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銀行學期末複習資料(論述題)

TolyHuang發表於2008-01-22

[@more@]

1.試分析期貨交易與期權交易的聯絡與區別分別有哪些?

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分析:

(1)權利義務方面:期貨合約雙方都被賦予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只能在到期日行使,期權合約只賦予買方權利,賣方無任何權利,只有對應義務。(2)標準化方面:期貨合約都是標準化的,期權合約不一定。(3)盈虧風險方面:期貨交易雙方所承擔的盈虧風險都是無限的,期權交易雙方所承擔的盈虧風險則視情況(看漲、看跌)而定。(4)保證金方面:期貨交易的買賣雙方都要交納保證金,期權的買者則不需要。(5)買賣匹配方事:期貨合約的買方到期必須買人標的資產,賣方必須賣出標的資產·而期權合約則視情況(看漲、看跌)而定。

(6)套期保值方面:期貨把不利風險轉移出去的同時,也把有利風險轉移出去,而期權只把不利風險轉移出去而把有利風險留給自己。

2.分析我國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和發展策略。

第一,我國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金融市場結構不合理,嚴重影響了金融市場的功能發揮。一方面,金融市場種類結構失衡。突出表現為重資本市場而輕貨幣市場,貨幣市場中重債券回購市場而輕票據市場,資本市場中重股票市場而輕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中重流通市場而輕發行市場,流通市場中重場內市場而輕場外市場,債券市場中重國債市場而輕企業和地方政府債券市場、燻長期債券市場輕短期債券市場等。另一方面,金融工具結構不合理。表現為貨幣市場工具相對短缺,特別是商業票據和短期債券的發行量很小;股票結構存在著嚴重的問題,能夠上市流通的股票佔比較小,上幣股票的行業結構相對集中於傳統產業,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本佔總股本的比重過低;債券結構不合理,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佔比過高。最後,市場參與者結構失衡。貨幣市場參與者存在著數量少,覆蓋面狹窄,參與程度不高,交易行為不規範等諸多問題。服務於貨幣市場,並對貨幣市場的資金、資訊流動有著重要意義的各種中介機構短缺。資本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的參與者結構不合理,存在一個數量十分龐大的個人投資群體,而穩定性好的機構投資者佔比太低。

第二,發展策略:

針對金融市場結構不合理的現狀,發展金融市場的著力點在於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調整金融市場結構。金融市場結構的調整依賴於多種信用形式的發展和完善。當前,特別需要大力發展銀行信用以外的多種信用形式,尤其是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等基礎信用形式,透過重建社會信用基礎,活躍信用活動改善金融市場的結構。同時加快貨幣市場和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改善現有金融工具的結構,增加商業票據、國庫券、企業債券、商業性金融債券等投機性較小的基礎性金融工具的發行量和流通量,增強金融市場的穩定性,為迎接金融市場的開放做好準備。

3.如何看待經濟發展中的貨幣化和金融化問題?

經濟貨幣化是指一國國民經濟中用貨幣購買的商品和勞務佔其全部產出的比重及其變化過程。經濟貨幣化反映的是經濟和金融發展的程度,經濟貨幣化的差別既表明了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比如是否還停留在物物交換的初始經濟;也體現了貨幣在經濟執行中的地位、作用及其職能發揮狀況的優劣。一般來說,貨幣化程度高的經濟體中,貨幣的作用範圍擴大,貨幣功能得到強化,使國家可以充分利用貨幣形式和貨幣政策對經濟實行干預或宏觀調節。當然,貨幣化程度的高低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是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和金融的作用程度。而金融的作用程度又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貨幣信用關係的覆蓋面與影響力;二是金融業的發展程度。因此,各個國家在歷史的發展中,都有一個貨幣化程度逐漸提高的過程,我們前面討論的貨幣作用、貨幣需求等問題時,都隱含了要隨貨幣化程度的變化而變化的問題。

貨幣化程式的特點有:(1)經濟貨幣化程式不是勻速的,有一個從慢到快又到慢的軌跡。(2)貨幣化程度的提高不是無限度的,當貨幣化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便會相對穩定在一個水平上。(3)經濟金融化是貨幣化發展的趨勢。所謂經濟金融化,是指全部經濟活動總量中使用金融工具的比重。金融化程度越高,表明金融在經濟中的地位越重要,作用力越大,金融執行與經濟執行的融合程度越高。因此,金融化程度的提高,有利於金融在經濟中充分發揮其先導和推動作用,擴大金融的影響面和影響力。但與此同時,也將加大金融在經濟發展中出現不良影響和副作用的可能性,並且使這些不良影響和副作用的破壞力隨之增加。所以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

我國的貨幣化問題有特殊的情況。我國有漫長的自然經濟歷史,自給自足的小生產方式佔主導,商品經濟不發達,金融的作用很小,貨幣化程度低下,這是歷史的原因。而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的貨幣化程度仍然長期停留在較低的水平上的原因很複雜,既有政策原因使我國農村和數億農業人口仍停留在以自給式為主的半自然經濟狀態,商品產出率和消費率都很低,這是我國貨幣化程度低下的一個基本原因,更主要還是由於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實行產品統購包銷,資金統收統支,貨幣只是一種簡單的計價工具;商品流通以計劃調撥為主,消費以平均配給為主,職工收入分配以實物分發和泛福利制度(即由政府或企業包攬住房、醫療、教育、交通、退休乃至生活服務、精神文化消費等)為主、貨幣工資為輔,忽視價值規律,否定市場機制作用,在生產力發展的低水平上試圖取消商品貨幣關係,這是造成我國貨幣化程度一直比較低的體制性原因。改革開放以來,透過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和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貨幣化和金融化程度大幅度提高,M:佔GDP的比重1995年以後已經超過100%,2004年底M2253208億元,佔GDP的比重已經大於200%了,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我國經濟執行中。金融的作用越來越大。

4.如何理解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1)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可表達為:二者緊密聯絡、相互融合、互相作用。具體來說,經濟發展對金融起決定作用,金融則居從屬地位,不能凌駕於經濟發展之上;金融在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同時,對經濟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也可能出現一些不良影響和副作用。

(2)經濟發展對金融的決定性作用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金融在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並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二是商品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對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決定了金融發展的結構、階段和層次。

(3)金融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是透過金融運作的特點、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機構的運作以及金融業自身的產值增長這四條途徑來實現的:①透過金融運作為經濟發展提供各種便利條件;②透過金融的基本功能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援;③透過金融機構的經營運作來提高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的效率;④透過金融業自身的產值增長直接為經濟發展做貢獻。

(4)在經濟發展中,金融可能出現的不良影響表現在因金融總量失控出現信用膨脹導致社會總供求失衡;因金融運作不善使風險加大,一旦風險失控將導致金融危機、引發經濟危機;因信用過度膨脹而產牛金融泡沫.膨脹虛擬資本、刺激過度投機、破壞經濟發展三個方面上。

(5)正確認識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充分重視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積極防範金融對經濟的不良影響。擺正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應有位置,使金融在促進經濟發展過程中獲得自身的健康成長,從而最大限度地為經濟發展服務。

5.如何認識當代金融創新對金融及經濟發展的影響?

(1)對金融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當代金融創新對金融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主要是透過以下四個方面來實現的:①提高了金融機構的運作效率。首先,金融創新透過大量提供具有特定的內涵與特性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務、交易方式或融資技術等成果,從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同時提高需求者的滿足程度,增加了金融商品和服務的效用,從而增強了金融機構的基本功能,提高了金融機構的運作效率;其次,提高了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第三,大幅度增加了金融機構的資產和盈利率。②提高了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首先,提高了市場價格對資訊反應的靈敏度;其次,增加了可供選擇的金融商品種類;第三,增強了剔除個別風險的能力;第四,降低了交易成本與平均成本,使投資收益相對上升,吸引了更多投資者和籌資者進入市場,提高了交易的活躍程度。③增強了金融產業發展能力。④金融作用力大為增強。金融作用力主要是指金融對整體經濟運作和經濟發展的作用能力,一般透過對總體經濟活動和經濟總量的影響及其作用程度體現出來。

(2)產生的新矛盾和挑戰。金融創新在繁榮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對金融和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首先,金融創新使貨幣供求機制、總量和結構乃至特徵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對金融運作和宏觀調控影響重大。其次,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貨幣政策的決策、操作、傳導及其效果,對貨幣政策的實施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第三,金融風險有增無減,金融業的穩定性下降。第四,金融市場出現過度投機和泡沫膨脹的不良傾向。

綜上所述,當代金融創新雖然利弊作用皆存,利弊作用力都放大了,但從總體上看,金融創新的利遠遠大於弊,並且其利始終是主要和主流性的。正確認識和客觀評價金融創新對於金融發展和經濟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是有效利用和充分發揮其動力作用,主動駕馭並把握金融創新的內在規律,最大限度地推動金融、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基本前提。當然,當代金融創新的副作用亦不能忽視,必須加以有效的引導和監管,進行防範和控制。對創新在不同方面存在的弊病可以採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予以克服或減輕。總之,只要改善宏觀調控加強監管,正確引導,當代金融創新中的副作用應該可以減輕到最低限度,安全與效率並非不可兼得。

6.從存款貨幣銀行特徵角度,說明對其應實施監管的必要性。

①存款者一般難以判斷銀行真實經營情況,往往是銀行倒閉了存款者才醒悟他們存款選擇不當。但評價銀行的可靠性決不是單個存款者力所能及的。為了維護存款者利益和金融業的穩健經營與安全,設立負責存款保險的機構,加強監管是必要的。②流通中貨幣量的主要部分是由商業銀行創造並提供的,一旦發生銀行倒閉風潮,透過派生存款倍數縮減機制,相當部分的貨幣供給就會突然消失,由此將造成嚴重的經濟震盪甚至蕭條。③整個社會轉賬支付系統是以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為依據的,龐大的支付系統中哪怕只出現一個短暫的故障,也會引起支付鏈條的中斷並造成極大的混亂和損害,因此必須力求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金融監管當局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及資本充足性給予足夠重視。④防止由於擠兌引起銀行連鎖倒閉。當公眾看到某些銀行倒閉時,他們也可能向其他銀行提取存款,造成擠兌風潮。如無監督管理,這種擠兌也會導致那些經營良好和安全的銀行隨之倒閉。此外,為了限制大銀行不合理的擴張,為了保護銀行顧客不受歧視等要求,在某些國家也都成為必須對商業銀行進行嚴格監管的理由。

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保證所有的市場參與者都能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在相互尊重對方利益的基礎上進行投融資活動,是金融監管規範化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保障投資者合法利益的前提和基礎。

7.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有何異同?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應如何協調配合?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是國家調控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但它們的調節領域、調節物件、調節目標、調節過程均有所不同。從調節領域看,一般來說,貨幣政策的調節主要發生在流通領域,而財政政策的調節重點在分配領域;從調節物件制來看,貨幣政策的調節物件主要是國有商業銀行和其他各類金融機構,調節的目標主要是貨幣供應量的信用總量;而財政政策調節的物件主要是納稅人和財政支出的物件,調節的目標是財政收支的總量與結構。從調節過程看,貨幣政策由於要經過國有商業銀行或其他各類金融機構才能影響到市場和經濟單位的行為·因此從政策實施到效果顯現有一個較長的調節過程;而財政政策無論是徵稅還是撥款,都直接影響經濟單位的購買力,直接影響其投資或消費行為,故調節過程較短。這些差異的存在。說明兩大政策不能簡單地互相等同或相互取代,而應充分發揮它們各自的優勢。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雖然在調節的領域、物件、目標、過程方面有所差別,但它們之間又是互相關聯,存在著廣泛的密切聯絡,一個政策的調節必然會不同程度地對另一個政策的調節效果發生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同方向的,即一種政策的調節有助於另一種政策的調節,二者在效果上是相互加強的。但也可能是不同方向的,即一種政策的調節抵消或削弱了另一種政策的調節效果。因此,在運用兩大政策時要注意到相互間的影響,加強彼此間的支援和配合。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國家履行宏觀經濟管理職能兩個最重要的調節手段,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市場經濟中,由於根本利益的一致和同一的總體經濟目標,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實施具有堅實的基礎,同時這兩大政策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為它們之間的協調配合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我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兩大政策的協調配合要以實現社會總供求的基本平衡為共同目標。這種平衡不僅要求在總量上實現供求平衡,而且要求在結構上也達到供求平衡。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總量和結構的平衡都有較強的調節能力,但二者又有各自的側重點。一般說來,貨幣政策調節的側重點在總量平衡方面,財政政策的側重點在結構協調上,二者需要互相補充,密切配合,才能實現社會總供求基本平衡的目標。

第二,兩大政策的協調配合應有利於經濟的發展。發展經濟不單純是指經濟發展的速度有多快或產值增長有多高,更重要的是指社會生產能力的擴大、經濟效益的提高和經濟結構的改善。因此,兩大政策協調配合的成功與否也應以此為標準,不能片面地以速度或產值的高低來衡量兩大政策的實施效果。

第三,從實際出發進行兩大政策的搭配運用。科學地搭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進行有效的宏觀經濟調節的客觀要求,也是一項高超的調節藝術。究竟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相配合,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採用哪一種組合方式,取決於對國民經濟執行狀況的透徹分析和宏觀經濟形勢的正確判斷。1998年以來我國積極財政政策與穩健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是解決總量問題的政策搭配典範。2003年以來穩健貨幣政策基調變為適度從緊;2004年底積極財政政策轉向穩健財政政策。兩種政策的協調配合將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而隨機調整。

第四,有良好的外部環境協調配合。例如,需要有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貿政策、社會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協同;有良好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內社會政治環境;有合理的價格體系和企業(包括金融企業)的執行機制;還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門和地方政府的支援配合。

8.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會產生什麼影響?

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會產生什麼影響是一個重大而有爭議的問題。西方不同的經濟學流派由於理論基礎、分析方法和政策傾向不同,大致形成了三類觀點:促進論、促退論和中性論。促進論認為,適度的通貨膨脹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具有增加產出的效應,促退論認為,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有害無利,具有減少產出的效應。因為,通貨膨脹會削弱金融體系的運營效率導致正常融資活動的癱瘓。迫使資金流向生產部門的比重下降,流向非生產性部門的比重增加,不利於經濟發展,擾亂價格體系,使價格訊號失真,引導失誤,資源配套失調,阻礙經濟增長;扼殺價格機制的作用,削弱經濟的活力。預期導致居民增加現期消費,減少儲蓄,使社會儲蓄率下降,不利於增加投資。中性論認為,通貨膨脹對經濟增長實際上不產生任何影響,兩者問沒有必然的聯絡。這主要是因為,由於公眾存在合理預期,在一定時間內他們會對物價上漲做出合理的行為調整,從而使通貨膨脹的各種效應相互抵消。我國學者們也有類似的不同看法,並據此提出了各種觀點和主張。

對於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問題,我們需要從正確的立場出發看問題,採用短期與長期分析相結合、區域性與總體相結合、邏輯與歷史相結合等多種科學的分析方法,對各種理論進行辨析。因為通貨膨脹畢竟是一種貨幣失衡,通貨膨脹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只是存在於開始階段極短的時問內,並且只有在有效需求嚴重不足時,爬行式或溫和型通貨膨脹才能對經濟發展起一定的促進作用。若從長期來看,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弊大於利,特別是在總供求基本均衡或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通貨膨脹的不良影響極大,危害面很廣,對生產、流通、分配、消費都有破壞性作用。因此,必須堅決制止通貨膨脹,尤其是奔騰式和惡性的通貨膨脹。

9.試分析馬克思與西方各種貨幣需求理論對我國貨幣需求研究的借鑑意義。

(1)各種貨幣需求學說都有特點,反映了學者對貨幣需求的多側面認識:①馬克思的貨幣需求理論是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了金幣流通下的貨幣需要量,重在反映商品流通決定貨幣流通這一基本原理。②交易方程式理論也是從宏觀角度人手對貨幣需求進行分析。費雪認為物價水平是隨著流通中貨幣數量的變動而“同比例"地變動,在貨幣數量和物價的關係上,物價是一個被決定的因素。這一理論僅著眼於貨幣作為交易媒介的功能來分析。③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從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人手來研究貨幣需求。他將人們的持幣動機分為交易動機、謹慎動機和投機動機三種。從每種動機產生的貨幣需求的影響因素來分析貨幣需求的影響因素。這一理論的突出貢獻在於強調人們的流動性偏好和利率影響的重要性。④弗裡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把貨幣作為一種資產進行分析,強調恆久收入對貨幣需求的重要影響,同時認為利率的變動對貨幣需求的影響很小,由於恆久收入是穩定的,從而匯出貨幣需求函式具有穩定性的結論。(2)各種學說對我國研究貨幣需求的都有借鑑意義:①各種學說為我國的貨幣需求研究提供了多種分析角度。對我國的貨幣需求的分析,可以從宏觀角度分析貨幣需求與物價、經濟總量等宏觀變數之間的關係,也可以從微觀角度分析經濟微觀主體的行為與貨幣需求之問的關係;既可以借鑑凱恩斯從持幣動機人手分析,對貨幣需求進行研究,也可以從資產組合角度來分析。②在對我國的貨幣需求進行研究時,可以借鑑各種學說的研究方法,既可以運用邏輯抽象的分析方法來分析,也可以運用實證方法來研究,如可運用實證方法研究我國貨幣需求的影響因素,研究我國貨幣需求函式是否穩定等。③馬克思及西方各種貨幣理論均是在一定的經濟背景條件下提出的。馬克思的貨幣理論是在金幣流通條件下對貨幣需求的分析。凱恩斯在分析交易動機時未考慮利率對交易性貨幣需求的影響,這與當時金融市場不發達,人們對利率的變動不敏感有關。所以我們應以發展的眼光來分析研究我國的貨幣需求。現階段我國處於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改革階段,經濟環境在不斷變化,各種經濟變數之間的相互關係也會相應發生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分析研究我國的貨幣需求時關注各種條件的變化,考慮發展的因素。

10.中國金融業應如何應對人世後來自宏觀和微觀層面的挑戰

中國加入WT0,在金融領域全面引入國際競爭,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但是目前我國金融業的整體水平還相當落後,金融體系比較脆弱,抵禦內部和外部金融風險的能力較弱,因此要積極應對人世對中國金融業提出的各種挑戰。

宏觀層面的挑戰: (1)對中國貨幣政策方面的挑戰。加入wT0後,外資金融機構可以從國際金融市場上籌措資金,從而對貨幣政策產生抵消性影響。因此我國的中央銀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到上述的抵消性影響,可以利用公開市場業務出售等量國債進行沖銷,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2)對金融監管方面的挑戰。我國現有的金融監管體制尚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特點,不符合市場化運作的要求,加入WT0後,我國的金融監管機構很難對外資金融機構進行有效監管這可能會導致對中國金融秩序的破壞,甚至引發金融危機。因此,我國要加快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步伐,借鑑國際先進經驗,逐步採用新的監管手段和監管目標,加強國際協調監管,對中資和外資金融機構進行有效監管,保持穩定有序的金融大環境。 (3)金融業對外開放可能帶來的風險。我國加入WT0、全面開放金融業、大規模引入外資金融機構,同樣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兩個挑戰:一是由於跨國銀行總行或設在其他國家的分支機構經營失誤而應負的連帶清償責任;二是跨國銀行在我國的分行違規經營導致的金融動盪。這些問題一旦發生,可能會對中國的金融體制帶來嚴重影響。因此,我國金融管理當局要密切關注開放後的金融風險,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加強風險監管。在防範風險於未然的同時,要建立危機發生時的應急機制和救助機制,把損失控制在最小。

微觀層面的挑戰:(1)業務方面的挑戰。在金融機構的業務品種和金融創新方面,外資金融機構將會佔有絕對優勢,在外資金融機構所能提供的細緻周到的服務面前,中資金融機構的業務發展今後將會遇到巨大困難,尤其是在中資金融機構經營機制轉換尚未完成的情況下,會使中資金融機構的資產和負債發生不對稱變動,加劇中資金融機構的經營困難。為此,我國金融機構要加快金融創新的步伐,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務。我國金融業也應該逐步由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過渡,以更好地應對來自國外金融機構的挑戰。(2)人才方面的挑戰。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開展業務需要一批土生土長的中層管理人員,這部分人才將主要來自現有的中資金融機構,可以說,人才的流失是國內金融機構的最大損失,同時也會引起客戶關係隨之流向外資金融機構。為此,我國金融機構一方面要不斷培養新型金融人才,另一方面要透過提高員工待遇,充分發揮員工的積極能動性,加強員工的凝聚力,防止人才流

失。(3)市場方面的挑戰。進入中國的外資金融機構大多是國際知名的大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和保險公司,它們憑藉母公司巨大的經濟實力和周到的服務,必然將佔領相當一部分國內市場份額,從而奪走中資金融機構的優質資源。為此,我國金融機構要針對不同客戶的具體要求,開發適合不同客戶的服務方案,保住原有客戶,吸引新客戶,強化和不斷增大市場份額。

11.當前國際資本流動發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國際資本流動具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響?

當前國際資本流動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主要出於以下原因:(1)經濟原因:國際資本市場上的資本供給與需求是國際資本流動的基本原因。已開發國家的過剩資本,要到更廣闊的國際市場上尋找獲利空間,成為國際資本流動供給的主要來源。一國國際收支的失衡,尤其是經常賬戶的逆差;國內儲蓄不足形成“儲蓄~投資”缺口;出口收人不足以支付進口所需,形成外匯缺口;以及巨大的投機性國際資本需求形成對國際資本流動的需求。(2)金融原因:一是由於國際範圍記憶體在著鉅額的金融資產,需要透過國際資本流動實現保值和增值;二是由於各個金融市場的收益率和風險狀況存在巨大差別,國際資本透過在不同的金融市場上流動有利於實現收益和風險的最佳組合。(3)制度原因: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國逐步放鬆外匯管制、資本管制乃至於金融管制,逐步開放本國的銀行信.貸和證券市場,這些金融自由化的制度安排大大推動了國際資本的流動。(4)技術及其他因素:科學技術尤其是電子技術、網路技術在銀行業的廣泛運用,將世界各大金融中心連為一體,使得國際資本流動的便利度和速度都大為加快。

國際資本流動的有利影響主要有:(1)一體化效應:國際資本流動有利於實現全球經濟一體化、金融市場一體化以及金融市場資產價格與收益的一體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式中,國際資本流動使資本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有效配置有利於增加世界總產出和經濟福利;國際資本流動還能使國際支付能力在各國之間有效調劑,有利於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和平衡各國的國際收支。國際資本在不同國家之間、不同市場之間的自由流動·使世界金融市場連為一體,同時也推動了國際金融市場價格與收益的一體化。(2)放大效應:資金在國際間流動時往往可透過特定機制對一國乃至全球經濟發揮遠遠超過其實力的影響,這一現象稱為國際資本流動的放大效應。具體體現在國際資本流動產生的槓桿效應、羊群效應上。國際資本流動的槓桿效應是指一定數量的國際資本可以控制的名義數額遠遠超過其自身的金融交易。例如絕大多數衍生工具的交易都具有槓桿效應,國際資本流動就可以藉助衍生工具影響到一國與全球經濟。

國際資本流動的不利影響主要有: (1)對經濟主權的衝擊。國際資本的流動促進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程式,出現了經濟一體化組織,它們要求成員國讓渡部分主權以成立具有超國家權力的共同管理機構,這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當事國的國家主權。(2)對國內金融市場的衝擊。允許國際資本自由進出,鉅額資金的頻繁進出會對一國國內的金融市場造成衝擊。例如,短期內外資的大量流入或流出將引起該國金融市場的資金供求失衡,造成利率和金融資產價格的劇烈波動,進而影響到該國的經濟執行。(3)對匯率和國際收支的衝擊。國際資本頻繁、大規模地進出一國會使該國國際收支受到非常大的衝擊;大量資本的進出改變了外匯資金的供求均衡,必然引起外匯匯率的波動,加大了匯率風險,使一國微觀經濟主體的行為乃至於宏觀經濟變數都受到巨大影響。

12.以國際收支出現逆差為例,說明國際收支失衡的自動調節機制和調節政策如何發揮作用?

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有:

(1)價格機制;國際收支逆差(順差)一國際儲備減少(增加)一貨幣供給減少(增加)一價格下降(上升) 進口減少(增加)出口增加(減少)一國際收支恢復平衡。

(2)利率機制:國際收支逆差(順差)一國際儲備減少(增加)一貨幣供給減少(增加)一利率上升,(下降)一資本流人增加(減少)一資本與金融賬戶順差(逆差)鬥國際收支恢復平衡。

(3)收入機制:國際收支逆差(順差)一國際儲備減少(增加)一貨幣供給減少(增加)一現金餘額下降(增加)一支出水平下降(上升)一進口減少(增加)一國際收支恢復均衡。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國際收支的自動調節機制主要是:

(4)匯率機制:國際收支逆差(順差)一本幣貶值(升值)一匯率上升(下降)鬥進口減少(增加)出口增加(減少)一國際收支恢復平衡。

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可以採用的調節政策有:(1)財政政策調節。財政政策對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機理表現為運用財政收入政策、支出政策和公債政策影響社會總需求的變動,進而透過對邊際進口傾向的影響達到調節國際收支的目的。如果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則政府應採用緊縮性的財政政策,減少財政支出和提高稅率,政府支出的減少透過乘數效應使國民收入數倍的減少;同時,稅率的提高進一步降低了企業的收益和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收入的減少必然導致本國居民商品和勞務支出的下降,其中包括對進口商品和勞務的需求下降,至於下降的程度則取決於邊際進口傾向的高低,最終達到改善國際收支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透過總需求間接調節國際收支失衡以外,財政政策還可直接作用於恢復國際收支的均衡,特別是當國際收支的赤字源於財政赤字時,控制國內財政赤字即可直接改善國際收支。(2)貨幣政策調節。貨幣政策可以改變社會總需求的水平,進而影響價格、利率等變數,達到最終調節國際收支失衡的目的。如果_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運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可以降低國內生產的出口品和進口替代品的價格,增強本國產品的競爭力,從擴大出口和減少進口兩個角度糾正國際收支經常專案的逆差。再者,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將促進一國國內利率水平的提高,有利於吸引資本流人,改善國際收支的資本和金融賬戶。(3)信用政策調節。信用政策也可以調節國際收支失衡。如果一國面臨較嚴重的經常專案逆差,可以有針對性地直接向出口商提供優惠貸款,鼓勵其擴大出口;中央銀行也可以透過提高進口保證金比例,抑制進口。另外,還可以透過向外商提供配套貸款吸引投資,透過資本和金融專案的順差來平衡經常專案的逆差。信用政策的運用還可以透過影響利率水平的變化,進而對投資,價格等變數產生影響,並作用於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透過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變化來進一步調節國際收支失衡。(4)外貿政策調節。外貿政策調節國際收支比較典型的做法是透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來實施貿易的管制。前者主要是透過提高外國出口商品的關稅來抑制進口,刺激對本國進口替代品的需求。但是,其對國際收支失衡的調節僅僅是一種對進口方面的單向調節。後者則一方面運用配額、進口許可證等措施限制進口,另一方面運用出口補貼等措施鼓勵本國商品的出口,從進出口兩方面雙向調節國際收支失衡。如果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逆差,可以透過提高關稅和增加非關稅壁壘來抑制進口、鼓勵出口,改善國際收支。但是,透過外貿政策調節國際收支會扭曲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效果,因此將導致一系列問題的出現。例如,走私猖獗、黑市活躍、千方百計逃脫管制。外貿管制還容易產生國際貿易摩擦,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迴圈。

13.怎樣看待中央銀行的職能作用?

中央銀行具有特殊的職能,主要表現在中央銀行是發行的銀行、國家的銀行和銀行的銀行。

(1)發行的銀行。從中央銀行的產生和發展歷史看,獨佔貨幣發行權是其最先具有的職能,也是它區別於普通商業銀行的根本標誌。貨幣發行權的壟斷有利於中央銀行根據客觀經濟形勢和國家宏觀金融政策,適當調節貨幣供應量,防止分散發行造成貨幣供應量失控,影響幣值穩定。

(2)銀行的銀行。中央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是指中央銀行只與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發生業務往來,並不與工商企業和個人發生直接的信用關係。而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的活動施以影響也主要是透過這一職能實現的。這一職能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①集中存款準備。為了保證存款機構的清償能力,同時也便於中央銀行調節信用規模和控制貨幣供應量,各國法律都規定金融機構必須向中央銀行交存一部分存款準備金。中央銀行利用這些存款準備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銀行度過客戶集中提現的危機,同時也可利用這部分資金進行再貸款或再貼現,使之成為調控貨幣供應量的有效手段。②充當最後貸款人。當商業銀行資金週轉不足,而其他同行也頭寸過緊無法提供資金幫助時,商業銀行以其持有的票據要求中央銀行予以再貼現,或向中央銀行申請抵押再貸款,必要時還可向中央銀行申請信用再貸款,從而獲取所需資金。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央銀行成為商業銀行的最終貸款人和堅強後盾,保證了存款人和銀行營運的安全。③全國票據清算中心。商業銀行因業務關係相互問每天都要發生大量資金往來,需要及時核算。而各家銀行都在中央銀行開有存款賬戶,各銀行間的票據交換和資金清算業務就可以透過這些賬戶轉賬和劃撥,整個過程經濟而簡便。④制定並監督執行有關金融管理法規。在法律賦予的許可權內,中央銀行獨立,或與其他金融管理機構一起對各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進行監督管理。我國對商業銀行的監管職能主要由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來承擔。

(3)國家的銀行。中央銀行作為“國家的銀行”,是指中央銀行代表國家執行金融政策,代為管理國家財政收支以及為國家提供各種金融服務。這一職能主要表現在中央銀行①代理國庫②代理發行政府債券③為政府籌集資金④代表政府參加國際金融組織和各種國際金融活動⑤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等幾個方面。

14.如何理解中央銀行與政府的關係?

各國的中央銀行都與政府有著密切的關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中央銀行是“國家的銀行”。它作為一國的最高金融管理機構,代表國家執行金融政策,代為管理國家財政金庫以及為國家提供各種金融服務。其次,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要與政府的財政政策及其他政策相配合,共同調控一國的宏觀經濟活動。第三,一些國家的中央銀行還對政府提供信貸。但是,中央銀行向政府財政貸款以彌補赤字的做法,往往會造成貨幣供應量的被動增加,影響幣值穩定,因此許多國家對中央銀行向政府提供融資規定了嚴格的條件。第四,儘管中央銀行與政府關係密切,但中央銀行仍然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即中央銀行能夠獨立地制定、執行貨幣政策。這樣可以保持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連貫性,維護幣值穩定。因此,中央銀行並不完全受政府控制,在某些國家(如德國)中央銀行的這種獨立性還非常強。《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也明確指出,我國中央銀行享有獨立行使貨幣政策的權力。不受任何地方政府、政府部門及其他方面的干涉。

15.試述通貨膨脹形成的理論原因,並結合國情論述我國通貨膨脹形成的特點

通貨膨脹是個複雜的經濟現象,其成因也多種多樣。(1)直接原因。不論何種型別的通貨膨脹,其直接原因只有一個,即貨幣供應過多。用過多的貨幣供應量與既定的商品和勞務量相對應,必然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出現通貨膨脹。(2)深層原因。①需求拉上。即由於經濟執行中總需求過度增加,超過了既定價格水平下商品和勞務等方面的供給而引發通貨膨脹。在我國,財政赤字、信用膨脹、投資需求膨脹和消費需求膨脹常常會導致我國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的出現。我國1979年至1980年的通貨膨脹的成因即是由財政赤字而導致的需求拉上。②成本推動。即由於提高工資或市場壟斷力量提高生產要素價格致使生產成本增加而引發通貨膨脹。其中,由於提高工資而引致的生產成本增加又稱工資推動,由於生產要素價格壟斷而導致的生產成本增加又稱利潤推動。③結構失調。即由於一國的部門結構、產業結構等國民經濟結構失調而引發通貨膨脹。我國由於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經濟結構失調問題,因而結構失調型通貨膨脹在我國也時有發生。④供給不足。即在社會總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社會總供給相對不足而引起通貨膨脹。“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發生的隱蔽型通貨膨脹很大一部分原因即是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商品供給嚴重匱乏而致。⑤預期不當。即在持續通貨膨脹情況下,由於人們對通貨膨脹預期不當(對未來通貨膨脹的走勢過於悲觀)而引起更嚴重的通貨膨脹。⑥體制因素。由於體制不完善而引起的通貨膨脹。

以上是通貨膨脹的幾種主要成因。應該注意的是,對於某一次具體的通貨膨脹,其成因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原因綜合在一起導致的,因此需要綜合全面的分析。

從各次通貨膨脹的發生和治理過程可以看出,我國通貨膨脹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短期性;②非政策性;③改革開放前後通貨膨脹的表現形式也有所不同。

16試述當代金融創新對金融與經濟發展的影響 ⑴對金融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提高了金融機構的運作效率:新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務、交易方式或融資技術從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同時提高需求者的滿足程度;提高了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大幅度增加了金融機構的資產和盈利率。提高了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提高了市場價格對資訊反應的靈敏度。(組織與裝置的現代化程度和國際化程度)增加了可供選擇的金融商品種類。增強了剔除個別風險的能力。降低了交易成本與平均成本,使投資收益相對上升,吸引了更多投資者和籌資者進入市場,提高了交易的活躍程度。 增強了金融產業發展能力。開拓新業務和新市場的能力、資本增長的能力、裝置配置或更新能力、經營管理水平和人員素質的提高能力等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金融作用力大為增強。金融作用力主要是指金融對整體經濟運作和經濟發展的作用能力,一般透過對總體經濟活動和經濟總量的影響及其作用程度體現出來。提高了金融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再配置效率,社會投融資的滿足度和便利度上升。金融業產值的迅速增長,直接增加了一國GNPGDP的總量,加大了金融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增強了貨幣作用效率,創新後用較少的貨幣就可以實現較多的經濟總量,從而意味著貨幣的作用能量和推動力增大。

產生的新矛盾和挑戰。貨幣供求機制、總量和結構變化,對金融運作和宏觀調控影響重大。(金融創新中也具備了創造存款貨幣的功能,增加了貨幣供給的主體,貨幣政策可能失效)。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貨幣政策的決策、操作、傳導及其效果,對貨幣政策的實施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金融創新後降低了貨幣政策中介指標的可靠性)金融風險有增無減,金融業的穩定性下降。金融市場出現過度投機和泡沫膨脹的不良傾向。 當代金融創新雖然利弊作用皆存,但從總體上看,利遠遠大於弊,並且其利始終是主要和主流性的。只要改善宏觀調控,加強監管,正確引導,當代金融創新中的負作用應該可以減輕到最低限度。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9437124/viewspace-99819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