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也需要進行知識管理(zt 計世網)

wmlm發表於2008-09-18
在組織流程不確定及各個業務系統不完善的情況下,知識管理先行很容易使共享知識成為員工的額外負擔。要解決這一問題,除了要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還需在組織中實施個人知識管理作為輔助。[@more@]

個人知識管理是知識管理的理念、方法論在個體的應用,是對個人知識進行有效管理的科學方法,包括個人知識的識別、分類、採集、評估、利用和分享傳播等環節。實施個人知識管理,最直接的結果是提高個人的工作效率。對組織而言,則能夠推動組織的知識管理順利開展。實踐證明,每個人緊密結合自己的崗位需求和個人的發展規劃,在為組織的貢獻中成就自己,那麼,知識共享帶來的是成就感和滿足感,而不再是額外負擔。本文將結合個人知識管理的實施環節詳細闡述其如何解決知識共享問題。

1. 樹立個人知識管理的觀念和意識

我們在組織內推行知識管理的過程中,有不少員工非常樂於參與各項知識共享活動。透過採訪得知,這些員工已經在個人知識管理之路上摸索學習了很多年,他們從個人知識管理理念的應用中獲益匪淺。因此,對組織推行知識管理非常歡迎和支援。這部分擁有個人知識管理觀念的員工不僅自己願意共享知識,還能帶動周圍同事參與。

2. 明確需要管理的知識。

首先要認清個人的職業規劃。因為在不同的職業階段需要管理不同領域的知識。一般來講,個人都會根據自己崗位的需求及未來發展管理相應知識。而組織的知識庫內容也是為了滿足員工崗位要求的。這樣,個人做好自己的知識管理,就為組織的知識庫提供了穩定來源。員工可以直接將自己平時工作學習中收集整理的知識釋出到知識庫,不用僅為了共享而額外花費時間收集資料。

3. 知識分類。

建立知識分類的一個原則是不能每次想起什麼就建立什麼樣的資料夾或者標籤,要做好規範化工作,同時持之以恆。這樣一個好習慣的培養,對於掃除知識共享的障礙大有幫助。阻礙知識共享的一個原因是員工不習慣規範化管理,認為太繁瑣,沒必要。而個人知識管理的實施就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員工透過自我管理,培養了規範化概念,對於組織知識管理中提出的規範標準就不會排斥,共享就會變的簡單。

4. 知識的採集。

個人需透過各種來源包括網際網路、人際圈子、與他人的交流等來獲取知識。而個人要想在自己的人際圈子得到想要的知識,他必須能給別人提供價值得到別人的認可,即他必須能分享自己已有的知識,因此在這一過程中知識共享將成為個人的一種習慣。

5. 知識的評估

資訊經過提煉、加工、整理總結後才能形成知識供自己利用並分享給大家。個人可從可信度、準確度、相關支援等方面以及與自己遇到的問題的相關程度判斷資訊的質量。具體來講,可信度一般根據作者的可信度、質量保證依據等來判定。準確度可從時間界限、綜合全面性等方面來確定。相關支援則是指資訊文字的註釋、參考文獻等。

在實際工作中,員工害怕自己提交的知識太淺顯而遭他人笑話,所以不願意共享。抱有這個想法的人佔絕大多數。透過個人知識管理中自己對知識的評估,可以增加自信,剔除這種想法,因為共享的知識是經過整理和評估的,質量方面至少經過自己檢驗了,也就不怕別人說沒用了。

6. 知識的

個人知識管理的儲存工具除了傳統的資料夾加搜尋外,還有專門的知識管理軟體。其中組織內的知識管理平臺就屬於後者。一個組織內的知識管理系統應該為員工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功能,員工在利用這一功能進行個人知識管理時,儲存的知識就可以變為組織內的知識供大家共享了。

7. 知識的利用

知識只有被利用時才能展現價值。進行個人知識管理時,要實現知識的利用就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學習計劃,並且常抽出時間學習那些儲存的知識,而不能僅僅儲存起來就不管了。

8. 知識的分享傳播

藉助任何場合分享傳播你的知識、見解。在此過程中必然會得到他人的意見和反饋,知識的交流碰撞是你對知識的再深化過程。你的知識傳播得越廣,你的影響力越大。樹立個人品牌的機會,也正是在組織內共享知識的過程。

有文章認為,個人知識管理與組織知識管理的區別在於,個人知識管理沒有知識分享這一環節。筆者不贊同,知識的分享傳播是個人知識管理的重要一環,也是對知識共享最有促進作用的一環,尤其對難以文字化的隱形知識。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271063/viewspace-101080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