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算機報封面報導:研發@CN

heying1229發表於2007-09-25
中國計算機報封面報導:研發@CN[@more@]本報報導組

  跨國企業在中國尋找的不僅是智慧金礦,也是市場金礦。

  而中國所獲得的則是技術、經營、管理及人才等的提升。

  “跨國公司建立海外研發基地的首選目標是中國”,這並非出自某一企業的偏頗之語,而是最近由美國國家科學學會、國家工程學會和醫藥研究所綜合調查200多家著名跨國企業後得出的結果。

  經過10年的發展,中國儼然成為世界的“智囊”。

  1997年,中國外資研發機構不足20家。相比10年後的今天,這一數字已經迅速飆升超過了800家,大型跨國公司幾乎都在中國設立了自己的研發中心。不僅如此,據本月剛剛出爐的商務部跨國公司對華投資趨勢調研報告顯示,在今後的3年內,八成以上跨國公司將擴大在中國的產業和研發投資,而資訊產業研發投資依舊是中堅力量。

  10年來,資訊產業領域的各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研發機構從規模、數量、研究專案等各方面都在迅速升級:1995 年,貝爾實驗室在上海設立分支機構;同年,IBM中國研究中心成立,成為“最早吃螃蟹”的在華獨資研究院;1997年起,各大IT和通訊類企業開始掀起在華獨資建立研發機構的熱潮。以微軟公司為例,從1998年微軟中國研究開發中心成立,到微軟亞洲研究院、微軟亞洲工程院、再到微軟中國研發集團的成立,這條升級的軌跡尤為清晰。

  跨國公司為何如此青睞中國研發?10年的研發之路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可以說“研發@CN”已經成為全球的支點,這一研發的中國現象正是全球企業研發發展的縮影。

  早期的跨國企業中國研發機構僅僅停留在“市場換技術”階段,多數研發內容是“來料加工”似的“漢化”,屬於基礎的本地化工作。而今,這些研發機構更多地從消化吸收發展到了技術創新階段,涵蓋了從市場需求調研到最終新產品釋出的全流程,甚至可以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可以預見,面向全球市場的在華研發中心將納入跨國公司全球創新網路之中。

  跨國企業在中國尋找的不僅是智慧金礦,也是市場金礦,中國正是全球同時滿足這兩大條件的國家。

  可以說,全球範圍內尋求短缺的研發人才是跨國企業的地域虛擬化優勢。研發人才缺口因而成為很多跨國公司面臨的問題,與學校、研究機構的合作只能部分解決這一問題,難以從根本上提高和保持企業的競爭力。而在國外設立研發機構,在世界範圍內吸引人才則可以有效解決以上問題。在美國,科技人才中有1/10 是華人,並有近1/8 的科研成果出自華人。毫無疑問,中國人的智慧是世界一流的。為什麼不到中國本土去挖掘更為豐富的智慧金礦?微軟中國研究院表示,中國每年有20萬名與軟體工程相關的畢業生,這個數量是美國的5倍、印度的2倍。

  另一不可忽視的要素則是中國巨大的內需市場。早在1996 年,英特爾前董事長貝瑞特造訪中國後就已經預言,“中國將是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計算機市場”。而今,預言成為現實。中國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無線通訊市場、網際網路市場、PC市場之一,這樣的市場對技術的需求可以說就是全球對技術的需求,尤其表現在應用技術上,更是包羅永珍。由此,一個跨國公司的研發機構必須立足在中國。IBM中國研究院就涵蓋從技術研究到服務研究的多種研究方向,近年來還組成了多家行業應用中心,如銀行資產創新中心、Hipods高效能運算實驗室、中小企業創新中心等。這些機構專注於行業應用研究,可以說既是技術創新中心又是行業創新中心,其工作重點是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應用成果,也代表了多數跨國企業在中國研發的方向。

  未來,跨國企業的中國研發中心又將如何發展?

  隨著中國企業加快邁入全球的步伐,出現了海外收入已經超過國內收入的華為、收購IBM全球PC業務而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PC廠商的聯想……誰還能把它們傳統地看作中國企業呢?世界是平的,以國別為劃分方式的跨國企業概念正逐漸淡化,轉化為更高層次的“全球整合企業”已經成為目標,而它們設在各國的研發機構也連成全球的研發網路。對於全球整合企業來說,理應將產品設計和銷售放在接近市場的國家,理應將研發及大型工程放在智力密集的國家。中國恰恰兼具這兩大特徵。

  本次專題特別選取了8家IT企業(當然目前在國內設有研發機構的跨國企業遠不止這些,而且相信未來還會更多),我們只希望透過這些不同領域的代表型企業反映他們在資訊通訊領域在中國設立研發機構以及與中國實現本土合作的深遠意義。

  谷歌中國工程研究院:Google海外最大研發機構

  成立時間:2005年7月

  研究重點:打造最聰明的中文搜尋引擎

  人員規模:預計2007年底將達500多人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0172717/viewspace-97219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