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下 free的用法

rainbowbridg發表於2012-03-08
free的用法,這篇文章介紹的很詳細[@more@]語  法: free [-bkmotV][-s ]

補充說明:free指令會顯示記憶體的使用情況,包括實體記憶體,虛擬的交換檔案記憶體,共享記憶體區段,以及系統核心使用的緩衝區等。

參  數:
 -b  以Byte為單位顯示記憶體使用情況。
 -k  以KB為單位顯示記憶體使用情況。
 -m  以MB為單位顯示記憶體使用情況。
 -o  不顯示緩衝區調節列。
 -s  持續觀察記憶體使用狀況。
 -t  顯示記憶體總和列。
 -V  顯示版本資訊。

如果記憶體不足,可以增加swap交換分割槽. 具體方法請穩步:

使用示例

[root@linuxso.com ~]#free
total u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515308 377176 138132 0 58024 255072
-/+ buffers/cache: 64080 451228
Swap: 1048568 0 1048568
[root@linuxso.com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503 368 134 0 56 249
-/+ buffers/cache: 62 440
Swap: 1023 0 1023
Mem:表示實體記憶體統計
-/+ buffers/cached:表示實體記憶體的快取統計
Swap:表示硬碟上交換分割槽的使用情況,這裡我們不去關心。
系統的總實體記憶體:255268Kb(256M),但系統當前真正可用的記憶體b並不是第一行free 標記的 16936Kb,它僅代表未被分配的記憶體。

第1行 Mem:
total:表示實體記憶體總量。
used:表示總計分配給快取(包含buffers 與cache )使用的數量,但其中可能部分快取並未實際使用。
free:未被分配的記憶體。
shared:共享記憶體,一般系統不會用到,這裡也不討論。
buffers:系統分配但未被使用的buffers 數量。
cached:系統分配但未被使用的cache 數量。
buffer 與cache 的區別見後面。

total = used + free

第2行 -/+ buffers/cached:
used:也就是第一行中的used - buffers-cached 也是實際使用的記憶體總量
free:未被使用的buffers 與cache 和未被分配的記憶體之和,這就是系統當前實際可用記憶體

free 2= buffers1 + cached1 + free1 //free2為第二行、buffers1等為第一行
buffer 與cache 的區別:
A buffer is something that has yet to be "written" to disk.
A cache is something that has been "read" from the disk and stored for later use

第3行:
第三行所指的是從應用程式角度來看,
對於應用程式來說,buffers/cached 是等於可用的,
因為buffer/cached是為了提高檔案讀取的效能,
當應用程式需在用到記憶體的時候,buffer/cached會很快地被回收。
所以從應用程式的角度來說,可用記憶體=系統free memory+buffers+cached.

第二行(mem)的used/free與第三行(-/+ buffers/cache) used/free的區別。
這兩個的區別在於使用的角度來看,
第一行是從OS的角度來看,因為對於OS,buffers/cached 都是屬於被使用,所以他的可用記憶體是16936KB,已用記憶體是238332KB,其中包括,核心(OS)使用+Appliion(X,oracle,etc)使用的+buffers+cached.
第三行所指的是從應用程式角度來看,對於應用程式來說,buffers/cached 是等於可用的,因為buffer/cached是為了提高檔案讀取的效能,當應用程式需在用到記憶體的時候,buffer/cached會很快地被回收。
所以從應用程式的角度來說,可用記憶體=系統free memory+buffers+cached.

接下來解釋什麼時候記憶體會被交換,以及按什麼方交換。
當可用記憶體少於額定值的時候,就會開會進行交換.如何看額定值(RHEL4.0):
#cat /proc/meminfo
交換將透過三個途徑來減少系統中使用的物理頁面的個數: 
1.減少緩衝與頁面cache的大小,
2.將系統V型別的記憶體頁面交換出去, 
3.換出或者丟棄頁面。(Application 佔用的記憶體頁,也就是實體記憶體不足)。
事實上,少量地使用swap是不是影響到系統效能的。

下面是buffers與cached的區別。
buffers是指用來給塊裝置做的緩衝大小,他只記錄檔案系統的metadata以及 acking in-flight pages.cached是用來給檔案做緩衝。那就是說:buffers是用來儲存,目錄裡面有什麼內容,許可權等等。
而cached直接用來記憶我們開啟的檔案,如果你想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生效,你可以試一下,先後執行兩次#man X ,你就可以明顯的感覺到第二次的開打的速度快很多。
實驗:在一臺沒有什麼應用的機器上做會看得比較明顯。記得實驗只能做一次,如果想多做請換一個檔名。
#free
#man X
#free
#man X
#free
你可以先後比較一下free後顯示buffers的大小。
另一個實驗:
#free#
/dev
#free
你比較一下兩個的大小,當然這個buffers隨時都在增加,但你有ls過的話,增加的速度會變得快,這個就是buffers/chached的區別。
因為Linux將你暫時不使用的記憶體作為檔案和資料快取,以提高系統效能,
當你需要這些記憶體時,系統會自動釋放
(不像windows那樣,即使你有很多空閒記憶體,他也要訪問一下磁碟中的pages)
使用free命令將used的值減去buffer和cache的值就是你當前真實記憶體使用

--------------

對作業系統來講是Mem的引數.buffers/cached 都是屬於被使用,
所以它認為free只有16936.
對應用程式來講是(-/+ buffers/cach).buffers/cached 是等同可用的,
因為buffer/cached是為了提高
程式執行的效能,當程式使用記憶體時,buffer/cached會很快地被使用。
所以,以應用來看看,以(-/+ buffers/cache)的free和used為主.所以我們看這個就好了.

另外告訴大家一些常識.Linux為了提高磁碟和記憶體存取效率, Linux做了很多精心的設計, 除了對dentry進行快取(用於VFS,加速檔案路徑名到inode的轉換),
還採取了兩種主要Cache方式:Buffer Cache和Page Cache。

前者針對磁碟塊的讀寫,後者針對檔案inode的讀寫。這些Cache能有效縮短了 I/O系統呼叫(比如read,,getdents)的時間。

記住記憶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看的.不象windows,無論你的真實實體記憶體有多少,他都要拿硬碟交換

檔案來讀.這也就是windows為什麼常常提示虛擬空間不足的原因.你們想想,多無聊,在記憶體還有大部分的時候,拿出一部分硬碟空間來充當記憶體.硬碟怎麼會快過記憶體.所以我們看linux,只要不用swap的交換空間,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記憶體太少.
如果常常swap用很多,可能你就要考慮加實體記憶體了.這也是linux看記憶體是否夠用的標準哦.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916042/viewspace-105753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