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資料庫系統之比較 - 資料庫的發展和現狀(轉)

post0發表於2007-08-11
常見資料庫系統之比較 - 資料庫的發展和現狀(轉)[@more@]

縱觀當今的商用資料庫市場,稱之為群雄割據毫不為過。自20世紀70年代關係模型提出後,由於其突出的優點,迅速被商用資料庫系統所採用。據統計,70年代以來新發展的DBMS系統中,近百分之九十是採用關係資料模型,其中湧現出了

許多效能優良的商品化關聯式資料庫管理系統。例如,小型資料庫系統Foxpro, ACCESS, PARADOX等,大型資料庫系統DB2, INGRES, ORACLE, INFORMIX, SYBASE, SQL SERVER等。80年代和90年代是RDBMS產品發展和競爭的時代。各種產品經歷了從集中到分佈,從單機環境到網路環境,從支援資訊管理到聯機事務處理(OLTP),再到聯機分析處理(OLAP)的發展過程;對關係模型的支援也逐步完善;系統的功能不斷增強。

  這些關聯式資料庫產品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讓我們慢慢道來……

1、 對關係模型的支援

  第一階段(70年代)的RDBMS僅支援關係資料結構和基本的關係操作(選擇、投影、連線)。例如:DBASE之流。

  第二階段(80年代),對關係操作的支援已經比較完善,但是對資料完整性的支援仍然較差。此時,SQL語言已經成為關聯式資料庫的標準,各家對SQL標準的支援還都是不存的(幾乎全不是超水平發揮)。

  第三階段(90年代)的產品,加強了資料完成性和安全性的效能。完整性的控制在核心層實現,克服了在工具曾的完整性可能存在“旁路”的弊病。

2、 執行環境

  第一階段在大型、中性、小型機上執行的RDBMS一般為多使用者系統,使用者透過終端併發地存取、共享資料資源。微機上的一般為單使用者版本。

  第二階段的產品向兩個方發展。一個是提高可移植性,使之能在多種硬體平臺和作業系統下工作。另一個方向是資料庫聯網,向分佈是系統發展,支援多種網路協議。

  第三階段的產品追求開放性,滿足可移植性、可連線性、可伸縮性。

3、 系統構成

  早期的產品主要提供資料定義、資料存取、資料控制等基本的操作和資料儲存組織、併發控制、安全性完整性檢查、系統恢復、資料庫的重新組織和重新構造等基本功能。這些成為RDBMS的核心功能。

  第二階段的產品以資料管理的基本功能為核心,著力開發外圍軟體系統,比如FORMS表格生成系統、REPORTS報表系統、MENUS選單生成系統等。這些外圍工具軟體,就是所謂的第四代應用開發環境,他們大大提高了資料庫應用開發的效

率。

4、 對應用的支援

  RDBMS的第一代產品主要用於資訊管理領域。這些應用對聯機速度的要求不是很高。

  第二階段的主要應用領域轉移到了聯機事務處理上,提高事務吞吐量,提高事務聯機相應效能是各個商家的重點問題。相對應的關鍵實現技術是:效能,提高RDBMS對聯機事務響應速度;可靠性。由於聯機事務不允許RDBMS間斷執行,在

發生故障、軟硬體故障時均能有相應的恢復能力,保證聯機事務的正常執行、撤銷和恢復。保證資料的完整性和移植性。

  第三階段的熱點是聯機分析處理。使用者希望資料庫系統不僅能夠迅速、完美地完成資料處理的任務;而且,希望它能有一定的輔助決策的能力。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8225414/viewspace-94437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