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IP2022 遊記
突然想起來兩年前的一篇遊記沒寫,現在好像也已經很難再回憶起什麼了,但我的 OI 生涯中也就這兩場比賽,總得留下點什麼來讓日後回味這段充滿熱血的時光。
Background
座標 sc 弱校,文化課不頂尖,但在年級上還算比較強,停課之前大概能維持在年級前 \(25\) 的樣子。
不是那種小學初中就開始接觸 \(OI\) 的天才選手,僅僅因為興趣在高一選擇了參加 \(OI\),斷斷續續地在週末和假期進行學習,後在高二上學期停課 \(3\) 個月準備 NOIP。
目標並非進省隊,一開始想的是獲得一個對得起自己的成績就行,但是想了想又覺得這不太具體可感,於是就改成了拿個省一。
(注:本人所在的高中前四十對標 \(HIT\) ,前二十對標華五,清北裸分偶爾能有一兩人,如果想讀 \(cs\) 等熱門專業的話另當別論 )
Day -?
暫時記不清楚賽前的時間線了,只記得那一年的 NOIP 因為疫情被在全國範圍內大面積取消,還好 SC 倖免於難。
提前一個星期左右就抵達了綿陽,好像整個四川的考生都只能去那裡考試了(22年來說的話)
安頓後就開始了模板練習,當然還模擬考了 CSP2020,儒略日真的給我整吐了。
現在想想,大部分練的板子和題目都已經記不清楚了,發現自己還過了古代豬文和很多網路流的題目,一百多行的樹鏈剖分加上線段樹都是信手拈來(那時候和現在的我水平簡直是天壤之別,雖然都不是很高就是了)。
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這是什麼,移球遊戲?今年絕對不會再考構造題了,不補了!”
“這是什麼,雙連通分量?這幾年的NOIP什麼時候考過 \(tarjan\) 了,不補了!”
下面就準備伏筆回收了。
Day 1
很早就到了綿陽東辰,在校的學生看我們跟看猴子一樣,才反應過來原來自己這時候屬於脫產停課的狀態。
開題,發現 \(T1\) 暫時沒什麼思路,過去二十分鐘後決定先把暴力打滿,然後開了 \(T2\) (?),太笨了,沒有想出來任何可以得分的演算法。
好在 \(T3\) 和 \(T4\) 都還比較好拿部分分,一開 \(T3\) 發現完了,這 \(TM\) 不是邊雙加樹形 \(dp\) 我吃。強聯通的板子背的是滾瓜爛熟,邊雙那可是摸不著頭腦。於是打了個鏈的特殊性質跑路了(這 \(10pts\) 還挺好拿的)。
\(T4\) 一眼很像靠前做過的一道區間計數題,很明顯的都是資料結構,是我的逆天弱項。但當時透過聰明才智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分左右統計的演算法拿了 \(40\) 的部分分,很是高興,不過發現那道題好像正解是個帶修莫隊。
但是這個 \(T4\) 不一樣,有兩個序列需要統計,愣了一段時間後打了個 \(O(n^2q)\) 暴力騙了 \(8pts\) 跑路。
這時候在想,自己是不是連個三等獎都混不到了,一百個慌張。
重新回去做 \(T1\) ,發現 \(C\) 和 \(F\) 僅從圖形形狀而言具有包含性,因此可以考慮透過字首和的方式結合 \(dp\) 解決,做了大概一個小時之後過了樣例,但“大樣例”錯了,搞了一會發現是少考慮了一種情況,順便加了個 \(memset\) 然後就能過了。算是鬆了一口氣,至少有個保底二等了,現在想想 \(T2\) 怎麼拿點分,根據今年的難度來說,應該一等還是可以衝的,然而,一直到比賽結束,也沒有亂搞出來什麼名堂,自己成了一等線邊緣人。
說實話,我還是太菜了,相比於同機房同起點的省一大佬來說。
但是得說句題外話,出題人給個\(114\quad 514\) 的“大樣例”確實能讓選手們在賽場上會心一笑,但這真的有大樣例該有的作用嗎??
你樂呵樂呵就過了,但是這完全可以說是對選手的不負責。然而這不是全部,聽說造出來的測試資料也是放過了一堆假做法,同機房有個 \(O(n^3\log n)\) 在民間資料拿不到 \(40\) 以上的分,在你 \(CCF\) 的資料下跑滿了?用腳想都知道造個全是 \(1\) 的圖也能卡掉假做法,果然是官方資料的傳統藝能。
Day 2
挺六神無主的,也是坐著車灰溜溜地回到了成都,感覺一等無望了。
但說來也好笑,練習時長本來加起來一年不到,按正常的學習節奏來說應該去參加普及租的考試才對,在提高混也就只能算是草臺班子,
後來看小圖靈竟然能排在兩位數名次,但是因為今年參賽人數少,加上 \(SC\) 這邊挺卷的,也沒能估上一個一等。
坦白來說,感覺自己倒也是把能力發揮得差不多了,沒有掛分,也沒有什麼超常發揮,相比同機房部分實力強勁卻因為今年糟糕的區分度而泯然眾人的選手算是幸運的了。
出成績以後,應了我的猜想,的確是省二,但是造化弄人的是,是省二的第一名。
人麻了,沒想到最後悲劇竟然是以喜劇結尾。
Day inf
回到文化課的戰場上,每天就像是在流水線上作業一樣,補習之前落下的內容,然後又努力跟上班上進度學新課,的確是比較難熬的一段時間了。當然這也不能怪我的母校管理模式有什麼問題,相反我覺得它給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更別說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至今是十分感恩的。
年級排名對於一個普通高考生來說確實是一件比較壓抑的事情,得花上很大一部分額外的精力才能彌補缺漏的東西。
應試教育體制決定了一名普通高中學生唯一實現自己作為學生的價值的時間點就是在六月七日。
很可惜的是,筆者並沒有抓住這次機會。考了 \(644/750\) 分,估計年排在 \(120\) 左右,幾乎是生涯最差了。不能說是差強人意,只能說是完全不滿意吧,以分數和成敗來論付出未免顯得有些許魯莽,但事實是別人不會問你在背後付出了什麼,只有做出了成績的人才有機會矯情。
最後沒有選擇去復讀。
在一系列末 \(9\) 的 \(cs\) 和 軟工專業中選擇,因為懷著對競賽的一腔熱忱,最後去了北京某 \(211\) ,不直接說名字了,總而言之計算機學科實力還是挺強的,算是 \(ACM\) 比較強的學校吧(雖然也要意識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選手強,因為有NOI Ag,LGM,ZJ1=這種陣容)。同機房的同學有去 \(BUAA\) 資訊類的,也有去 \(UESTC\) 的,還有 \(HIT\) 的,其中有一部分還在軍訓就已經找到了隊友,當然也有一些不清楚去處的同學,無論如何,希望他們未來一片坦途,感謝他們在 \(309\) 機房帶給我的美好回憶,這會成為我記憶裡不可磨滅的一部分。
後記
回顧自己的 OI 生涯,滿是感慨,由於其壽命太過於短暫,甚至 AFO 的時候都不痛不癢,現在只覺得追憶當年了。
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在集體中總會貪心地去把自己和大佬比較,如 @jiangly @wind_whisper 等 令人高山仰止的 oier 有著同樣短暫的 oi 生涯,卻能憑藉巨量的刷題和過人的天賦在國賽中斬獲金牌。
同機房的大佬能做到高一零基礎一年達到 \(7\) 級鉤,能做到 \(CSP/NOIP\) 雙省一,還可以在復課後隨隨便便考個年級前十,也有平常成績不那麼起眼的同學在高考的時候厚積薄發,考了 \(660+\) 去了北郵最好的班。我羨慕他們,但也清楚人與人的道路是不可複製的。
而我彷彿天生就是沉默的命,既不會做吊車尾也沒有能力當領頭羊,在人群中顯得渺小。CSP、NOIP雙省二退役,NOIP差兩分六級鉤,回班上後第一次月考掉出年級前一百,發奮後逐漸回到前五十,前三十,到零診、一診、二診穩定年級前三十名,終於在高三的一次考試中又擠進了前十。看似一切終於回到正軌,成績又在三診時斷崖式下跌,甚至考出了生涯最低排名,一直到高考也沒能力挽狂瀾。
在樹德中學這樣人人努力的環境中,我下意識地將失敗歸結於自己貪玩,但好像又意識到自己高二到高三的確是已經盡全力去學習了。高考之後我才明白,成大事的人,努力、天賦、時運缺一不可,當絕對實力足夠強勁,可能第三者不會佔那麼大的權重。
像我這種高不成低不就,前二者都算不上頂尖的人來說,只能默默羨慕那些熠熠生輝的人。但是客觀來講,路又還很長,新的環境還等著我去適應,人的生命是動態規劃的,也許它並不會因為高考這一個小小的坎就一蹶不振。
OI 和 Whk 的關係是競賽圈外圈內為人津津樂道的問題,不少人說我不搞 OI 也許就能平平淡淡地考上個好點的 \(985\) ,也算是能給高中生活一個善終,但也許我就不會再選擇學習 \(cs\) 這個專業了,也許根本就沒有機會了解 \(ACM\) 了。我不知道該怎麼直截了當地回答,但我覺得未來這個東西是誰也說不準的,也許我人生數千萬條世界線就收束於高考失利這一個點,也許在其中的一個平行世界我考上了清北,但我所能看到的是既定的,也是有限的,根據貪心演算法的"最優子結構"原則,後悔和焦慮都不會比活在當下更優。我並不後悔學習 OI,無論他給我的人生帶來了或好或壞的什麼客觀結果,因為他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後引用語文老師的一句話作為結語:“在樹德中學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假的,只有十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穫”。“天道酬勤”想來是母校帶給我的最大財富了,成功和當小丑看似是一個積分的過程,其實只是態度上的一念之差而已。
希望每個人都能事事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