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環境部署-在DB2UDBV8.1中使用裸裝置(raw)

Steven1981發表於2007-03-02
參考:[@more@]

主機連線一個IBM EMP300 磁碟櫃,用於資料庫資料儲存。磁碟櫃共有6塊磁碟,單塊146GB,其中5塊做成RAID5,剩餘一塊做備用盤。

RAID5中,校驗資訊不單獨佔用一個磁碟,而是根據演算法平均分佈在各個磁碟上,這樣避免了讀寫校驗資訊產生的瓶頸。
假設在主機上已經安裝好了一個DB2服務,建立了一個例項,名為db2,還未建立資料庫,並且磁碟櫃已經在系統下安裝好驅動程式,我們獲得的裝置名為sdb,還未進行分割槽。

下面分步介紹在磁碟陣列上建立raw裝置並進行資料規劃和資料放置的操作步驟:

規劃磁碟分割槽
以root登入,對磁碟陣列進行分割槽,在root提示符下鍵入:

#fdisk /dev/sdb

新增3個主分割槽sdb1,sdb2,sdb3,每個分割槽20GB,分別劃分給系統目錄表空間、預設的系統臨時表空間和新增的32kb的臨時表空間,
剩下空間約527GB全部劃分給第4個擴充套件分割槽sdb4,在擴充套件分割槽中增加5個邏輯分割槽sdb5,sdb6,sdb7,sdb8,sdb9,前兩個邏輯分割槽各160GB,用作表儲存的使用者表空間,第三個邏輯分割槽為20GB,用作專門放置索引的使用者表空間,餘下的2個邏輯分割槽分別為80GB、93GB,這兩個邏輯分割槽使用ext3進行格式化,用於存放日誌和資料庫備份。
注意:sdb1-sdb7均未進行格式化操作,準備用作raw裝置,由DB2自行管理。

以下是分好區的磁碟狀態:

Disk /dev/sdb: 587.2 GB, 587257085952 bytes
254 heads, 63 sectors/track, 71677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02 * 512 = 8193024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b1 1 2501 20010469+ 83 Linux
/dev/sdb2 2502 5002 20010501 83 Linux
/dev/sdb3 5003 7503 20010501 83 Linux
/dev/sdb4 7504 71677 513456174 5 Extended
/dev/sdb5 7504 27502 160011967+ 83 Linux
/dev/sdb6 27503 47501 160011967+ 83 Linux
/dev/sdb7 47502 50002 20010469+ 83 Linux
/dev/sdb8 50003 60002 80009968+ 83 Linux
/dev/sdb9 60003 71677 93411643+ 83 Linux

建立RAW裝置
打算用作raw裝置的各個邏輯分割槽DB2不能夠直接使用,需要使用raw命令建立raw裝置名:
在root提示符下鍵入:

# raw -a

查詢當前已經建立的raw裝置名,目前為空,我們可以從第一個裝置名用起,

在root提示符下鍵入:

# raw /dev/raw/raw1 /dev/sdb1 # 用於system catalog tablespace (4K)
# raw /dev/raw/raw2 /dev/sdb2 # 用於system temp tablespace (4K)
# raw /dev/raw/raw3 /dev/sdb3 # 用於system temp tablespace (32K)
# raw /dev/raw/raw5 /dev/sdb5 # 用於user tablespace1 (32K),儲存表
# raw /dev/raw/raw6 /dev/sdb6 # 用於user tablespace1 (32K),儲存表
# raw /dev/raw/raw7 /dev/sdb7 # 用於user tablespace2 (32K),儲存索引

至此,我們建立了6個raw裝置名,用於交給DB2直接管理,檢視一下已經建立的raw裝置名的情況:

# raw -a

/dev/raw/raw1: bound to major 8, minor 17
/dev/raw/raw2: bound to major 8, minor 18
/dev/raw/raw3: bound to major 8, minor 19
/dev/raw/raw5: bound to major 8, minor 21
/dev/raw/raw6: bound to major 8, minor 22
/dev/raw/raw7: bound to major 8, minor 23

如果想刪除一個raw裝置名(例如/dev/raw/raw1),在root提示符下鍵入:

# raw /dev/raw/raw1 0 0

接著修改系統的初始化檔案,新增如下行到 /etc/rc.d/sysinit 檔案:

raw /dev/raw/raw1 /dev/sdb1
raw /dev/raw/raw2 /dev/sdb2
raw /dev/raw/raw3 /dev/sdb3
raw /dev/raw/raw5 /dev/sdb5
raw /dev/raw/raw6 /dev/sdb6
raw /dev/raw/raw7 /dev/sdb7

這樣系統在下次啟動時,會重新建立需要的raw裝置名。

預設建立的raw裝置擁有者是disk,必須讓資料庫例項的擁有者具有此裝置的存取許可權,在root提示符下鍵入:

# chown db2:disk /dev/raw/raw[1,2,3,4,5,6,7]

將db2使用者更改為7個裸裝置的擁有者,至此,這些裸裝置已經可以為DB2所引用。

建立資料庫
下面準備使用以上raw裝置建立一個名為newdb的資料庫,包含頁size為4kb系統目錄表空間、系統臨時表空間以及使用者表空間各一個;
然後新建頁size為8kb、16kb、32kb的緩衝池各一個;
刪除4kb的使用者表空間,新建2個32kb頁size的使用者表空間,用於使用者表的儲存;
新建一個32kb頁size的使用者表空間,用於儲存索引;
新建一個32kb頁size的系統臨時表空間;

我們將完成以上功能的指令碼儲存為newdb.sql,並透過如下方式執行此指令碼:

在root提示符下鍵入如下命令,轉到db2使用者下:

# su - db2

執行上面的指令碼:

$ db2 -td";" -f newdb.sql

至此資料庫建立完成。下載指令碼程式碼

規劃日誌以及備份檔案儲存
接下來,還需要規劃日誌和資料庫備份的儲存,首先將用於日誌和資料庫備份的分割槽進行格式化(此過程花費時間較長):
在root提示符下鍵入:

# mkfs.ext3 /dev/sdb8
# mkfs.ext3 /dev/sdb9

建立DB2資料庫的目錄:

# mkdir /db2
# chown db2:db2 /db2
# su - db2

$ mkdir /db2/db2log
$ mkdir /db2/db2backup
$ exit

mount邏輯分割槽到目錄:

# mount /dev/sdb8 /db2/db2log
# mount /dev/sdb9 /db2/db2backup

更新資料庫的log檔案路徑:

# su - db2
$ db2 connect to newdb
$ db2 update db cfg using newlogpath '/db2/db2log'

停頓資料庫使修改生效,使用defer引數繼續執行已有的事務,拒絕新的連線,停頓成功後釋出啟用資料庫的命令:

$ db2 quiesce db defer
$ db2 unquiesce db
$ exit

至此我們完成了利用raw裝置進行資料規劃和資料放置的任務。

額外資訊
當已經在raw裝置上建立容器之後,若沒有透過正常的步驟刪除表空間所在資料庫,也沒有直接刪除容器或者容器所在表空間,則再次利用這些raw裝置時,DB2會報錯:
The container is already in use

此時應使用db2untag命令釋放container標誌,而採用重新對磁碟進行分割槽或者格式化的操作是無濟於事的。

釋放已經在raw裝置raw1上建立的container標誌:

# su - db2
$ db2untag /dev/raw/raw1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03656/viewspace-90127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