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點:一家本土Linux企業的跌宕浮沉(轉)
藍點:一家本土Linux企業的跌宕浮沉(轉)[@more@]一家本土Linux企業的跌宕浮沉,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了Linux商業在中國發展過程中的沉醉和清醒、夢想和現實。
Linux沉浮
本報記者 吳萍
2001年7月,一家由幾個20歲剛出頭的少年創立的中文Linux公司,成立半年後就在美國納斯達克"金榜題名",上市第一天,股價上漲400%,市值超過4億美元。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叫作藍點的公司,就像一位一夜成名的青年才俊,春風得意。
可是,3年後的2003年7月,正當Linux商業在全球勃興之時,藍點卻陷入了空前的低潮。作為國內從事中文Linux商業開發最早的企業,藍點股價在納斯達克卻一路狂瀉,到2002年前後,每股已從最高時的22美元直落到0.08美分的低點。
聯想到今年年初美國同樣一家知名Linux企業SCO公司的遭遇,令人不禁對Linux商業狐疑叢生。為什麼正當Linux商業開始崛起時,像SCO、藍點這樣的國內外知名Linux企業卻紛紛陷入了困境?是眾多Linux企業選擇了錯誤的路徑,還是Linux商業又遇到了新的暗礁?作為國內最早的Linux商業開發者,一葉知秋,對於藍點的解剖,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理性地發現中國Linux商業的夢想和現實、沉醉和清醒。
被遺忘的那段歷史
在IDC對中國市場跟蹤監測的6家Linux企業中,已經找不到沒有藍點的名字,一位分析人士說,藍點不應該再算是一個Linux 廠商,"因為它在Linux作業系統方面幾乎沒有任何出貨量。"
僅僅兩年,再見鄧煜的時候多了很多滄桑感。雨後的陽光穿過深圳南方苑酒店大堂的落地窗打在他的臉上,使他的笑容多少顯出些苦澀,但是即便如此,鄧煜也並不承認他的失敗。
就在一個月前,作為藍點當初的幾個核心創業者,鄧煜將手中僅剩的10%不到的藍點股份再度出讓大部分給新股東--深圳元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易之及總裁劉正之兄弟;眼下他正面臨著退出藍點另謀職業的問題,因為新股東認為,鄧煜已經"不再適合在新藍點工作"了。
許多人都知道,藍點Linux是名副其實的中文Linux先驅。1999年7月,藍點的幾個年輕的創業者做出第一個在framebuffer上進行漢化的中文Linux版本BluepointLinux。而紅旗Linux誕生於1999年8月;中軟第一個中文Linux版本的釋出是在1999年9月。
藍點剛出江湖的年代裡,鋒芒之銳利,在當時能與之相爭的恐怕只有TurboLinux這樣的大腕。有意思的是,TurboLinux與藍點Linux所用的漢化方式不一樣,雙方當時在媒體上正經有過一番唇槍舌劍,爭戰中的藍點刀槍舌戰,毫不遜色。
在1999年10月到12月的藍點最輝煌的兩個月期間,依靠自己的中文桌面Linux,藍點一舉拿下了三個大單:與國內最大的PC出口商廈華三寶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在廈華三寶的主打產品"狀元一族"中全面預裝藍點Linux ;與長城計算機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在其主打產品金長城"颶風699"系列和"居易"系列電腦上全面預裝藍點Linux;與TCL電腦結成戰略合作伙伴,在TCL主打產品精彩600、610、718系列電腦上全面預裝藍點Linux。
僅憑這三張大單,藍點每月出貨量可以做到15萬套,一躍成為中文Linux最大的供應商,佔國內市場份額的80%以上。
按照藍點創始人之一李凌的說法,當時市場最火的時候每套預裝系統可賣到8元錢,每月出貨量15萬套就意味著每月營業額是120萬元,這對於不到十個人的藍點公司來說應該不是一個小數目,鄧煜笑言:"我們是中國市場上第一個靠Linux掙到了錢的公司。"
半年之後,2000年3月7日,藍點成功上市納斯達克。然而,恰恰是在藍點如沐春風的最高點上,陰影已經浮現。
在理想與現實間蝸行
"我們就像大海里的一粒塵沙,從頭到尾都很渺小,潮水來了一下子就把我們衝上了潮頭,但我們還沒來得及反應它就退了,把我們留在海灘上被曝曬。"
--李凌
"就像是突發高燒,把人燒迷糊以後又突然退去,來和去都是那麼的莫名其妙。"一位當事人這樣評論藍點的浮沉。藍點的商業奇蹟來得太突然也太短暫,到2000年2、3月份,幾乎是除了這三個大單,藍點的預裝生意就像退去的潮水一樣,了無蹤影。
而此時的藍點已經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正可謂功成名就、意氣風發,很難感受到前路艱辛。從股市上圈到錢以後,鄧煜們的興趣點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們發現,做作業系統本身空間太小,"100多萬的使用者,怎麼可能寫出大型的應用呢?大家關注我們,是因為我們做了漢化核心,說到底這還是具體應用,要真正想做第二個微軟,怎麼可能?"
幾乎是很自然也很突然地,他們放棄了作業系統業務,而把主要精力轉移到了Linux技術在智慧家居等裝置的嵌入式應用開發上。
從此,藍點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從2000年初到2002年,藍點先後立項的嵌入式產品不下五六個,先是機頂盒,然後是e-Home、PDA、稅控機、嵌入式瀏覽器、網路終端等,在極速的創業回報中他們熱情如火,最多的時候同時做兩三個產品研發,另外還做六七個零散專案。但是現實殘酷地否決他們,在他們選定的嵌入式產品研發中,幾乎99%以上都是半途而廢。機頂盒產品從2000年一直做到2002年,第一款產品已經做出來,但沒有賣出去一臺。
第一次,李凌開始覺得那"有點受人蠱惑的味道",對市場需求不瞭解,完全是一時衝動;e-Home也是2000年提出的概念,但"想法太超前了",功能設定非常多,價格上卻沒有一點兒優勢,做了兩年,最終做成了研發與市場配合的敗筆;PDA做到基本成型卻因為上游廠商PDA業務的解散無疾而終;嵌入式瀏覽器則完全是一個冒進式產品……在一次又一次失敗的嘗試中,由於拋棄了桌面業務,藍點身陷泥淖,不得不在理想與現實間蝸行,日常的開銷靠一些零散的服務專案勉強支援。
回頭重看,鄧煜到現在也不認為藍點走錯了,"我們一直在探索、在調整,在尋找一條更適合像我們這樣的民營企業的發展之路。"鄧煜有些抱怨藍點沒有任何政府背景,拿不到政府的支援,"但即使拿到了,對我們而言也不會有什麼根本性的改變,只能說日子會好過一點點,根本的問題是市場根本不成熟。"
在鄧煜看來,藍點放棄作業系統而走向嵌入式產品研發,"選擇的方向是對的"。"單純做作業系統不可能賺錢,更何況Linux技術是一個基礎性的東西,它的競爭是國際化的,在應用方面實現本地化,比如核心漢化等工作我們這樣的企業能做,但要做作業系統的提供商我們做不到,我們不處在那個位置。"鄧煜認為藍點的轉移是一種被動的轉移,但又是不能不做的轉移。
按照鄧煜的理論,作業系統與晶片等上游廠商關係密切,而從目前的產業佈局來看,那些上游廠商全部集中在歐美市場,它們的晶片新品,在作業系統方面找合作伙伴不可能找中國企業來做,只有像RedHat那樣的公司才可能是近水樓臺。"像藍點這樣的中國公司,處在產業鏈下游就只能做下游的事,諸如本地化應用,我們選擇的正是這樣的一個方向。"
鄧煜甚至還懷疑紅旗與中軟們目前在作業系統領域的成績:"那不算什麼,它們有政府支援,但也同樣過得艱難,沒有3~5年的時間,它們想靠自己的能力在作業系統的層面裡賺錢是不可能的。現在政府對它們的支援不過幾千萬元,但是桌面沒有應用開發,就沒有使用者,沒有使用者就沒有應用開發,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恐怕上百億元、上千億元的投入也未必會有結果。"
不管承認與否,在Linux嵌入式領域,藍點確實又一次成為了先驅。不少業內專家都把嵌入式領域看作是Linux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微軟壟斷的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對此特別認可,他曾經專門著文闡述Linux在嵌入式領域的機會,認為"雖然目前Linux在伺服器領域增長速度最快,但未來在嵌入式領域,Linux最有機會成為’老大’,因為這個領域的現狀是’群雄割據’,多種作業系統並存,沒有絕對的’老大’"。
事實上,無論是中軟還是紅旗,都早在2000年前後就開始了Linux在嵌入式領域的技術研發,雖然這部分產品在這兩個企業中目前都佔不到總業務量的20%,但一些成功的產品已經推出,紅旗有機頂盒、PDA、瘦客戶機等產品,中軟也有類似的產品。惟有不同的是,紅旗與中軟在做這些產品研發的同時,並沒有放棄桌面作業系統業務,並且它們同時還把業務成功延伸到了企業級應用即Linux伺服器的研發上。
有人說,嵌入式作業系統是最不好做的領域,由於很多嵌入式產品沒有統一的標準,不同產品甚至相同產品的不同品牌之間,由於應用的差異都會導致產品所涉及的Linux技術存在很大差別,廠商必須一款一款地做,其中付出的勞動可能是翻倍的,但效益卻很難立竿見影。從這一點上而言,藍點在這個領域的探索是有價值的,但也註定是艱難的。
真實的錯位
藍點桌面OEM業務2000年年初劃上句號,而紅旗2000年8月得到第一個預裝合作伙伴TCL,到2001年,中軟和紅旗雙雙中標北京市府在全國啟動的"揚帆"與"啟航"工程,繼而成為國家863重點扶持企業。在市場力量此消彼長的背後,人們看到了Linux的真實活力。
歷史有時與人開的玩笑很荒誕,真有點"造化弄人"的味道。
恰恰就在藍點的作業系統情結消褪殆盡時,在國內比它稍晚起步的紅旗Linux和中軟Linux,依靠它們在作業系統領域的執著和成績而逐漸得到業內認可,繼而成為中文Linux的標杆和旗幟。
2000年8月4日,紅旗Linux桌面版2.0正式釋出,曾經與藍點有過親密預裝合作的TCL,成為紅旗Linux桌面版第一家預裝合作伙伴;從2001開始,北京市政府開展了大規模的正版軟體採購活動,紅旗與中軟雙雙中標"揚帆"與"啟航"工程。目前這兩家企業的產品已經進入全市40多個委、辦、局的辦公系統,開始為政府資訊化建設貢獻力量。2002年,國家科委863計劃又開始支援Linux作業系統在中國的發展,紅旗與中軟又雙雙成為863重點支援的科技企業……
以紅旗和中軟2002年的業務做參照,紅旗的業務構成基本是桌面佔20%、嵌入式佔20%、伺服器佔60%;中軟則是桌面佔30%、伺服器佔70%,嵌入式又在這兩項業務中各佔50%。2002年,僅紅旗一家在桌面Linux的預裝總量上就已經超過110萬套。
在記者採訪國家科委863計劃資訊辦主任李武強和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愈慈聲時,一提到藍點這個公司,他們的反應如出一輒:他們不瞭解藍點,甚至從未聽說過這樣一個公司。
據李武強介紹,國家863計劃2002年釋出的《指南》明確規定:"任何中國公司都可以申請863支援。"李武強告訴記者,"Linux是我心頭大事,我們非常著急,希望中國企業能在Linux上有所作為,越多的企業參與進來越好,不管是民營還是國有,也不管它有沒有政府背景,在我們這裡尺度是一樣的:只要它願意為Linux作業系統的研發盡力,我們都會支援它。但目前我們知道的,確實只有中軟和紅旗這兩家企業。"
李武強還告訴記者,國家863計劃幾億元的資金不是不夠花,而是花不出去。在Linux方面,除了去年拔給中軟和紅旗各800多萬元以外,大部分錢還沒有找到去處,"我們很希望有更多的企業參與進來"。北京市科委的愈慈聲主任也告訴記者,"揚帆"與"啟航"工程都是全國招標,"從未歧視所有制,也未歧視外地企業。"
2001年開始的"揚帆"工程在全國支援18家企業,後來的"啟航"工程也支援了十幾家,主要目的是刺激桌面Linux作業系統的發展。"我們從未聽說過藍點,如果他們現在願意,我們仍然可以支援他們啊!" 愈慈聲說。
現實有時就是這樣,也許完全是在不經意間,你就可能與很多機會擦肩而過。現在我們可以做很多假設:如果藍點在做嵌入式產品時未放棄桌面作業系統,如果藍點多關心一些政治與政策,如果藍點懂得把商業理想與政府利益相統一,如果……那麼今天中文Linux的旗艦企業會不會是藍點?
藍點的幾個核心創始人廖生苗、鄧煜、李凌,都堪稱Linux技術領域的頂級人才,據說廖生苗在國際Linux社群都很有名氣。李凌認為關鍵的不是他們是什麼樣的人才,而是他們做的是一個企業,企業就一定要考慮商業盈利。他將藍點後來的業務轉向看作是企業行為,他分析有三個原因:"第一是微軟對PC廠商作出了讓步,致使很多PC廠商後來不再熱衷於Linux,畢竟Windows還是他們的第一選擇;第二是大的PC品牌都集中在北京,藍點有勁使不上;第三是中文Linux可用性有待改進,當時使用者還沒有真正用起來。"這三個原因使藍點依靠桌面Linux作業系統維生艱難。
新 生
現任藍點公司網路安全產品事業部總經理的徐新松形容他第一次走進藍點應聘時的感覺,"就像一個研發工作室,又破又舊。""產品還沒出來,十來個人散坐著,沒一點人氣兒!"藍點還能重獲新生嗎?
2001年底的一天,在深圳一家咖啡館裡,深圳元徵公司董事長劉易之與當時的藍點公司總裁鄧煜的一次洽談,徹底改變了藍點的命運與方向。
這次洽談的直接結果是,鄧煜以100萬元的價格,把藍點公司賣給了劉易之和他的弟弟劉正之;間接結果則是確定了藍點今後的業務發展方向:與劉易之兄弟的另外一個上市公司--有"後汽車市場先鋒"之稱的深圳元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緊密結合,以Linux技術為基礎,做汽車行業相關應用裝置與系統的開發。
轉讓協議在2001年12月31日正式簽訂。
按照鄧煜的說法,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股權轉讓非常順利,藍點原來的五個股東有三個當即就把股權全部出讓,鄧煜和廖生苗的權股是分兩次轉讓的,目前只保留了不到10%,其原因僅僅是因為"看好藍點未來的發展前景"。
收購藍點的劉易之兄弟並不是IT"門外漢",他們早年都做過軟體開發,二人名下的另一家公司元徵公司最早也是一家IT企業,做過軟體開發和排版系統等業務,後來轉向汽車市場,專注於汽車檢測業務。十幾年的市場積累,使元徵公司的業務擴充套件到全球14個國家,素有"後汽車市場先鋒"的稱號。
"我買藍點,是看中他們的技術。2001年時候,我們與藍點合作了一款汽車診斷電腦產品,叫’電眼睛’,藍點為我們做的作業系統,這款產品非常好,由於用了Linux技術,成本比同類產品低出好多,競爭力很強。那時藍點給我的感覺是,空有一個好技術,卻沒有應用到具體產品上,名氣很大,但業務不實。"在劉易之眼裡,藍點做到當時的地步確實有點可惜。
2001年底,當鄧煜透露想賣藍點的時候,劉易之當機立斷,就連100萬元的底價也是鄧煜的一口價,劉易之一分錢也沒還。
"藍點當時缺的是團隊的智慧和管理能力,幾個年輕人憑藉一時的機會和年輕人的衝勁做成了一些事,但是管理經驗不足,承受能力不強,使他們面對挫折時找不到出路。""光有技術不行,技術變成錢是需要智彗的。"這才是劉易之買下藍點的指導思想,他要靠智慧,讓藍點的技術,變成錢。
這樣的思路源於劉易之對Linux市場的認識。他認為要在作業系統領域做出名堂很難; 而企業級應用領域確實可以有所作為,但無奈現在介入為時已晚,競爭太激烈了,稍有一些空間的是專用伺服器領域,與一些特殊的功能相結合,基於Linux的產品可能會做出優勢;最大的機會是在嵌入式領域,Linux技術與行業應用捆綁在一起,產品的價效比將獲得突破性的提升--這才是藍點的機會。
劉易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讓藍點與元徵捆綁在一起,兩公司互相借勢,共同壯大。"我並不希望藍點成為元徵的附庸,而是希望幾年以後,藍點能成為中國乃至全球Linux應用卓越的公司。"
2002年以後,藍點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業務調整,停掉了機頂盒、e-Home等研發專案,全部精力集中在兩個專案上,一個是2002年3月立項的"含GPS導航系統的車行電腦"專案,另一個是2002年7月立項的"網路防護牆"專案。車行電腦的第一代樣機當年11月份就已經出來了,第二代產品會在今年年底出籠;
網路防護牆產品已經做出兩個系列:5000系列和6000系列,稍加留意就會在主流專業媒體上看到其大幅面的廣告--"我有軟衛甲,走遍天下都不怕"。目前這種叫做"軟衛甲"的產品是藍點的主要收入來源。
從某種程度上講,軟衛甲是藍點起死回升的開始。現任藍點公司網路事業部總經理徐新松把這一款產品命名為"二次創業的先遣軍"。
已有專家評論這款產品"充分發揮了Linux的成本優勢"。據瞭解,這款產品具有"防火牆、防毒牆、反垃圾郵件"三合一功能,與純防病毒產品15萬元的價格相比,其2萬多元的定價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但軟衛甲並不是我們的惟一法寶。"劉易之更願意看到的是藍點的另一款產品系列車行電腦I-Car問世時的盛況。"那才是一個真正的市場。Linux用在車用裝置上是最合適的作業系統,不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增加可靠性和穩定性。""I-Car這個市場目前正在爆發點上,我敢斷言,5年以內它一定可以達到一個高峰!"
走實還是走偏?
"藍點現在做的事,其實我們以前早就可以做,只不過當時我們還很理想化,始終希望做成一個技術或平臺的提供商。" --鄧煜
面對藍點現在選擇的業務方向,鄧煜一邊肯定著,一邊否定著,他望向窗外的目光有些遊移。"藍點現在的業務方向更適合藍點的發展,不一定能做成多大的事業,但商業模式更務實。"
在鄧煜看來,藍點以前走過的路不是失敗,而是探索;而藍點現在走的路恰是過去探索的結果,"像藍點這樣完全在市場環境裡摔打的企業,沒有政府背景,也沒有資金後盾,要想自食其力,必須務實。"李凌也在反思:"現在做的,早就應該做。"
但是,藍點從創立到今天,風風雨雨的四年,難道中間就沒有錯過機會嗎?既然大家都承認嵌入式難做,大家又都認為伺服器是Linux最廣泛、最成熟的市場,那為什麼在紅旗、中軟們進入伺服器領域的時候,藍點沒有做出相同的選擇?在眾口一詞地認為,"嵌入式領域是Linux的未來機會,伺服器領域是Linux的主攻戰場"的今天,藍點囿於某個或某幾個特定行業的嵌入式專有應用領域,路子會不會越走越窄,越來越偏離Linux的主流應用?
其實這一連串的問題,鄧煜們也都思考過。
當初做選擇的時候,鄧煜們曾對自身的環境做過分析,他們認為在製造業發達的地區適合做嵌入式產品,在金融業發達的地方適合做伺服器產品。而深圳恰恰是製造業發達,因此,他們毅然選擇了嵌入式的發展方向。"要想兩者兼做,我們確實能力不夠,而且2000年IT泡沫消失以後,我們的資金就一直成問題。"即使做了伺服器,又能怎樣?鄧煜不止一次地問過自己這個問題。"高階伺服器市場一年也就兩三萬臺的量,我們的市場能力根本跟不上。更何況,在當今伺服器市場,Linux伺服器要進入關鍵業務領域很難。"
彷彿是對鄧煜理論的反駁,就在上週,TurboLinux釋出了針對電信應用的電信級Linux解決方案,相信其他廠商的跟進速度也會很快。
究其根源,藍點的選擇是完完全全的企業行為,而政府的支援卻是在作業系統層面的。李武強指出:"國家支援Linux,主要目的是要建立起中國自有的軟體體系,這不僅關乎國家安全問題和經濟利益,更主要的是在Windows平臺上要想做自己的開發太難,而我們國家自己的CPU都不是X86架構的,在Windows作業系統上不能用,因此,是否支援Linux還涉及到能否促進中國晶片產業的發展問題。"
毫無疑問,政府的支援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人們的判斷,使大多數人相信,只有致力於作業系統業務,才有可能成為Linux主流廠商。
而事實上,近兩年隨著Linux技術的日益成熟,Linux產業鏈正在形成並完善。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愈茲聲向記者描繪了她理想中最合理的Linux商業體系,她認為這個商業體系應該是由非商業利益群+商業利益群+半商業利益群組成,其中非商業利益群離不開政府支援,或者說只有政府才能做;商業利益群和半商業利益群則應該由企業組成。
按照愈慈聲的說法,藍點絕對可以算是Linux商業利益群中的典型成員,從這個角度再來評價它所選擇的方向是"走實"還是"走偏",得出結論應該不難。問題是,中國還有一大批像藍點這樣的由Linux開發者們創立的START-UP公司,它們身上肩負著Linux商業復興的希望,在艱難的負重前行中,如何走出混沌,走向希望,走上贏利之途,卻是每一個關心中國Linux產業發展前景的人士不能不仔細掂量的話題。
Linux三大陣營
作為作業系統而存在的Linux,自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註定了要與微軟的Windows抗爭到底。根據IDC 2001年的統計,微軟的作業系統在伺服器領域佔有49%的市場份額、在桌面領域佔有94%的市場份額;而與此相對應,Linux在這兩大領域的佔有率則分別是26%和3.8%。
由於在桌面領域力量相差過於懸殊,近幾年,Linux廠商主要把伺服器領域視為對抗微軟的主要突破口。中國市場的情形與全球的Linux戰況基本一致。在IDC監測的五家Linux企業中,處於前三名的拓林思、中科紅旗和中軟都是以伺服器業務為主:拓林思的桌面業務與伺服器業務比例大致是1∶9;中軟的桌面與伺服器業務比例則基本上是3∶7;而紅旗則是桌面佔總業務量的20%、伺服器佔總業務量的60%。這樣一組數字也許不能說明更多問題,但至少可以讓我們瞭解,在中國市場,Linux在伺服器領域的爭戰已然形成規模。
其實IDC的分析家Dan Kusnetzky對此早有概括:"在全球看來,Linux在伺服器上的執行,對微軟來說已經構成了競爭上的威脅。"但他同時又指出,在桌面端Linux還完全不能威脅微軟。
然而,Linux桌面端在中國市場似乎應該另有詮釋。中國政府對Linux作業系統桌面端的支援,已經不僅侷限於"反壟斷"這個大而泛的概念上,正如國家863計劃資訊辦主任李武強所言:"它關係到形成中國民族軟體產業鏈的深層問題。"除此之外,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還指出:"因為在中國Windows的既有基礎最弱,PC增長率又最高,透過政府採購,完全有可能使Linux首先在中國市場桌面領域實現突破,中國本土的Linux廠商和一切軟體企業都應該看到這個機遇。"
正是基於以上兩方面原因,中國Linux企業更有理由和能力在桌面端一搏,目前中軟和紅旗每年從國家支援中獲得的資金逾千萬元,國家還有上億元的資金準備花在這個支援上,未來在中國市場湧現出一個桌面Linux作業系統領袖廠商的可能性並不是沒有。
嵌入式領域作為一個新興的亮點,可以看作是Linux突圍的第三條陣線。早有專家指出,開放性和靈活性使Linux作業系統最適於嵌入式應用,IDC也有預測報告,稱嵌入式Linux在未來兩年將佔嵌入式作業系統市場份額的50%,成為具有主導力量的作業系統。目前在中國市場上的五家Linux作業系統提供商,有三家已做相關研發--紅旗、中軟、衝浪;拓林思則聲稱目前對此"正在研究中"。
三大陣線面對微軟,到底採用什麼樣的戰術才能決定成敗,一位業內人士的見解頗值借鑑:桌面領域"暗渡陳倉",伺服器領域針鋒相對,嵌入式領域寸土必得。'
Linux沉浮
本報記者 吳萍
2001年7月,一家由幾個20歲剛出頭的少年創立的中文Linux公司,成立半年後就在美國納斯達克"金榜題名",上市第一天,股價上漲400%,市值超過4億美元。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叫作藍點的公司,就像一位一夜成名的青年才俊,春風得意。
可是,3年後的2003年7月,正當Linux商業在全球勃興之時,藍點卻陷入了空前的低潮。作為國內從事中文Linux商業開發最早的企業,藍點股價在納斯達克卻一路狂瀉,到2002年前後,每股已從最高時的22美元直落到0.08美分的低點。
聯想到今年年初美國同樣一家知名Linux企業SCO公司的遭遇,令人不禁對Linux商業狐疑叢生。為什麼正當Linux商業開始崛起時,像SCO、藍點這樣的國內外知名Linux企業卻紛紛陷入了困境?是眾多Linux企業選擇了錯誤的路徑,還是Linux商業又遇到了新的暗礁?作為國內最早的Linux商業開發者,一葉知秋,對於藍點的解剖,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理性地發現中國Linux商業的夢想和現實、沉醉和清醒。
被遺忘的那段歷史
在IDC對中國市場跟蹤監測的6家Linux企業中,已經找不到沒有藍點的名字,一位分析人士說,藍點不應該再算是一個Linux 廠商,"因為它在Linux作業系統方面幾乎沒有任何出貨量。"
僅僅兩年,再見鄧煜的時候多了很多滄桑感。雨後的陽光穿過深圳南方苑酒店大堂的落地窗打在他的臉上,使他的笑容多少顯出些苦澀,但是即便如此,鄧煜也並不承認他的失敗。
就在一個月前,作為藍點當初的幾個核心創業者,鄧煜將手中僅剩的10%不到的藍點股份再度出讓大部分給新股東--深圳元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易之及總裁劉正之兄弟;眼下他正面臨著退出藍點另謀職業的問題,因為新股東認為,鄧煜已經"不再適合在新藍點工作"了。
許多人都知道,藍點Linux是名副其實的中文Linux先驅。1999年7月,藍點的幾個年輕的創業者做出第一個在framebuffer上進行漢化的中文Linux版本BluepointLinux。而紅旗Linux誕生於1999年8月;中軟第一個中文Linux版本的釋出是在1999年9月。
藍點剛出江湖的年代裡,鋒芒之銳利,在當時能與之相爭的恐怕只有TurboLinux這樣的大腕。有意思的是,TurboLinux與藍點Linux所用的漢化方式不一樣,雙方當時在媒體上正經有過一番唇槍舌劍,爭戰中的藍點刀槍舌戰,毫不遜色。
在1999年10月到12月的藍點最輝煌的兩個月期間,依靠自己的中文桌面Linux,藍點一舉拿下了三個大單:與國內最大的PC出口商廈華三寶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在廈華三寶的主打產品"狀元一族"中全面預裝藍點Linux ;與長城計算機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係,在其主打產品金長城"颶風699"系列和"居易"系列電腦上全面預裝藍點Linux;與TCL電腦結成戰略合作伙伴,在TCL主打產品精彩600、610、718系列電腦上全面預裝藍點Linux。
僅憑這三張大單,藍點每月出貨量可以做到15萬套,一躍成為中文Linux最大的供應商,佔國內市場份額的80%以上。
按照藍點創始人之一李凌的說法,當時市場最火的時候每套預裝系統可賣到8元錢,每月出貨量15萬套就意味著每月營業額是120萬元,這對於不到十個人的藍點公司來說應該不是一個小數目,鄧煜笑言:"我們是中國市場上第一個靠Linux掙到了錢的公司。"
半年之後,2000年3月7日,藍點成功上市納斯達克。然而,恰恰是在藍點如沐春風的最高點上,陰影已經浮現。
在理想與現實間蝸行
"我們就像大海里的一粒塵沙,從頭到尾都很渺小,潮水來了一下子就把我們衝上了潮頭,但我們還沒來得及反應它就退了,把我們留在海灘上被曝曬。"
--李凌
"就像是突發高燒,把人燒迷糊以後又突然退去,來和去都是那麼的莫名其妙。"一位當事人這樣評論藍點的浮沉。藍點的商業奇蹟來得太突然也太短暫,到2000年2、3月份,幾乎是除了這三個大單,藍點的預裝生意就像退去的潮水一樣,了無蹤影。
而此時的藍點已經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正可謂功成名就、意氣風發,很難感受到前路艱辛。從股市上圈到錢以後,鄧煜們的興趣點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們發現,做作業系統本身空間太小,"100多萬的使用者,怎麼可能寫出大型的應用呢?大家關注我們,是因為我們做了漢化核心,說到底這還是具體應用,要真正想做第二個微軟,怎麼可能?"
幾乎是很自然也很突然地,他們放棄了作業系統業務,而把主要精力轉移到了Linux技術在智慧家居等裝置的嵌入式應用開發上。
從此,藍點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從2000年初到2002年,藍點先後立項的嵌入式產品不下五六個,先是機頂盒,然後是e-Home、PDA、稅控機、嵌入式瀏覽器、網路終端等,在極速的創業回報中他們熱情如火,最多的時候同時做兩三個產品研發,另外還做六七個零散專案。但是現實殘酷地否決他們,在他們選定的嵌入式產品研發中,幾乎99%以上都是半途而廢。機頂盒產品從2000年一直做到2002年,第一款產品已經做出來,但沒有賣出去一臺。
第一次,李凌開始覺得那"有點受人蠱惑的味道",對市場需求不瞭解,完全是一時衝動;e-Home也是2000年提出的概念,但"想法太超前了",功能設定非常多,價格上卻沒有一點兒優勢,做了兩年,最終做成了研發與市場配合的敗筆;PDA做到基本成型卻因為上游廠商PDA業務的解散無疾而終;嵌入式瀏覽器則完全是一個冒進式產品……在一次又一次失敗的嘗試中,由於拋棄了桌面業務,藍點身陷泥淖,不得不在理想與現實間蝸行,日常的開銷靠一些零散的服務專案勉強支援。
回頭重看,鄧煜到現在也不認為藍點走錯了,"我們一直在探索、在調整,在尋找一條更適合像我們這樣的民營企業的發展之路。"鄧煜有些抱怨藍點沒有任何政府背景,拿不到政府的支援,"但即使拿到了,對我們而言也不會有什麼根本性的改變,只能說日子會好過一點點,根本的問題是市場根本不成熟。"
在鄧煜看來,藍點放棄作業系統而走向嵌入式產品研發,"選擇的方向是對的"。"單純做作業系統不可能賺錢,更何況Linux技術是一個基礎性的東西,它的競爭是國際化的,在應用方面實現本地化,比如核心漢化等工作我們這樣的企業能做,但要做作業系統的提供商我們做不到,我們不處在那個位置。"鄧煜認為藍點的轉移是一種被動的轉移,但又是不能不做的轉移。
按照鄧煜的理論,作業系統與晶片等上游廠商關係密切,而從目前的產業佈局來看,那些上游廠商全部集中在歐美市場,它們的晶片新品,在作業系統方面找合作伙伴不可能找中國企業來做,只有像RedHat那樣的公司才可能是近水樓臺。"像藍點這樣的中國公司,處在產業鏈下游就只能做下游的事,諸如本地化應用,我們選擇的正是這樣的一個方向。"
鄧煜甚至還懷疑紅旗與中軟們目前在作業系統領域的成績:"那不算什麼,它們有政府支援,但也同樣過得艱難,沒有3~5年的時間,它們想靠自己的能力在作業系統的層面裡賺錢是不可能的。現在政府對它們的支援不過幾千萬元,但是桌面沒有應用開發,就沒有使用者,沒有使用者就沒有應用開發,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恐怕上百億元、上千億元的投入也未必會有結果。"
不管承認與否,在Linux嵌入式領域,藍點確實又一次成為了先驅。不少業內專家都把嵌入式領域看作是Linux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微軟壟斷的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對此特別認可,他曾經專門著文闡述Linux在嵌入式領域的機會,認為"雖然目前Linux在伺服器領域增長速度最快,但未來在嵌入式領域,Linux最有機會成為’老大’,因為這個領域的現狀是’群雄割據’,多種作業系統並存,沒有絕對的’老大’"。
事實上,無論是中軟還是紅旗,都早在2000年前後就開始了Linux在嵌入式領域的技術研發,雖然這部分產品在這兩個企業中目前都佔不到總業務量的20%,但一些成功的產品已經推出,紅旗有機頂盒、PDA、瘦客戶機等產品,中軟也有類似的產品。惟有不同的是,紅旗與中軟在做這些產品研發的同時,並沒有放棄桌面作業系統業務,並且它們同時還把業務成功延伸到了企業級應用即Linux伺服器的研發上。
有人說,嵌入式作業系統是最不好做的領域,由於很多嵌入式產品沒有統一的標準,不同產品甚至相同產品的不同品牌之間,由於應用的差異都會導致產品所涉及的Linux技術存在很大差別,廠商必須一款一款地做,其中付出的勞動可能是翻倍的,但效益卻很難立竿見影。從這一點上而言,藍點在這個領域的探索是有價值的,但也註定是艱難的。
真實的錯位
藍點桌面OEM業務2000年年初劃上句號,而紅旗2000年8月得到第一個預裝合作伙伴TCL,到2001年,中軟和紅旗雙雙中標北京市府在全國啟動的"揚帆"與"啟航"工程,繼而成為國家863重點扶持企業。在市場力量此消彼長的背後,人們看到了Linux的真實活力。
歷史有時與人開的玩笑很荒誕,真有點"造化弄人"的味道。
恰恰就在藍點的作業系統情結消褪殆盡時,在國內比它稍晚起步的紅旗Linux和中軟Linux,依靠它們在作業系統領域的執著和成績而逐漸得到業內認可,繼而成為中文Linux的標杆和旗幟。
2000年8月4日,紅旗Linux桌面版2.0正式釋出,曾經與藍點有過親密預裝合作的TCL,成為紅旗Linux桌面版第一家預裝合作伙伴;從2001開始,北京市政府開展了大規模的正版軟體採購活動,紅旗與中軟雙雙中標"揚帆"與"啟航"工程。目前這兩家企業的產品已經進入全市40多個委、辦、局的辦公系統,開始為政府資訊化建設貢獻力量。2002年,國家科委863計劃又開始支援Linux作業系統在中國的發展,紅旗與中軟又雙雙成為863重點支援的科技企業……
以紅旗和中軟2002年的業務做參照,紅旗的業務構成基本是桌面佔20%、嵌入式佔20%、伺服器佔60%;中軟則是桌面佔30%、伺服器佔70%,嵌入式又在這兩項業務中各佔50%。2002年,僅紅旗一家在桌面Linux的預裝總量上就已經超過110萬套。
在記者採訪國家科委863計劃資訊辦主任李武強和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愈慈聲時,一提到藍點這個公司,他們的反應如出一輒:他們不瞭解藍點,甚至從未聽說過這樣一個公司。
據李武強介紹,國家863計劃2002年釋出的《指南》明確規定:"任何中國公司都可以申請863支援。"李武強告訴記者,"Linux是我心頭大事,我們非常著急,希望中國企業能在Linux上有所作為,越多的企業參與進來越好,不管是民營還是國有,也不管它有沒有政府背景,在我們這裡尺度是一樣的:只要它願意為Linux作業系統的研發盡力,我們都會支援它。但目前我們知道的,確實只有中軟和紅旗這兩家企業。"
李武強還告訴記者,國家863計劃幾億元的資金不是不夠花,而是花不出去。在Linux方面,除了去年拔給中軟和紅旗各800多萬元以外,大部分錢還沒有找到去處,"我們很希望有更多的企業參與進來"。北京市科委的愈慈聲主任也告訴記者,"揚帆"與"啟航"工程都是全國招標,"從未歧視所有制,也未歧視外地企業。"
2001年開始的"揚帆"工程在全國支援18家企業,後來的"啟航"工程也支援了十幾家,主要目的是刺激桌面Linux作業系統的發展。"我們從未聽說過藍點,如果他們現在願意,我們仍然可以支援他們啊!" 愈慈聲說。
現實有時就是這樣,也許完全是在不經意間,你就可能與很多機會擦肩而過。現在我們可以做很多假設:如果藍點在做嵌入式產品時未放棄桌面作業系統,如果藍點多關心一些政治與政策,如果藍點懂得把商業理想與政府利益相統一,如果……那麼今天中文Linux的旗艦企業會不會是藍點?
藍點的幾個核心創始人廖生苗、鄧煜、李凌,都堪稱Linux技術領域的頂級人才,據說廖生苗在國際Linux社群都很有名氣。李凌認為關鍵的不是他們是什麼樣的人才,而是他們做的是一個企業,企業就一定要考慮商業盈利。他將藍點後來的業務轉向看作是企業行為,他分析有三個原因:"第一是微軟對PC廠商作出了讓步,致使很多PC廠商後來不再熱衷於Linux,畢竟Windows還是他們的第一選擇;第二是大的PC品牌都集中在北京,藍點有勁使不上;第三是中文Linux可用性有待改進,當時使用者還沒有真正用起來。"這三個原因使藍點依靠桌面Linux作業系統維生艱難。
新 生
現任藍點公司網路安全產品事業部總經理的徐新松形容他第一次走進藍點應聘時的感覺,"就像一個研發工作室,又破又舊。""產品還沒出來,十來個人散坐著,沒一點人氣兒!"藍點還能重獲新生嗎?
2001年底的一天,在深圳一家咖啡館裡,深圳元徵公司董事長劉易之與當時的藍點公司總裁鄧煜的一次洽談,徹底改變了藍點的命運與方向。
這次洽談的直接結果是,鄧煜以100萬元的價格,把藍點公司賣給了劉易之和他的弟弟劉正之;間接結果則是確定了藍點今後的業務發展方向:與劉易之兄弟的另外一個上市公司--有"後汽車市場先鋒"之稱的深圳元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業務緊密結合,以Linux技術為基礎,做汽車行業相關應用裝置與系統的開發。
轉讓協議在2001年12月31日正式簽訂。
按照鄧煜的說法,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股權轉讓非常順利,藍點原來的五個股東有三個當即就把股權全部出讓,鄧煜和廖生苗的權股是分兩次轉讓的,目前只保留了不到10%,其原因僅僅是因為"看好藍點未來的發展前景"。
收購藍點的劉易之兄弟並不是IT"門外漢",他們早年都做過軟體開發,二人名下的另一家公司元徵公司最早也是一家IT企業,做過軟體開發和排版系統等業務,後來轉向汽車市場,專注於汽車檢測業務。十幾年的市場積累,使元徵公司的業務擴充套件到全球14個國家,素有"後汽車市場先鋒"的稱號。
"我買藍點,是看中他們的技術。2001年時候,我們與藍點合作了一款汽車診斷電腦產品,叫’電眼睛’,藍點為我們做的作業系統,這款產品非常好,由於用了Linux技術,成本比同類產品低出好多,競爭力很強。那時藍點給我的感覺是,空有一個好技術,卻沒有應用到具體產品上,名氣很大,但業務不實。"在劉易之眼裡,藍點做到當時的地步確實有點可惜。
2001年底,當鄧煜透露想賣藍點的時候,劉易之當機立斷,就連100萬元的底價也是鄧煜的一口價,劉易之一分錢也沒還。
"藍點當時缺的是團隊的智慧和管理能力,幾個年輕人憑藉一時的機會和年輕人的衝勁做成了一些事,但是管理經驗不足,承受能力不強,使他們面對挫折時找不到出路。""光有技術不行,技術變成錢是需要智彗的。"這才是劉易之買下藍點的指導思想,他要靠智慧,讓藍點的技術,變成錢。
這樣的思路源於劉易之對Linux市場的認識。他認為要在作業系統領域做出名堂很難; 而企業級應用領域確實可以有所作為,但無奈現在介入為時已晚,競爭太激烈了,稍有一些空間的是專用伺服器領域,與一些特殊的功能相結合,基於Linux的產品可能會做出優勢;最大的機會是在嵌入式領域,Linux技術與行業應用捆綁在一起,產品的價效比將獲得突破性的提升--這才是藍點的機會。
劉易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讓藍點與元徵捆綁在一起,兩公司互相借勢,共同壯大。"我並不希望藍點成為元徵的附庸,而是希望幾年以後,藍點能成為中國乃至全球Linux應用卓越的公司。"
2002年以後,藍點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業務調整,停掉了機頂盒、e-Home等研發專案,全部精力集中在兩個專案上,一個是2002年3月立項的"含GPS導航系統的車行電腦"專案,另一個是2002年7月立項的"網路防護牆"專案。車行電腦的第一代樣機當年11月份就已經出來了,第二代產品會在今年年底出籠;
網路防護牆產品已經做出兩個系列:5000系列和6000系列,稍加留意就會在主流專業媒體上看到其大幅面的廣告--"我有軟衛甲,走遍天下都不怕"。目前這種叫做"軟衛甲"的產品是藍點的主要收入來源。
從某種程度上講,軟衛甲是藍點起死回升的開始。現任藍點公司網路事業部總經理徐新松把這一款產品命名為"二次創業的先遣軍"。
已有專家評論這款產品"充分發揮了Linux的成本優勢"。據瞭解,這款產品具有"防火牆、防毒牆、反垃圾郵件"三合一功能,與純防病毒產品15萬元的價格相比,其2萬多元的定價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但軟衛甲並不是我們的惟一法寶。"劉易之更願意看到的是藍點的另一款產品系列車行電腦I-Car問世時的盛況。"那才是一個真正的市場。Linux用在車用裝置上是最合適的作業系統,不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增加可靠性和穩定性。""I-Car這個市場目前正在爆發點上,我敢斷言,5年以內它一定可以達到一個高峰!"
走實還是走偏?
"藍點現在做的事,其實我們以前早就可以做,只不過當時我們還很理想化,始終希望做成一個技術或平臺的提供商。" --鄧煜
面對藍點現在選擇的業務方向,鄧煜一邊肯定著,一邊否定著,他望向窗外的目光有些遊移。"藍點現在的業務方向更適合藍點的發展,不一定能做成多大的事業,但商業模式更務實。"
在鄧煜看來,藍點以前走過的路不是失敗,而是探索;而藍點現在走的路恰是過去探索的結果,"像藍點這樣完全在市場環境裡摔打的企業,沒有政府背景,也沒有資金後盾,要想自食其力,必須務實。"李凌也在反思:"現在做的,早就應該做。"
但是,藍點從創立到今天,風風雨雨的四年,難道中間就沒有錯過機會嗎?既然大家都承認嵌入式難做,大家又都認為伺服器是Linux最廣泛、最成熟的市場,那為什麼在紅旗、中軟們進入伺服器領域的時候,藍點沒有做出相同的選擇?在眾口一詞地認為,"嵌入式領域是Linux的未來機會,伺服器領域是Linux的主攻戰場"的今天,藍點囿於某個或某幾個特定行業的嵌入式專有應用領域,路子會不會越走越窄,越來越偏離Linux的主流應用?
其實這一連串的問題,鄧煜們也都思考過。
當初做選擇的時候,鄧煜們曾對自身的環境做過分析,他們認為在製造業發達的地區適合做嵌入式產品,在金融業發達的地方適合做伺服器產品。而深圳恰恰是製造業發達,因此,他們毅然選擇了嵌入式的發展方向。"要想兩者兼做,我們確實能力不夠,而且2000年IT泡沫消失以後,我們的資金就一直成問題。"即使做了伺服器,又能怎樣?鄧煜不止一次地問過自己這個問題。"高階伺服器市場一年也就兩三萬臺的量,我們的市場能力根本跟不上。更何況,在當今伺服器市場,Linux伺服器要進入關鍵業務領域很難。"
彷彿是對鄧煜理論的反駁,就在上週,TurboLinux釋出了針對電信應用的電信級Linux解決方案,相信其他廠商的跟進速度也會很快。
究其根源,藍點的選擇是完完全全的企業行為,而政府的支援卻是在作業系統層面的。李武強指出:"國家支援Linux,主要目的是要建立起中國自有的軟體體系,這不僅關乎國家安全問題和經濟利益,更主要的是在Windows平臺上要想做自己的開發太難,而我們國家自己的CPU都不是X86架構的,在Windows作業系統上不能用,因此,是否支援Linux還涉及到能否促進中國晶片產業的發展問題。"
毫無疑問,政府的支援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人們的判斷,使大多數人相信,只有致力於作業系統業務,才有可能成為Linux主流廠商。
而事實上,近兩年隨著Linux技術的日益成熟,Linux產業鏈正在形成並完善。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愈茲聲向記者描繪了她理想中最合理的Linux商業體系,她認為這個商業體系應該是由非商業利益群+商業利益群+半商業利益群組成,其中非商業利益群離不開政府支援,或者說只有政府才能做;商業利益群和半商業利益群則應該由企業組成。
按照愈慈聲的說法,藍點絕對可以算是Linux商業利益群中的典型成員,從這個角度再來評價它所選擇的方向是"走實"還是"走偏",得出結論應該不難。問題是,中國還有一大批像藍點這樣的由Linux開發者們創立的START-UP公司,它們身上肩負著Linux商業復興的希望,在艱難的負重前行中,如何走出混沌,走向希望,走上贏利之途,卻是每一個關心中國Linux產業發展前景的人士不能不仔細掂量的話題。
Linux三大陣營
作為作業系統而存在的Linux,自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註定了要與微軟的Windows抗爭到底。根據IDC 2001年的統計,微軟的作業系統在伺服器領域佔有49%的市場份額、在桌面領域佔有94%的市場份額;而與此相對應,Linux在這兩大領域的佔有率則分別是26%和3.8%。
由於在桌面領域力量相差過於懸殊,近幾年,Linux廠商主要把伺服器領域視為對抗微軟的主要突破口。中國市場的情形與全球的Linux戰況基本一致。在IDC監測的五家Linux企業中,處於前三名的拓林思、中科紅旗和中軟都是以伺服器業務為主:拓林思的桌面業務與伺服器業務比例大致是1∶9;中軟的桌面與伺服器業務比例則基本上是3∶7;而紅旗則是桌面佔總業務量的20%、伺服器佔總業務量的60%。這樣一組數字也許不能說明更多問題,但至少可以讓我們瞭解,在中國市場,Linux在伺服器領域的爭戰已然形成規模。
其實IDC的分析家Dan Kusnetzky對此早有概括:"在全球看來,Linux在伺服器上的執行,對微軟來說已經構成了競爭上的威脅。"但他同時又指出,在桌面端Linux還完全不能威脅微軟。
然而,Linux桌面端在中國市場似乎應該另有詮釋。中國政府對Linux作業系統桌面端的支援,已經不僅侷限於"反壟斷"這個大而泛的概念上,正如國家863計劃資訊辦主任李武強所言:"它關係到形成中國民族軟體產業鏈的深層問題。"除此之外,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還指出:"因為在中國Windows的既有基礎最弱,PC增長率又最高,透過政府採購,完全有可能使Linux首先在中國市場桌面領域實現突破,中國本土的Linux廠商和一切軟體企業都應該看到這個機遇。"
正是基於以上兩方面原因,中國Linux企業更有理由和能力在桌面端一搏,目前中軟和紅旗每年從國家支援中獲得的資金逾千萬元,國家還有上億元的資金準備花在這個支援上,未來在中國市場湧現出一個桌面Linux作業系統領袖廠商的可能性並不是沒有。
嵌入式領域作為一個新興的亮點,可以看作是Linux突圍的第三條陣線。早有專家指出,開放性和靈活性使Linux作業系統最適於嵌入式應用,IDC也有預測報告,稱嵌入式Linux在未來兩年將佔嵌入式作業系統市場份額的50%,成為具有主導力量的作業系統。目前在中國市場上的五家Linux作業系統提供商,有三家已做相關研發--紅旗、中軟、衝浪;拓林思則聲稱目前對此"正在研究中"。
三大陣線面對微軟,到底採用什麼樣的戰術才能決定成敗,一位業內人士的見解頗值借鑑:桌面領域"暗渡陳倉",伺服器領域針鋒相對,嵌入式領域寸土必得。'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0617542/viewspace-94758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本土攻防戰——2006:中國IT企業迷思(轉)
- 瞻博網路深耕本土化 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
- SUSE 釋出面向本土化的 Rancher 企業版 2.6
- 本土Linux廠商應重視渠道(轉)Linux
- 安裝藍點Linux2.0 要小心(轉)Linux
- 紅帽企業 Linux AS 4 的改進(轉)Linux
- Slax本土化:行動硬碟上的Linux中文套件(轉)硬碟Linux套件
- 亞洲Linux企業狹路求生(轉)Linux
- 中小企業Linux應用之惑(轉)Linux
- 新企業大力推廣Linux(轉)Linux
- 高起點起步——中國企業的ERP策略(轉)
- CB Insights: 中國本土機器人制造企業悄然崛起機器人
- 一個人和一家企業的半山腰:在京東完成技術轉身之際
- 你真的以為蘋果只是一家科技企業嗎?蘋果
- 紅帽企業 Linux v.4 的功能及優點Linux
- 企業資訊化專案管理八要點(轉)專案管理
- 美聯邦航空轉用Red Hat企業版Linux(轉)Linux
- 企業對ERP助企業轉型的作用缺乏理解(轉)
- 2012年中國本土IC設計企業排名TOP10
- Linux有什麼特點?為何深受企業的重視?Linux
- Linux在企業中的應用尚不成熟 (轉)Linux
- WhatsApp:一家非典型矽谷初創企業的發跡史APP
- 企業應用的轉折點:記憶體計算技術記憶體
- 企業選擇硬體防火牆的一點建議(轉載)防火牆
- Novell為Linux打造.NET企業級平臺(轉)Linux
- 圖靈社群線下沙龍—— 如何打造一家“精益企業”圖靈
- Airbnb招股書:首次披露過去一年的跌宕業績AI
- Linux在中小型企業中的全面應用方案(轉)Linux
- ios蘋果企業簽名的優點iOS蘋果
- 火山引擎 DataLeap:一家企業,資料體系要怎麼搭建?
- Linux:國標尚未確定 企業已經先行(轉)Linux
- Apache畢業賀禮—Apache ShardingSphere跌宕起伏的開源之路Apache
- 企業的專案化管理(轉)
- 企業需要成功的專案(轉)
- 企業雲盤如何為金融行業開拓藍海市場行業
- 重溫20年前的輝煌:藍點Linux2.0Linux
- 2019年美國本土廣告支出TOP10企業(附原資料表)
- 從成長型企業的管理難點看ERP應用的成功(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