使用者,或者是管理層,或者是業務人員,或者是部門經理等等,提供OLAP的這種分析,提供報表。現在我們講的高階一點,提供儀表盤、記分卡等等。那麼,實際上大家看到的很著名的BI廠商,像CognosMicrostrategy等等,這張圖說明他們的產品都是由很多不同的軟體組成的,有的是買來的,就是說它們不是在一個體繫結構裡的,每個產品都是在一個獨立的體系結構裡去做的。所以,很多情況,很多大型的客戶ETL是用A公司的BI產品,其他的用B公司、C公司的等等,然後把它們組合在一起來做這種專案。 傳統的BI是這麼構造的,那麼傳統的BI專案是怎麼做的?第一步,要定義資料來源。我們有很多的資料,要把資料定義好。第二步,要做資料的清洗、關聯。目的是建立一箇中央的資料倉儲,一個集合的整合的資料倉儲。對於大多數的BI來講,有了這個資料倉儲以後,接下去要建一個OLAPCube,一個Cube滿足一個東西的需求,有了這個Cube之後可以根據這個Cube建立很多讓終端使用者看起來很方便的使用者介面,使用者呢就可以使用這個介面,看圖形或者報表等等。這個就是基本的做法。 這裡我們要探討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目前的BI的做法裡面有一些我這個新人沒想通的問題。沒想通什麼地方呢?大家看,首先,BI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分散的不同系統或者同一系統裡的資料庫整合在一起建一個資料倉儲,把分散變成集中。集中後再把集中做小,分解出一些Cube,一個Cube只對應一個Data Mark裡面很少部分的資料。所以,廠商在玩一個遊戲,把分散的資料集中起來,為某一個個人服務的時候再把集中的資料變小,大概就是這麼個邏輯。這就造成BI的實施週期很長,往往還長過ERP,實施比ERP還難。 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如果不建OLAP Cubes,不把資料弄小,不把維度弄小,系統的 會受影響Performance會受影響,使用者就不能得到很快的相應,所以在建Cube的時候IT人員預先預計客戶會從哪幾個維度去分析問題,然後根據這個猜想去建立幾個維度,把資料抽取來、合併好、算好,然後使用者再去實時的用。這樣,終端使用者在用的時候,感覺到這是實時的,東西是活的。實際上他不知道,在座的IT把他要做的東西全部已經做好放在裡面了。那麼在這樣一個遊戲規則裡面,碰到的一個最大問題是,如果今天IT為我做了一個分析是從ABCDEF五個維度,用的時候不管怎麼樣去組合看起來都很完美。問題出來了,如果今天我希望要加一個X維度進去,或者要換一個X維度的時候,我能馬上就用麼?不能。我需要IT重新來幫我建這個Cube,可能是增加一個Cube,或增加一個維度或者是減少一個。 那麼大家會講一個問題,為什麼不能夠把所有可能要分析的維度都放在一個Cube裡面,那事情不就解決了麼?但是現在技術上面有問題,如果資料倉儲裡面,和它有關的有100個欄位,如果把這100欄位都放在一個Cube裡面,那你按了一個按鍵,可能到明天都出不來結果。所以只能是把你最有可能要看的維度的東西放在裡面,因為技術實現不了。那麼就造成一個問題,現在所有的BI廠商都時說企業級的BI,那麼企業級的BI是企業裡很多人都在用還是隻把資料整合起來變成企業級的但是很少人在用,這是很大不同的觀點。如果說企業級的BI是企業裡很多的人在用,假設企業裡有50個人或者100個人在用BI這個產品,來做每天不同的業務決策分析,如果每天每個人有一個新的想法----應該很正常的吧,IT在每天就會得到50個或者100個做Cube的請求。做一個Cube要多少時間呢?一天做不好對不對?那麼IT部門要多少人呢?如果IT只有一個人,就是要做100天才能滿足今天的需求。那麼明天是不是就沒有需求了呢?不是的,實際上在這個社會上,永遠不變的就是""。人每天都在變,人的想法每天都在變。變是正常的,因為世界在變,所有的東西都在變,所以他變是正確的,那麼我們IT怎麼去滿足他呢?根據IDC的報告,現在全球的所有的IT部門面臨的很大壓力在於不能夠及時滿足它所服務的業務部門的這種""的需求。當客戶要""的時候,IT可能要幾個月才能滿足他的需求,或者幾天。如果一個企業的需求是一成不變的,不管是上ERP還是BI,都很容易去解決。問題是現在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如果這個企業的需求一直在變,我們怎麼去滿足他的需求。很多的企業買了BI產品,最後不用了,什麼原因呢?我們做這個專案的時候,滿腔熱情地在做,但是做完以後用了之後會發現,這個東西實際上是不適合我的。為什麼呢?沒法變!我要變,每個人都要變,IT很難支援。這個就是傳統BI存在的最大問題,當客戶出來新的問題的時候,我滿足他的需求很難。 第二,我覺得存在一個邏輯上的悖論。先把分散的資料集中起來再分小部分來做,這些成為了廠商賺錢的方法,實施的週期非常長,諮詢的週期非常長。 第三,傳統的BI是這樣做的。如果你做過BI就會知道,舉個例子,如果A公司(BI廠商)跑到你公司(比如是李寧體育用品公司),會說:"我是世界知名的BI廠商,我做過AdidasAdidas業務是和你一樣的,Adidas是怎麼樣去建立資料倉儲,怎麼樣去建Cube,怎麼樣去建KPI的。"然後說"我是行業專家,我告訴你......,你應該學Adidas"。但是我覺得,現在很多情況下的問題是:因為AdidasAdidas,李寧就是李寧,李寧的總裁想要分析的東西和Adidas的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如果這兩個沒有任何區別,就應該是一個名字了。這就是說,很多BI專案做不好的原因是,認為同行這樣做能成功的我就能成功,實際上我覺得這有很大的差距。現在最大的差距在,從我在市面上的瞭解,很少有人到你那裡問你:你想要分析什麼?你想要做什麼?我來證明給你看。沒有的,所有的人的證明就是:我做過張三,張三能夠實現的在你李四那裡就能實現。那麼我想,張三想的和李四想的是要一樣的,問題是如果張三和李四跑到同一家餐廳去點菜,點同樣菜的機率有多高呢? 所以,在我看來,傳統BI要花很長時間,花很多的錢,但是它的價值比較低。這是我整體的看法。所以BI不像ERP那樣能在中國蓬蓬勃勃的發展起來,因為大家沒有看到價值。因為如果BI工具買來就做個標準報表,那我找人自己來開發有什麼區別呢。所以,大家看到的傳統的BIIT人員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學習不同的軟體,ETLETL,資料倉儲是資料倉儲,DashboardDashboardOLAPOLAP等等,每個都不一樣,要一組人去學習不同的東西,是比較複雜的事情。資料建立模型,間資料倉儲很費時很耗時,因為要去和業務部門去討論哪些資料要拉過來。為什麼要討論?因為當我們把很多分散的資料合併在一起的時候,這是一個幾何級的資料量的增長,所以希望能夠把可能會用到的資料整合起來,沒有用的就不要了。但是如果做少了,下面分析就不夠了,做多了對硬體的要求就太大了。但是往往IT和業務人員一起來弄,還是非常非常複雜的事情,很難。還有,IT人員要不斷地重複去建那些沒有很大價值的OLAPCube之類的工作,今天建這個Cube是四五個維度,明天要增加一個維度,不停的在做,而且還有問題。這個軟體很複雜,表現在實施的週期很長,IT掌握時間很難,業務人就是真正應該去用的人很難用。其實我想問問大家,你知道世界上用的最多的BI工具是什麼麼?應該是EXCELEXCEL是現在大多數的管理人員、業務人員在用的他自己的一個分析工具。為什麼EXCEL的功能是比較弱的,不能處理大量的資料,那麼多的管理人員----你去看看你的財務部門等等,每個人都在用的都是EXCEL,為什麼?因為,業務人員他能用!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BI工具,給我我也不會用啊。能用是硬道理!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你給我一樣不能用的東西,再好,我也沒用,要給我一個能用的東西。還有,實施週期非常長,這存在什麼問題呢?就像剛才傅先生講的,中國客戶的需求是不斷在變化的,如果一個實施週期要12個月,從拿到需求到完成是永遠完成不了。因為需求一直在變,還沒做完需求又變了,然後又跟著做,這是永遠不滿足的。所以在功能上來講,它是不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但是就業務人員本身來講,或者企業內部的IT來講,也沒有辦法滿足自己的客戶的需求。就是說,不僅供應商沒法滿足客戶需求,使用者的IT部門也沒有辦法滿足業務部門的需求,這就是存在著的很大的問題。 BI究竟是幹什麼的(圖)。一個是資訊釋出,一個是決策支援。這就是BI的作用。那現在做的比較好的就是提供各種不同型別的報表,然後監控交易系統,傳統的做法是根據系統之間的比較,看資料有沒有差異,出一個報表。實際上,在決策支援裡主要要解決的兩個問題是什麼呢?一個是即興地查詢和分析。我發現問題的時候能夠即興地查詢和分析,這個"即興"是很難標準化的。最近股市非常熱,大家都在做股票,舉個例子來說,**股份狂漲,那麼在座的你要去分析一下,*股份漲了,它為什麼漲呢?你說哪個BI系統能夠事先預計到**股份會漲,沒有的。所以,標準的KIP只能告訴你"現狀是什麼",標準的報表也只能告訴你"過去是什麼",但是它不能告訴你,這個**股份為什麼漲。為什麼漲?你要去查查所有和**股份有關的資訊裡,去找幾條可能的原因。反過來做什麼事呢?在所有股票裡面,還有哪些有這些體裁的,然後再去做。這麼複雜的一個分析,有可能事先做好所有的Cube麼?有可能事先做好標準的KPI麼?不可能的。KPI也好,標準報表也好,都是針對過去的那些沒有發生變化的事情。就好像,假設股票今年要漲300點,那麼大家都在這麼個標準情況裡面,對80%的情況它都是適用的,但是你如果要找到黑馬,要找到這個為什麼漲,你從標準裡面是找不到的。BI的決策支援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讓我去找到不是一個標準的東西,而是一個不標準的東西。不標準的東西就是我們沒法事先預計的,但是我們傳統的BI做法都是按照原來預計好的東西去做。 剛才金蝶講了,金蝶在發生變化,提供給使用者滿足他個性化需求的東西,我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怎樣滿足使用者個性化的需求,我們從自己的IT部門來講,我們是要讓使用者----不是指IT使用者,是指比如財務部門、業務部門、總經理等等----能夠做他所需要的即興的分析、他所需要的報表和他所用的一個儀表盤,如果他覺得這裡需要增加一個維度,他自己可以放上去。如果使用者能夠做到這一條,我們IT就不會存在天天被罵的問題,為什麼?我們能讓使用者獨立!那麼怎麼能夠讓使用者獨立呢?講了半天,我還是講點產品。 我和大家一樣,在苦苦地追索。我們是一個服務的廠商,過去我們在做J.D.ERP,我們要發展一個新的業務,我們選擇了BI,但是我們沒有選擇現在市面上非常熱的僅僅是500強大公司在用的產品,我們選擇了歐洲的一個BI產品,叫QlikView。為什麼選擇它?主要的原因是,不需要建資料倉儲,不需要建Cube,還有Performance非常好,在超過10億條資料的情況,只要Click,結果就出來了,沒有等待時間,然後不需要對所有資料進行排序,不需要對任何欄位進行排序,但是每一個欄位都可以作為檢索欄位。大家覺得怎麼樣呢?過去,我們花很長時間去做索引,不可能對所有欄位去做索引,三個欄位的索引就很長時間了。但是,這個產品你不需要對任何欄位進行索引,所以時間就快了。而且,任何情況下,就是我剛才講的,使用者有機會能夠做自己所需要的Dashboard、報表。而且它擁有標準的BI的功能,市面上的BI有的功能它都有,但是這個產品像EXCEL那樣好用。真的還是假的?我們在外面有一個展臺,我們有演示。同時我告訴大家我們最大的一個不同,我們不說我們已經做了多少,儘管截止到去年10月份,全球已經超過5000個客戶,平均每天增加10個客戶,很多是500強的客戶,但是我覺得我們不講這個,我們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如果你有需求,如果你有傳統BI你覺得都沒有做好的需求,你告訴我,我們的人可以去你那裡做出來給你看,如果你覺得騙人的,我們走人。所以我們不講我們是行業專家,我們沒有行業限制,任何行業,只要你有資料,只要你有想法,傳統BI專案最大的問題就是使用者沒有想法,所以各位只要你有資料有想法,你就到S&I來。 結束前我插一下,這是IDC的觀點:傳統的BI是一個資料跟蹤,從系統裡把資料抽取出來,進行比較,看看現狀和目標的差別,然後資訊釋出,可能出個報表,然後有個警報告訴你。這是一個閉環。實際上不應該是這樣,應該說這只是BI的開始,就像我們剛才講的**股份,我們要去找假設條件,開始做即興的分析和查詢,去找出"為什麼**股份會漲那麼多"的所有有關資訊,然後去分析。分析完後找出可行性有哪些也會這麼漲,制定幾個方案,根據這個去比較去做決策,最後去做實施。傳統的BI做法,給個報表給個警報應該是BI的開始,就是做即興分析的開始。 如果要資料需要,可以和童小姐聯絡,我們在外面有個展臺,我也不想過多的佔用大家的時間,因為畢竟我在BI圈子裡是一個新人,但是我想我們和別人的不同是,我們可以把你今天想要的東西給實現出來,包括用你的資料。好,謝謝大家!

注:這是我前公司S&I總經理衛欣的一封講演稿,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0158957/viewspace-101773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