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對程式設計師意味著什麼

edithfang發表於2014-10-30


為什麼要創業

有些人掃大街刷碗為生卻安於現狀,有些人家財萬貫仍渴望改變世界。

黑客與畫家》

強烈推薦阮一峰翻譯的《黑客與畫家》的中譯本,本書是矽谷創業之父 Paul Graham 的文集,非常具有啟發性。 書中提到了幾個非常有力的理由(記不清了,有機會補充):
  • 貢獻難於衡量
  • 無槓桿作用
在大公司,年終獎跟績效相關,而績效難於衡量且取決於領導的個性,跟實際的努力和貢獻卻關係不大,不合理並且永遠無法得到合理的衡量。

夾縫中的 80 後

不少人希望在大公司混上一段時間轉做技術管理,這看似是一條不錯的路。但是考慮一下中國的人口結構和網際網路的發展歷史,就知道身處第三波嬰兒潮中的 80 後與 70 後是有本質區別的。

70 後的成功運氣的成分往往多於能力,這個觀點有專門的文章討論。70 後開始工作的時候,趕上中國網際網路剛剛起步的爆發期,我們看到一大波業界大佬都是在那 10 年成長起來的 70 後,然後才是 80 後大量湧入。因此天然的,70 後和 80 靠前的一群人,擁有先發優勢,行業及人口紅利,有一大波的小弟可以帶,自身沒有大問題的話,轉做管理壓力不大。

80 後尤其是 85 後就完全不同,有一大波大哥哥和同齡人,90 後人口紅利下降,行業紅利下降,想帶三五個人,非要拔尖不可,也就帶帶畢業生,管理年長几歲的,難度相當之高,並且這個問題隨著年齡的增加改善非常緩慢。

其實不只是做 IT,80 後普遍較 70 後的競爭壓力更大,是夾縫中生存的一代,推薦看羅胖的《夾縫中的 80 後》。

自由

工業社會的標誌就是流水線,泯滅或者選擇性忽視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變成龐大流水線上的一個螺絲釘或環節。這裡有一個矛盾所在,對公司來說,高度分化意味著生產效率的提升,對個人來說則意味著選擇越來越少,被綁死在一個點上。 時代在悄然變化,我推崇羅振宇提到的U盤化生存方式,目前的生存策略應該是傾向於自由人與自由人的聯合,而不是在大組織裡尋求虛假的安全感。

有什麼前提

創業就是一場豪賭,十賭九輸。

財務安全

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漸進,像投資低中高要 443 比例一樣,我認為要達到財務安全之後才能嘗試高風險的全職創業。失敗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唯有財務安全,才能安心進行高風險投資,反覆嘗試直到達成目標。

這裡推薦讀一下號稱德國巴菲特的博多·舍費爾的《財務自由之路》,在 5 年左右的時間實現財務安全,然後追逐財務自由。

技術積累

一個成功的產品或服務,對產品開發和運營的要求都很高,早期的幾個人決定了公司的 DNA,以及未來的發展潛力。

目前各種第三方的基礎設定成寒武紀物種大爆發的勢頭,server 的運維等工作被 leancloud,七牛這些服務提供商接管,加上開源的發展,日後構建新服務的成本會越來越低,極大的釋放個人的潛力,使得 fullstack 的門檻越來越低,一個人就可以獨擋所有技術側的挑戰,這方面,應當有意識的做積累,擴充自己的能力範圍。

視野積累

不要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 每一代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機會視窗(改革開放、網際網路、移動),當視窗開啟的時候,可以直接從隊尾跑到新佇列的排頭。關鍵是要保持視野清晰,視窗開啟的時候能看得到,絕大部分的人是沒有這個意識和能力的。

人脈影響力

我們看到很多同質化的產品,比如雲端儲存,為什麼七牛能成功。技術實力是一方面,許世偉的影響力帶來了很多客戶,經緯創投投了很多家創業公司,從中協調推廣,這些跟個人魅力有很大關係。前輩們還沒這麼快退休,不要選錯對手白白努力。

身體與心理

沒有什麼事情是容易的,尤其是自由之路,更像是一場艱苦的馬拉松,要有身體和心理上面充分的準備。

尾巴

脫離組織沒那麼容易,首先應該是用正確的方法尋求財務安全,同時轉變思想做準備。等到三五年後,開始正式的脫離或部分脫離組織贏得自由。

純屬臆想,歡迎討論吐槽騷擾。
相關閱讀
評論(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