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簡介 (轉)

worldblog發表於2008-01-31
CMM簡介 (轉)[@more@]

CMM簡介: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com::office" />

  CMM是過程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city Maturity Model)的簡稱,是卡內基一梅隆大學軟體工程研究院(以下簡稱SEI)為了滿足美國聯邦政府評估軟體供應商能力的要求,於1986年開始研究的模型,並於1991年正式推出了CMM1.0版.國內外很多資料把CMM叫做SW-CMM。

  CMM目前代表著軟體發展的一種思路,一種提高軟體過程能力的途徑。CMM為軟體企業的過程能力提供了一個階梯式的進化,而且是濃縮軟體過程能力提高的有用工具。它採用分層的方式來安排它的組成部分,目的是適應不同機構使用的需要。

  CMM把組織的能力成熟度分為5個可能的等級。這種分級的思路在於把一個組織軟體過程的成熟程度分成循序漸進的幾個階段,這與軟體組織提高自身能力的實際推進過程相吻合。這種成熟度分級的優點在於,這些級別明確而清反映了過程改進活動的輕重緩急和先後順序。下面就我們關心的前二級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現實的軟體業裡尚有下少組織還不具備穩定的環境用於軟體開發和維護,它們缺乏健全的管理慣例,其軟體過程能力無法預計,它門的軟體過程是一片混沌,並且它們的軟體過程總是隨著軟體開發工作的推進而處於變更和調整之中。這種情況被CMM定義為第1級能力成熟度,稱之為“初始級”。

  第2級為可重複級。在處於可重複級的組織上,顧客的需求和本組織的工作產物是受控的並且建立起了基本的慣例。藉以產生軟體產品的一系列過程有如一連串“黑盒子”。儘管管理者可能不知道在“黑盒子”裡具體發生了什麼,但是,他能掌握過程的產物和那些確認過程是否正常的校驗點.從而在發生問題時作出反應。這一級有6個關鍵過程域(KPA):

  一 需求管理

  一 軟體專案計劃

  一 軟體專案跟蹤與

  一 軟體轉包合同管理

  一 軟體質量保證

  一 軟體管理

  第3級是(明確)定義級。在這一級,對於在整個組織裡用於軟體開發和維護的標準過程以形式被固定下來,針對各個基本過程建立起檔案化的“標準軟體過程”,這是第3級能力成熟度的突出特點、這些標準軟體過程(包括工程過程和管理過程)被整合為一個相關的整體;這些標準軟體過程有助於軟體經理和技術人員更有效地履行他們的職責。實踐表明,對軟體過程加以標準化的過程,也就是發掘高效軟體工程慣例的過程。而標準軟體過程的建立和實施則為本組織軟體專案的實施提供了公共的工程環境。較普遍的看法是,只有當達到了第3級能力成熟度時,才表明這個組織的軟體能力“成熟”了。因為,在到達這一級後,表明上述的“黑盒子”被開啟了。在第2級的基礎上,第3級包括7個關鍵過程域:

  一 機構過程焦點

  一 機構過程定義

  一 培訓大綱

  一 綜合軟體管理

  一 軟體產品工程

  一 組間協調

  一 同行評審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0752043/viewspace-998862/,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