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產業生態顯山露水:1億美元投資計劃

heying1229發表於2007-09-25
微軟產業生態顯山露水:1億美元投資計劃[@more@] 創新(innovation)與微軟(Microsoft)相關之處不單一個字母“i”,這家全球IT領先者貢獻了無數被億計人使用的創新產品,可是別忘了Microsoft中i後面的c——中國(China),微軟已成為中國軟體產業創新的有機組成和重要一員。

  “自主創新不是關起門來、在深山老林裡獨自修煉,跨國企業在中國的研發力量同樣是中國軟體自主創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禹始終堅持這個判斷。事實上,這些企業帶來的先進理念和雄厚資金正是現階段中國缺少的產業發展資源,它們為中國建立平臺和培養人才提供了許多幫助。

  中國“智”造、“慧”及全球——微軟中國研發集團戰略總監芮勇用漢語特有的雙關表示了對中國自主創新的認同。“中國已成為世界軟體行業創新的源泉。微軟與其說是在此過程中為中國夥伴提供了幫助,不如說是大家相互交流,共同發展。”芮勇一再強調。

  平臺與夥伴

  “平臺和夥伴”是芮勇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多次談及的重點,平臺是微軟自身定位,夥伴則是微軟在華髮展的路徑。讓兩者密切相連的也是自主創新——以及中國巨大的軟體市場利益。

  “不要小看基於現有軟體平臺上的創新應用或服務,其實這是後發者超越的有效路徑。”芮勇說。

  某種程度上,微軟對中國軟體企業自主創新的最大貢獻就是提供了一系列軟體平臺,這也是其引以自豪之處。

  而在這系列平臺建設過程中,1998年在中國成立的微軟亞洲研究院被視為一個里程碑。和2003年設立的亞洲工程院一起,在微軟三大新一代平臺“vista、live、exchange”研發中,中國力量貢獻了許多關鍵部分。

  “比爾·蓋茨每次聽到微軟中國研發部門的彙報,都會用super(棒極了)來形容。可以說,微軟中國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當初他設立研究院時的目標。”在美國總部工作12年的芮勇透露。

  這也是2006年以張亞勤為首的一批總部精英歸國成立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的重要原因,“統一框架,整合優勢,最佳化協調部門資源,為下一步壯大在華研發系統做準備”。

  除了自身創新力量的增強,與合作伙伴共同前進也是微軟在華髮展的路徑。“微軟在中國的成功,一定是伴隨著中國企業在全球的成功。”芮勇口中的“only if(一定)”一詞十分清晰肯定。

  在中國,微軟合作伙伴包括了硬體製造商、獨立軟體開發商、軟體整合商、軟體外包服務提供商,並與中國的神州數碼、浙大網新、中軟股份、浪潮、寶信等企業建立了全球性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

  由2006年開始的專利授權將是微軟中國發展更多合作伙伴的新方式,也是自身未來業務的重點。進行影像識別並轉化為卡通應用的湖南拓維科技作為首批授權企業,已在微軟提供的平臺上做出了符合本土化且技術更優的創新,公司也迅速成長。

  在選擇首批授權夥伴時,微軟中國是採取摸著石頭過河的態度,可在有了成功案例的前提下,“未來選擇策略一定是系統化,做大這方面業務,實現我們與本土公司的雙贏”。芮勇透露。

  E=MC2

  關於微軟中國的設立,在公司內部一個流傳甚廣的典故是1993年創始人比爾·蓋茨的訪京之旅。此前,比爾·蓋茨和微軟董事會成員對中國並無甚瞭解,只視其為一個潛在市場——盜版的困惑令他們無法預測市場深度,更勿提豐厚利潤。

  但是1993年比爾·蓋茨在清華大學的演講改變了這位微軟靈魂人物的看法。在場的學生一個接一個地提出高質量問題,蓋茨應接不暇。也許從那一刻起,市場和盈利已經不是微軟在華的考慮重點,而人才爭奪和創新土壤成了微軟對中國更直接和戰略的視角。

  “1998年在中國設立世界一流的亞洲研究院,是微軟的榮幸,也是中國的幸運。當時,美國東海岸和印度都是更早的設想地點,最終Bill決定首先放在北京。”那時在總部工作的芮勇博士回憶道。

  印度、以色列、愛爾蘭乃至東歐和俄羅斯等國,各有發展軟體產業的獨自優勢,例如同主要歐美市場語言相通、文化相近、市場開放規範等,中國在與之競爭的起跑優勢可能就在於人才資源的廣闊和高質量。

  “不同國家發展這個產業有不同境界,”芮勇說,“中國的境界在於一落地就能看到大量優秀人才隨時可用。”接著他也承認中國本土市場的巨大和滿足世界軟體市場的需要。

  在國內接受本科教育的他發現,近幾年中國人才特別是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格外突出。站在外部觀察的他對未來國內軟體人才供給和高水平創新人才湧現十分樂觀。

  “如果說我們希望的貢獻,就是為這個國家和軟體產業培養出更多人才,也吸引一流人才來中國工作。我們不怕人才流動,相反我們還認為目前中國軟體企業間人才流動是不足而非過剩。”對於人才流動的問題,芮勇如此表態。

  壓力與寬鬆環境並濟是微軟培養人才,推動創新的秘籍。在微軟,新人會有機會同諾貝爾獎得主共同工作,看到這些功成名就且年長的專家依然醉心於工作,創新的壓力會自然根植於新人心中,促發創新。

  而更重要的是內部鼓勵創新的寬鬆環境。微軟有一個管理方程式:E=MC2(平方)——M代表個人潛質,C則是良好環境,人才釋放出的能量E更多依賴鼓勵創新的制度環境。

  中國軟體的破局之路

  打造軟體產業生態系統是微軟的願景,也是芮勇認為在一國發展產業的最高境界。微軟中國為此確立了五大發展方向:移動技術和嵌入式系統,網際網路技術,數字娛樂,服務以及新興市場。

  在微軟中國下一步的具體計劃中,未來5年將在中國進行一億美元的戰略投資,一億美元軟體外包,幫助培養8萬名優秀人才,以及在全國各地設立20家技術中心。並進一步開拓專利授權業務,在基礎平臺上加強中國企業的應用業務開發,實現共贏。“根據今年的實施情況來看,戰略投資和外包額度都是比較保守的估算。”芮勇說。

  他認為,中國軟體企業自主創新和破局之路有兩條:一是垂直行業的機會,譬如銀行等金融行業及電子政務軟體;二是軟體服務市場。事實上,國際資訊產業已是三分天下:硬體、軟體、服務各領一份江山,“相比起來,國內企業在提供融合型個性化軟體服務的創新空間非常廣闊,市場也十分巨大”。

  在新一輪產業發展週期中,中國軟體產業與印度、愛爾蘭等新興國家相比起點並不低,起跑差距也不遠,下一步中國要實現國家自主創新戰略,軟體產業是一個很好的突破點和催化劑。“基礎打得堅實些,戰略設計得長遠些,並想清楚各個階段有效執行的步驟。這就是微軟中國和我自己對於產業發展和國家戰略的一點建議。”長於戰略設計的芮勇說。

  他希望,中國能夠儘快實現由“自造”——“製造”——“智造”的國家發展路徑飛躍,“而且我也很有信心!”

  (本報記者侯繼勇有貢獻)

  ·2007貢獻中國獎·微軟(中國)有限公司

  微軟(中國)有限公司

  獲獎理由:

  上世紀90年代,當其他跨國公司仍將中國看成一個潛在的最大產品銷售市場時,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卻發現,全球智慧資源的重心正在從美國向中國遷移。蓋茨決定,在中國設立亞洲研究院,把微軟全球最前沿的研發資源,其中包括面向未來基礎研發向中國轉移。目前,微軟研究院已經是微軟全球第二大研究院。10年來,微軟亞洲研究院不僅將最先進的研發專案、研發管理流程帶到了中國,還為中國本土企業培養了大量的研發人才。

  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

  獲獎理由:

  英特爾一直緊跟中國政府推動中國的自主創新。當中國政府開發浦東時,英特爾在上海設立了晶片封裝廠,目前已經投資3.59億美元;當中國開發西部時,英特爾在成都設立了晶片封裝廠,目前已經投資3.29億美元;中國復興東北時,英特選擇在大連建立了自己的晶圓廠,預計將投資25億美元。

  英特爾在大連投資建廠,不僅帶動了晶片產業上下游向中國彙集,同時讓世界認識到,中國有良好軟硬體環境,中國已經有很強的技術能力,中國有豐富的人才。這將使更多的跨國公司認識到:要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獲勝,就必須將高階的技術資源向中國遷移。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0172717/viewspace-97227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