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對決Web 3.0 歐洲能否避免重蹈過去覆轍?

heying1229發表於2007-09-24
歐美對決Web 3.0 歐洲能否避免重蹈過去覆轍?[@more@]7月31日國際報導 歐洲高科技產業充滿了遺憾。以芬蘭工程師Olli Martikainen於1982年開始在VTT 開發路由器為例,包括諾基亞在內的資助該專案的多家芬蘭公司沒有看到它的潛力。

  這一專案在1986年就擱淺了,就在不久後,美國一家名為思科的新創公司靠著相似的技術獲得了驚人的成功。Martikainen原型產品現在則躺在一所大學的展覽室裡睡大覺。

  MP3 音訊壓縮技術是近20年前由德國Fraunhofer研究所發明的,但使之商業化的卻是美國廠商。Web之父━━英國科學家Tim Berners-Lee 在瑞士一家實驗室開發了這一技術,但利用它大發橫財的卻是eBay、Amazon、雅虎、Google等美國廠商。

  現在,隨著新一代網際網路即將市場化,歐洲廠商和政治家決心避免重蹈過去的覆轍。為了領先於美國研究人員,歐洲對所謂語義Web(Web 3.0)的研究投入了巨資。Gartner副總裁Whit Andrews表示,美國和歐洲正在競相投資研發新技術,新的技術將產生空前的戰略性影響。

  它們在爭奪的是網際網路的未來。語義Web部分是由Berners-Lee開發的,除了支援靜態資訊外,它還能夠支援富媒體和非結構化資訊,這將使世界上的所有知識都能夠被搬到網際網路上。它還以讓使用者能夠發現“不相關的”資料間關係的方式連線各種資訊,這對包括從軍事到醫藥研究、商業智慧在內的多個領域有重要意義。

  在基本的Web 3.0標準的開發中,歐洲研究人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現在,歐洲各國政府都希望歐洲能夠成為新一代Web 技術的中心。Vulcan科學家Mark Greaves說,希望開發語義Web基礎技術,使歐洲廠商在市場上獲得優勢。如果要考慮投資在商業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新技術,就必須投入鉅額資金。

  問題是,歐洲傳統的組織嚴密的方法是會刺激還是抑制創新。儘管歐洲在最近數年一直在大力推動一些計劃的發展,例如歐盟委員會的資訊社會計劃,但美國的新創廠商則推出了MySpace 、Facebook、Digg等Web 2.0 服務,掀起了另一次網際網路革命。

  現在,美國的風險投資者把目光瞄上了語義Web 新創廠商。Vulcan已經投資了一些語義Web 公司,其中包括Radar Networks,它計劃利用語義Web 技術幫助個人和社群從網際網路站點、部落格、社交媒體服務上“提煉”和共享資訊。

  美國的高科技巨頭也參與了進來。製藥巨頭Eli Lily、雅虎、IBM 各自開展了自己的語義Web ,包括甲骨文在內的一些公司已經在銷售語義Web 產品。

  當然了,歐洲也有風險投資者投資語義Web 新創廠商。英國的Garlik利用語義Web 技術識別網路欺詐,它獲得了3i Group和Doughty Hanson的投資。政府也投入了鉅額資金。

  例如,德國可能在一個名為Theseus 的研究專案中投入1.68億美元。法國要求歐盟批准在一個名為Quaero的研究專案上投入1 億美元,該專案曾被法國前總統希拉剋稱作是歐洲版Google。事實上,該專案有著不同的目標:多媒體和語義Web 研究。

  歐洲的新創廠商表示,政府投資是必要的,因為風險投資者要求迅速地獲得回報,不適合對語義Web 等複雜技術的長期性研究。

  事實上,美國政府也在Web 3.0 研究上投入了大量資金;自2000年以來,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計劃局已經在語義Web研究上投入了4500萬美元。

  歐洲和美國的一個差別是:美國政府資助的是Web 3.0 研究性研究,將應用開發交給市場來做,歐洲政府則兼顧這二者,這有可能放慢歐洲語義Web 的商業化程式。

  歐洲的政治家們表示他們決不會錯過新一波的網際網路革命,但如果歐洲的行動不夠迅速,這些專案可能會最終會落得與Martikainen 的路由器一樣的命運。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0172717/viewspace-97174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