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 IT專案管理十六字 &亞里士多德法則-面對問題的分析方法

mouse1x發表於2008-07-10

任何一個人童年的經歷都決定了他一生的方向,因為世界最初的影像就是童年時來到一個人的印象中,街道是什麼樣的。天空什麼樣,河流什麼樣,農田什麼樣,房屋什麼樣,人的說話交往都是童年最初的世界的基本影像,就像影印機一樣圖案複製到人的腦子裡,當長大後他遠離故鄉,做別的工作,但他對世界理解的基本影像是不可能改變的。

在40歲的時候,蓋茨意識到,人生在世的價值不是擁有多少而是留下多少,這個世界上沒有多少人想到這一點,更談不上做到了。

[@more@]

IT專案管理十六字收藏

目標驅動,系統思維,風險意識,資料量化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如果你不知道要到哪裡?給你一張地圖也沒有用。目標驅動首先要有最基本的計劃管理和時間管理能力。對於一個專案,我們過程中做的所有工作都是為了要達到專案目標,因此在專案各個階段所有活動都需要考慮對達成目標的影響,當發現偏差後及時糾正。目標驅動讓我們從無目的的事後應急變成了有計劃有目的的事前預測。目標驅動不是要拋棄過程,專案的成功涉及到過程,人和方法工具技術。為了達到專案目標,我們要根據專案的實際情況採取一系列專案原來已經總結的最佳實踐形成一套過程,高效的過程和積極心態的人是保證專案目標達成的關鍵。因此作為專案經理要時刻問自己,專案的目標是什麼?專案當前狀態和我達成目標的差距是什麼?我如何解決和應對。

專案的成功受到多方面的因素的影響,而且各個因素之間還存在正反作用力。系統思維就是要讓我們能夠清楚的認識到影響專案目標和成功的各個要素,以及它們之間存在的關係。形成一種適合專案的動態系統模型,透過這個動態模型去平衡專案各方干係人的利益,平衡專案四要素之間的關係,平衡專案的短期和長期的利益。專案經理的一個重要能力就是平衡,沒有最優解,只有滿意解,懂得了平衡就知道當專案出現變更和調整的時候如何更好的應對。從單要素最優的單向思維過渡到關注整個系統的全域性思維模式上。

風險意識簡單來講就是專案在執行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我都事先預見到了而採取了適當的緩解措施,這樣才能夠真正的讓專案能夠按照預先制定的計劃和目標進行。再簡單點就是如果風險管理做得好,專案是不應該失敗的。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風險管理的重點正是在於要形成風險意識,要能夠透過歷史經驗的積累,能夠把專案的關鍵風險識別出來,使專案能夠從事後的救火轉變到事前的防備,使專案能夠在前面緊張後面輕鬆。

要談及量化管理首先應該要培訓用資料說話的分析思維。在軟體專案管理中我們做度量的目的,就是要收集和分析各種歷史資料,透過對資料的分析來知道專案真正的效率,同時為後續專案提供各種估算引數資料。以資料說話讓我們從全憑主觀經驗臆斷轉變到對事物的客觀資料分析上。只有能夠收集資料,分析資料我們才可能持續改進。有了資料意識後就是要有統計和量化管理方面的意識,利用統計學的思維和量化管理手段不僅僅是讓我們的過程穩定和受控制,能夠去發現專案執行過程中特殊原因引起的波動,針對特殊波動進行根源分析並採取糾正行動;還能夠讓我們能夠根據預測模型更加準確的預測專案能夠達成目標的程度和機率。

亞里士多德法則-面對問題的分析方法收藏

有三個程式設計師在一起發現了一個錯誤。

第一個程式設計師是一個新手,他馬上表態:“不好意思,我馬上檢查一下,可能是我哪裡搞錯了。”

第二個程式設計師是個老油條,他說:“絕對不是我的錯,我敢保證是微軟的bug。微軟也太不負責了,開發的產品也太臭了。看吧,當初我就說過,這不歇菜了吧!”

第三個程式設計師是他們的頭兒,他說:“我剛才檢查了一下,是微軟的一個bug。不過,我們可以換一個辦法,繞過這個問題。”

同樣的一個問題,三個人,三種處理方法。

第一個人,還沒有做檢查,自己就膽怯了。為何膽怯?因為沒有足夠的實力做後盾,自己沒有信心。混亂中,盲目下結論。自己嚇自己;

第二個人,知識上自信滿滿,他能分析出問題,但是,他只是在乎的是自己能否控制,只要不是他的問題,其他的問題,管他的。反正又不是我的錯;

第三個人,核實了問題,也找到了問題所在。他沒有去抱怨微軟,他知道,就是抱怨了,微軟估計也不會搭理你。他把重點集中在尋找解決方案上。

這第三個人的做事方法,可以歸納為一個可推薦的標準動作,因為其符合亞里斯多德所教導的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我們稱之為:亞里斯多德法則。

亞里斯多德法則,簡述如下:

1.確認事實;
2.分析事實;
3.決定並且行動;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5396/viewspace-100709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