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軟體業,痛在何處? (轉)

worldblog發表於2007-12-05
中國軟體業,痛在何處? (轉)[@more@]中國業,痛在何處?

新華網  (2001.02.09 10:02:57)

 軟體行業生存難,這是目前業界的普遍共識。一些人在談到中國軟體業的困境時,這隻過街老鼠就被抓出來狠打一頓。自然,盜版是中國軟體業的一個心病,但是不是中國軟體業所有傷疤全在盜版呢?

 我們看一項資料比較:1999年度印度軟體業的產值是56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39億美元,國內市場銷售額為17億美元;中國1999年整個國內市場銷售額為176億元人民幣,約合20億美元左右。印度軟體企業約有1000家,在中國這個數字是5000多家。比較起來,在國內銷售額上,中國和印度比較接近,中國可能還稍稍超出印度。但在出口額上,中國軟體業出口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印度這個數字是中國軟體國內銷售額的兩倍,而中國軟體企業數是印度的5倍以上,其中大多數是50個員工以下的小作坊式企業。印度約有28萬軟體工程師,平均每個企業280人,而中國僅僅有大約10萬人員,分佈在5000多個企業裡。

 這幾年談到軟體業時,我們總用羨慕的語氣提到印度,但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印度軟體業繁榮是因為它的出口,而國內的銷售環境,它甚至還比中國差一點。也就是說,在國內的市場銷售環境裡,印度和中國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甚至印度還差於中國,但為什麼印度能夠取得那麼好的發展,而中國軟體業卻總在抱怨這樣一個環境?

 一痛:小作坊作業

 中國軟體業第一個痛在於小作坊作業。

 在目前的軟體市場上,全國有14個軟體園區,5000多個企業。這些企業大多是幾十個人甚至十幾個人。這些企業都在做些什麼呢?大量重複製作一些定製的小軟體。這對中國整個軟體業來說,是資源浪費。中國軟體業從業人員大多數還把軟體開發僅僅看成原始碼開發,這些小作坊式的企業沒有軟體開發的體系化管理,自然談不上什麼開發大型的程式。

 軟體企業規模過小難以形成產業優勢,使企業阻抗風險能力減弱,加上比較嚴重的盜版環境,大多數企業為了眼前的生存,根本無力做軟體技術創新,甚至軟體工程化都難以實現。而軟體是一個需要高度協作管理的工程,大量小規模軟體公司的存在只能使中國軟體業處於一個低層次的運作。

 中國軟體業很有必要提高軟體企業的門檻。如果不對軟體公司加以一定的限制,軟體業會陷入一個惡性迴圈:一方面,大量小規模的公司因為自身抗風險能力差和國內客觀惡劣的環境,而不得不為生存做大量低層次的軟體開發工作;另一方面,這些對整個軟體業發展無益的低層次開發工作,又使更多公司陷在軟體的低層次上得不到自身的發展。

 我們要做的是,把市場清出來給那些真正做軟體的公司,而不是過來擺個地攤拿完錢就走人的公司。這就需要對現有軟體資源進行大規模的整合,把一部分沒有活力的企業洗出市場,另一方面需要對新進入的軟體公司加以比較高的門檻。

 中國軟體業整體的大量的低層次開發是落後於印度軟體業的主要原因,因此,國外很多軟體專案願意外包給印度而不是中國。

 二痛:急功近利心態

 中國軟體業第二個痛是軟體公司自身急功近利的心態。

 現在國產軟體產品主要集中在中文環境支援和應用軟體領域,主要產品包括中文環境、電子排版系統、CAD軟體、財務軟體、教育軟體、MIS軟體及軟體開發工具等幾個領域。而在、等利潤最豐厚也最需技術實力的軟體上卻無人敢試,甚至連字處理、多、等通用軟體現在都沒有人願意開發了,因為可能掙不了錢,或者支撐不到掙錢的那天。但事實上,只有作業系統、資料庫等這些核心軟體才能體現軟體業的技術水平,只有通用軟體才能打出一個軟體公司的名牌。

 可以說,中國軟體業是離市場越來越近了,離技術越來越遠了。急功近利,一方面是因為軟體使用者環境惡劣,另一方面是因為軟體企業自身定位的偏差。

 在我們談到國內軟體時,我們能夠數出名字來的僅有、foxant等寥寥幾個通用軟體。個人開發的免費軟體倒被人們引為中國軟體的代表,如foxmail,這是中國軟體業落後的一種標誌,因為國內大多數軟體企業都去開發為企業使用者定製的軟體去了,它們不屑或不敢開發通用軟體。資料顯示,在國內市場上,通用軟體僅有5%的正版使用率,因此,國內軟體業沒有幾個敢動通用軟體的。

 是怎麼用它的打敗土生土長的WPS?比爾·蓋茨無意中坦言,微軟是用盜版佔領了中國市場。儘管它沒有從中直接獲利,但是,它樹立品牌,這種品牌效應為它在諸如面對企業的其它軟體市場帶來了巨大經濟利益。假如中國軟體業因為環境惡劣而徹底放棄通用軟體,它失去的是代表實力的品牌和未來的市場。

 如果說通用軟體的開發是因為猖狂的盜版而利潤微薄,那麼,在利潤豐厚的操作平臺、資料庫、整合軟體方面,我們為什麼還沒有看到國內企業有敢涉足的呢?

 因為這些技術複雜度相當高的支撐軟體需要大量投入,國內軟體公司不願意投入資金。二次開發能短期內帶來利潤,所以它們只能做二次開發。開發平臺是人家,開發語言是人家,支撐資料環境是別人的,開發規範、都還是別人制訂的。
 但是,若干年以後,如昇陽公司首席官ttMcNealy在預測軟體業的未來時說,“將來軟體業不再存在,也不應該存在。所有的事情就是服務,而沒有產品。”業再也不需要二次開發軟體了,沒有核心支撐軟體開發的軟體業怎麼辦?

  三痛:缺乏電腦業支撐

 中國軟體業第三個痛是沒有強大業的支撐,從而錯過了軟體業發展最好的時機。

 眾所周知,軟體業之所以能夠繁榮興起,是因為業的價值轉移。如果沒有強大硬體業的支撐,軟體業是無法實現積累騰飛的。微軟之所以有今天,是因為IBM給了它資本積累。如果沒有IBM在微軟發展初期給它無數OEM訂單,它永遠也爬不到這個高峰,某種程度上說,微軟是踩在IBM的肩膀上前進的。

 在國外軟體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即八十年代中期,我們的電腦業在幹嗎?中關村是從賣電腦配件和微機起家的,我們的硬體製造業幾乎一片空白,在這種前提下,沒有國內硬體製造商的支援,中國軟體業根本沒有起步的空間。在中國,硬體業的發展甚至到目前為止還落後於軟體業,而軟體業的利潤來源是建立在硬體業價值轉移的基礎之上的。這樣,中國軟體業就好比一個先天就沒有得到哺乳的孩子,它失去了硬體業給它資本積累的條件。

 所以,中國軟體業只能把資本積累寄託於正版使用者市場上。

 毫無疑問,盜版是中國軟體業發展的一個包袱,它對中國軟體業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干擾,但並不是像目前一些人所提到的,盜版是中國軟體業發展最大的敵人。從經濟和市場上分析,任何一個產業都有一個市場容量上限,也就是說,由於客觀市場和經濟環境的限制,即使這些95%的盜版使用者不用盜版,他們還是用不起正版軟體,以他們的經濟承受能力要麼放棄使用軟體,要麼使用盜版。

 打擊盜版,促進中國軟體業的正常發展,這個立場我們堅定不移。但這不等於中國軟體業就可以把盜版當成遮羞布。如果中國軟體業不正視自身的問題而只是挑外在市場的刺,耽誤的只是自己。(楊濤)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1-02-09)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0752043/viewspace-98856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