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知識掃盲】02、計算機網路的概念(轉)

post0發表於2007-08-11
【計算機網路知識掃盲】02、計算機網路的概念(轉)[@more@]

  對“計算機網路”這個概念的理解和定義,隨著計算機網路本身的發展,人們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觀點。

  早期的計算機系統是高度集中的,所有的裝置安裝在單獨的大房間中,後來出現了批處理和分時系統,分時系統所連線的多個終端必須緊接著主計算機。50年代中後期,許多系統都將地理上分散的多個終端透過通訊線路連線到一臺中心計算機上,這樣就出觀了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端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臺計算機和全美範圍內2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

  終端:一臺計算機的外部裝置包括CRT控制器和鍵盤,無GPU記憶體。

  隨著遠端終端的增多,在主機前增加了前端機FEP當時,人們把計算機網路定義為“以傳輸資訊為目的而連線起來,實現遠端資訊處理或近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但這樣的通訊系統己具備了通訊的雛形。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透過通訊線路互聯起來,為使用者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階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

  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訊線路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訊任務,構成了通訊子網。通訊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執行程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了資源子網。

  兩個主機間通訊時對傳送資訊內容的理解,資訊表示形式以及各種情況下的應答訊號都必須遵守一個共同的約定,稱為協議。

  在ARPA網中,將協議按功能分成了若干層次,如何分層,以及各層中具體採用的協議的總和,稱為網路體系結構,體系結構是個抽象的概念,其具體實現是透過特定的硬體和軟體來完成的。

  70年代至80年代中第二代網路得到迅猛的發展。

  第二代網路以通訊子網為中心。這個時期,網路概念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為目的互聯起來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之集合體”,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準化的網路。

  IS0在1984年頒佈了0SI/RM,該模型分為七個層次,也稱為0SI七層模型,公認為新一代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基礎。為普及區域網奠定了基礎。

  70年代後,由於大規模積體電路出現,區域網由於投資少,方便靈活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迅猛的發展,與廣域網相比有共性,如分層的體系結構,又有不同的特性,如區域網為節省費用而不採用儲存轉發的方式,而是由單個的廣播通道來連結網上計算機。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從80年代末開始,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多媒體,智慧網路,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對使用者透明的大的計算機系統,發展為以Internet為代表的網際網路。

  計算機網路:將多個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計算機系統透過通訊裝置和線路由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實現資源共享和資料通訊的系統。

 

[color=red]【再具體一下就是:凡是處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臺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透過某種通訊介質連線起來,並以某種硬體和軟體(網路協議和網路系統)進行管理並實行網路資源通訊和共享的系統】[/color

所謂的某種介質可以是有線也可以是無線的。有線的如【同軸電纜】【雙絞線】【光纜】

無線的如【紅外短波】【微波】【超短波衛星】

===============================================

本文版權屬20CN網路安全小組及其作者所有,如有轉載,請保持文章完整性並註明出處

文章型別:原創 提交:日月雙星 核查:NetDemon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8225414/viewspace-94556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