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超印度應是中國軟體業發展方向嗎? (轉)

worldblog發表於2007-12-12
趕超印度應是中國軟體業發展方向嗎? (轉)[@more@]

趕超印度應是中國業發展方向嗎? 2002-05-31

 


  今年被稱作“軟體年”,說是“只要人才結構合理,中國軟體業不出兩年可趕超印度”。所謂“趕超印度”,趕超什麼、趕上了又怎樣?

  走“技工貿”的路,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

  首先看看“貿工技”和“技工貿”的分野。印度軟體業的基本發展戰略可以用“貿工技”來概括,即:以貿易打頭帶動生產、以生產需要帶動技術發展,更具體地說,印度軟體的成就主要來自勞力出口貿易。由於發展目標不是國內,因而,儘管印度的軟體勞力出口貿易額非常可觀,卻沒有掌握核心技術,整個軟體業是在別人後面跑和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加工廠,結果,它的資訊產業整體還是落後,各行各業的企業、人民的生活環境、社會文化和科教,乃至國民素質,並沒有像美國等國家那樣從軟體業和資訊產業中獲得實質性的發展效益。這應是中國軟體業的發展方向嗎?

  就此問題,筆者請教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倪光南。倪光南說:對中國來說,“貿工技”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行不通的;中國需要發展自主和完整的軟體產業體系,這跟印度依靠接受美國軟體業的外加工而發展起來,是不同的;現在,不少人強調學習印度軟體業,我認為要提出注意:可以學習印度的一些,但不能模仿印度的發展。

  倪光南院士的觀點非常有道理。從考慮,中國必須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及其一整套軟體工業標準。公司的軟體產品不安全,不但在中國、而且在美國也是許多機構和客戶的共識。去年年底,《紐約時報》等報刊報導說,美國聯邦調查局提出警告,建議客戶對微軟公司視窗系列軟體產品採取預防措施,保證安全。同時,美國《華爾街技術》雜誌述評說明,許多美國銀行和金融企業對微軟公司的產品質量和能否保證資料安全有很大疑問,因而對採用該公司產品一直持有非常謹慎的態度。對這些警告和疑問,微軟公司至今沒有拿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據報導,該公司正在做的,是讓9000名職工返校接受資訊保安的基本訓練。微軟公司的母國對該公司產品的安全都不放心,中國自然更不能掉以輕心。

  從國家實力發展來說,中國需要有自己核心技術,原子彈和航天技術是個有力證明。目前,中國的原子彈和航天技術也許還不如美國和俄國,但自己有了,整個國家的國防實力和國際地位就得到了實質提高,而且,有了那些技術,如何攀登更高水平就有了基礎。若當初中國的原子彈和航天事業也搞“貿工技”,那麼,今天的中國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為全世界所尊重。同樣道理,在資訊科學技術時代,沒有自己的資訊產業核心技術和工業標準,貿易額再大,國家實力也難以得到實質提高。“技工貿”和“貿工技”兩個思路的戰略區別,是不言而喻的。

  尊重基本原理,正視歷史條件

  從中文特點考慮,中國非常需要發展自己的整套軟體工業標準。英文工具和軟體能遍佈全球資訊產業的各個角落,不是所謂“語言霸權”的結果,而是長期科技發展的結果。1948年,美國貝爾試驗室閃農和其他科學家提出了現代資訊學基本理論;根據這些原理,美國IBM等公司開發了一系列資訊科學技術,直到1970年代結構關係資料理論建立,形成了從操作、資料模型、演算法語言、工具、應用軟體和通訊等等一整套英文軟體技術和工業標準,這些技術和標準,還在發展之中。換句話說,英文工具和軟體能有今天的發展優勢,是長達數十年之久的基礎建設的結果。印度軟體業不需要過問現代資訊學原理和語言文字方式問題,道理很簡單:由於歷史原因,印度的第二語言是英文,印度軟體業所需要的基礎建設,美國等西方國家已經完成了。

  中文軟體業沒有印度軟體業的歷史條件。例如,僅就漢字編碼系統來說,從開始到現在,平均每五年一次,按照這個速度,為現有漢字編完字符集還需要10到15年;這個字符集是否適合中文資料全面管理,還沒有做出有說服力的科學檢驗和評價;“萬馬(碼)奔騰”多年,不管那些編碼的“愛國”調子多高,它們基本上是遷就英文制式、而不是根據中文資料全面管理設計的。“漢化”和遷就英文能解決中文資料的輸入輸出和檢索等基本操作問題,卻不能解決中文資料全面管理的問題。比如中文資料排序和演算法語言,在沒有空格的文字方式條件下,就很容易發生歧義錯誤。不管資料管理模型和演算法等等是什麼,文字元號標準穩定和規模合理,是個關鍵,可現在,中文資料至少有兩套符號標準,一個是筆畫、一個是現代漢語拼音,究竟哪個更適合時代發展的需要?運用現代資訊學的基本原理解決這些問題,是中文資料全面管理的客觀需要,也是發展自己的整套軟體工業標準的基礎。這些基礎建設問題,需要透過發展核心技術來解決,出口勞力貿易無濟於事。至於那些訴諸“語言霸權”、“智慧財產權超前”、或中文英文孰優孰劣,都是些似是而非的或是用情感代替科學技術的爭辯,對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和整套工業標準,沒有任何積極意義。

  網際網路提供了多大機會?

  網際網路的普及,似乎給中國軟體業擺脫微軟模式和建設自己的軌道,提供了一個機會。然而,如果發展思路是趕超印度,那麼,這個機會也不會有多大幫助。網際網路方式跟微軟模式的區別,直接表現是原始碼開放與否,實質區別是企業開放與否。IBM公司為此提供了實際經驗。1995年,面對網際網路全球普及的熱潮,IBM做出戰略決定:放棄自己開發多年的OS/2和個人業務,集中力量搞好大中型主機和基礎科研。當時,許多人認為,那是IBM向微軟視窗系統投降;實際上,IBM是在實行整個企業網路化,主導思想是三個開放:網路向所有作業系統開放、企業內各部門和企業間彼此開放、社會資訊資源和資訊科技開放,透過這些開放實現分享資源、提高企業生產率和改善成本效益。IBM公司的開放式網路化非常成功,促進了GE等美國大型企業網路化和社會網路化。有了這個成功基礎,不管微軟公司怎麼動作,都不會影響美國資訊產業的大局,因此,美國政府才敢於向微軟公司提出反壟斷起訴。

  印度軟體業的起點是計算機聯網,可它所走的道路卻是企業封閉。正因為如此,儘管印度軟體業勞力貿易額很高,它的資訊產業、各行各業的企業和社會的整體卻沒有得到實質性發展,例如,世界銀行等機構統計顯示,印度的網際網路、通訊、企業網路化和社會網路化等等,都大大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如果能借用這些年流行的“國際接軌”說法,那就可以說,印度軟體業沒有自己的軌道,它是在別人的軌道上做勞力貿易。自己沒有軌道,“與國際接軌”有什麼意義呢?顯然,所謂“兩年趕超印度”,戰略方向和思路都有問題。

  燈火闌柵處:趕超自己

  過去兩年,網站熱冷卻下來,然而,資訊產業技術還在持續發展。據美國風險投資協會的統計,2002年第一季度的美國風險投資為62.2億美元;其中計算機軟體投資為10.5億美元,是最多的領域;第三名為生物學領域,獲得7.52億美元,而這個領域最活躍的又是需要大量的生物資訊學領域。從2001年開始,儘管風險投資開始大量撤出網路工業,但仍然對軟體業青睞,這並非因為軟體業的勞力貿易前景如何(說實在的,它的勞力成本屬於最高的),而是因為它的開發者大都有各行各業網路化和計算機自動化所需要的技術發明或技術革新。這個趨勢說明,不管經濟週期發展到什麼階段,軟體業發展的主動權在於自己是否掌握了有關技術,而不在勞力貿易。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資訊產業市場之一,在世界人口中,平均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使用中文。美國等國家越來越多的軟體企業看好中國和中文市場,而中國軟體業卻要像印度軟體業那樣到海外去出售勞力、為他人作嫁衣裳!用過去一句老話描繪,那是“抱著金飯碗要飯”。

  古詩詞說:“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柵處。”中國軟體業的出路在中國、在中文市場。中國軟體業已經發展了二十多年,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培養了一大批卓越的人才。有這個基礎,不設法總結自己和趕超自己、卻去趕超印度,豈不可惜!如果中國軟體產業能堅持“技工貿”、為中國市場發展出符合中文資料全面管理的和自己掌握主動權的核心技術和整套工業標準,那麼,不要說趕超印度成為軟體貿易大國,就是將來成為軟體技術產業大國,也是滿有希望的。

 來源:人民網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0752043/viewspace-99165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