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廠商遭遇新坎坷 智慧財產權被指成軟肋(轉)
Linux廠商遭遇新坎坷 智慧財產權被指成軟肋(轉)[@more@]來源:《數字商業時代》雜誌
導讀:在Linux產業享受的優惠政策和Linux市場增長的希望都被質疑的情況下,Linux的前途顯得更加坎坷
採訪·撰文=徐昊
在賽迪顧問於3月初發布《2005中國Linux行業報告》後,Linux業界爆發出一片不滿的 聲音。因為該報告中強調Novell在中國Linux市場上佔有的份額,超過了所有本土和跨國Linux廠商。這一結果引發了強烈質疑。
其實,Linux廠商對於市場份額排名表現得如此重視,反應出的是Linux產業競爭日趨激烈的現實。“Linux廠商之間的‘大團結’已經開始出現裂痕。”一位業內人士感嘆地說,經過了幾年的艱苦發展,國內Linux市場並沒有出現較大的增長,微軟在整個政府採購中還是佔據了絕對優勢,各Linux廠商只好在現有的市場裡盡力爭得更多的利益,這讓它們之間的競爭加劇,原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也不復存在了。另外在去年底,中國軟體行業協會發布的一篇關於開源軟體與商業軟體智慧財產權問題的報告也向Linux產業潑出冷水,該報告認為Linux商業模式仍不成熟,甚至建議資訊產業部考慮取消給予Linux企業的優惠政策。活得本就不易的Linux廠商似乎又遭遇到坎坷。
商業模式不成熟?
“開源軟體這兩年變化是很大的,過去人們往往把商業軟體和開源軟體區分開來,對於開源軟體的認識含有一點宗教色彩,認為它是自由意志的表達。但是今天這種宗教色彩已經幾乎沒有了,現在的開源軟體基本上變成了商業軟體。”微軟中國公司平臺戰略總監潘迪曾是國內Linux業界的元老級人物,三年前他離開了Linux事業轉而投奔Windows陣營,被認為是Linux境況不佳的一個象徵性事件。
今天與記者再談起對於Linux發展道路的看法,潘迪表示,現在的情況與三年前已經大不相同,在投資商們不耐煩的催促聲中,Linux廠商急於實現商業價值,原來團結一致的開源“鬥士”形象逐漸在淡化,商業利益才是它們最關心的問題。
今天Linux的商業化努力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其在伺服器 作業系統上的市場佔有率逐年上升,現在已佔據了超過30%的市場份額。中國的Linux市場也被認為深具潛力。但儘管如此,許多專家認為Linux仍然沒有形成有效的商業模式。賽迪顧問總裁黃湧表示:首先,開放原始碼專業人才缺失的現實造成對Linux的持續支援力度相對較弱,而目前國內很多Linux企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有限的政府資金支援,這不足以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另外,Linux的產業鏈還不夠完整,其增值服務能力較弱。這些都讓Linux的前途表現得很不明朗。
同時,原先Linux軟體最有號召力的“開源”精神目前相對優勢也不那麼明顯了。因為在“開源”大趨勢的影響下,商業軟體“原始碼”開放也形成了潮流:不少商業軟體企業開始改變其過去對原始碼保密的態度,轉而有條件地向特定客戶“開放”原始碼,例如:微軟的智慧財產權許可計劃, 蘋果公司的Apple公共程式碼許可證,Sun的公共許可證以及IBM公共許可證等等。或許正是這些原因,才使得中國的Linux市場一直沒有實現突破性的增長,從而造成Linux企業同類之間的博弈變得更加激烈。
而中國軟體行業協會關於智慧財產權問題的那份報告中稱,目前開源軟體和商業軟體兩者不但共存於市場之中,而且又有某種彼此融合之勢。“開源軟體的製作者越來越多的因他們的工作而獲得報酬,而商業軟體的製作者也開始公開原始碼以接受公眾的仔細審查。面對這種情況,我們的政策一定要傾向於開源軟體是沒有意義的。”儘管報告中的意見不一定會被資訊產業部所採納,但這也顯示出Linux企業在政策層面可能遭遇到的風險,商業化的Linux要面對的問題看來是層出不窮。
智慧財產權是軟肋?
近年來,很多IT廠商看好Linux的價值並給予大力支援。如IBM就投資了超過10億美元支援Linux的開發,並計劃為開源專案免費提供多達500項的軟體專利技術。顯然,IBM此舉是為了對抗它在軟體領域的頭號敵人—微軟,用扶植開源平臺的做法牽制微軟的精力。對此,潘迪認為智慧財產權問題是IBM和其他Linux廠商無法迴避的軟肋。“軟體智慧財產權是企業風險管理裡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潘迪說,“現在微軟所有的客戶都會從微軟方面得到始終如一的保障,微軟能夠讓自己的客戶免除因第三方提起的智慧財產權侵犯訴訟而導致的法律成本。但據我的瞭解,其他Linux廠商都只能提供給它的客戶部分保障,IBM雖然支援Linux發展,但是其給予客戶的智慧財產權保障措施卻不得而知。”
由於採用了GPL協議的授權方式,Linux近兩年深受智慧財產權問題的困擾。GPL(通用公共許可)協議是確保開源軟體開放性的一個公共協議,在此協議下,企業可以免費使用所有GPL軟體,但必須將自己所作的修改無償地反饋給GPL社群,以確保“原始碼”開放。正是由於有太多的程式設計師將自己的成果放到開源軟體當中,所以開源軟體廠商無法保證100%的不侵犯商業軟體的智慧財產權,而這些侵權事件很可能會引發官司,給軟體使用者帶來麻煩。據悉,歐洲一些城市的政府就由於顧慮這方面的問題,而放棄原來遷移到Linux平臺的計劃,改用Windows平臺。Linux智慧財產權歸屬問題可能帶來的麻煩也成為Linux產業發展的一個隱患問題。
除此之外,Linux以服務作為主要盈利模式的做法也被指責其總體擁有成本(TCO)過高。計世資訊的研究顯示,目前Linux的TCO要遠高於Windows系統,有些應用甚至高出Windows系統成本41.3%。這樣的高整體擁有成本制約著Linux在中國的普及,是另一個必須跨越的障礙。
賽迪顧問的報告顯示,目前國內1億元規模左右的Linux市場基本被Novell、中科紅旗、Turbolinux和紅帽四家廠商瓜分,整個市場仍然有30%的增長預期。在對市場份額大小的爭執之外,該怎麼去解決Linux發展的軟肋問題更應該是Liunx廠商們的努力重點。
中軟集團董事長唐敏說:“發展Linux需要解決智慧財產權和商業模式兩大問題。今後,開放‘原始碼’軟體會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中國的軟體企業應該從這兩個方面進行突破。”
導讀:在Linux產業享受的優惠政策和Linux市場增長的希望都被質疑的情況下,Linux的前途顯得更加坎坷
採訪·撰文=徐昊
在賽迪顧問於3月初發布《2005中國Linux行業報告》後,Linux業界爆發出一片不滿的 聲音。因為該報告中強調Novell在中國Linux市場上佔有的份額,超過了所有本土和跨國Linux廠商。這一結果引發了強烈質疑。
其實,Linux廠商對於市場份額排名表現得如此重視,反應出的是Linux產業競爭日趨激烈的現實。“Linux廠商之間的‘大團結’已經開始出現裂痕。”一位業內人士感嘆地說,經過了幾年的艱苦發展,國內Linux市場並沒有出現較大的增長,微軟在整個政府採購中還是佔據了絕對優勢,各Linux廠商只好在現有的市場裡盡力爭得更多的利益,這讓它們之間的競爭加劇,原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也不復存在了。另外在去年底,中國軟體行業協會發布的一篇關於開源軟體與商業軟體智慧財產權問題的報告也向Linux產業潑出冷水,該報告認為Linux商業模式仍不成熟,甚至建議資訊產業部考慮取消給予Linux企業的優惠政策。活得本就不易的Linux廠商似乎又遭遇到坎坷。
商業模式不成熟?
“開源軟體這兩年變化是很大的,過去人們往往把商業軟體和開源軟體區分開來,對於開源軟體的認識含有一點宗教色彩,認為它是自由意志的表達。但是今天這種宗教色彩已經幾乎沒有了,現在的開源軟體基本上變成了商業軟體。”微軟中國公司平臺戰略總監潘迪曾是國內Linux業界的元老級人物,三年前他離開了Linux事業轉而投奔Windows陣營,被認為是Linux境況不佳的一個象徵性事件。
今天與記者再談起對於Linux發展道路的看法,潘迪表示,現在的情況與三年前已經大不相同,在投資商們不耐煩的催促聲中,Linux廠商急於實現商業價值,原來團結一致的開源“鬥士”形象逐漸在淡化,商業利益才是它們最關心的問題。
今天Linux的商業化努力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其在伺服器 作業系統上的市場佔有率逐年上升,現在已佔據了超過30%的市場份額。中國的Linux市場也被認為深具潛力。但儘管如此,許多專家認為Linux仍然沒有形成有效的商業模式。賽迪顧問總裁黃湧表示:首先,開放原始碼專業人才缺失的現實造成對Linux的持續支援力度相對較弱,而目前國內很多Linux企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有限的政府資金支援,這不足以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另外,Linux的產業鏈還不夠完整,其增值服務能力較弱。這些都讓Linux的前途表現得很不明朗。
同時,原先Linux軟體最有號召力的“開源”精神目前相對優勢也不那麼明顯了。因為在“開源”大趨勢的影響下,商業軟體“原始碼”開放也形成了潮流:不少商業軟體企業開始改變其過去對原始碼保密的態度,轉而有條件地向特定客戶“開放”原始碼,例如:微軟的智慧財產權許可計劃, 蘋果公司的Apple公共程式碼許可證,Sun的公共許可證以及IBM公共許可證等等。或許正是這些原因,才使得中國的Linux市場一直沒有實現突破性的增長,從而造成Linux企業同類之間的博弈變得更加激烈。
而中國軟體行業協會關於智慧財產權問題的那份報告中稱,目前開源軟體和商業軟體兩者不但共存於市場之中,而且又有某種彼此融合之勢。“開源軟體的製作者越來越多的因他們的工作而獲得報酬,而商業軟體的製作者也開始公開原始碼以接受公眾的仔細審查。面對這種情況,我們的政策一定要傾向於開源軟體是沒有意義的。”儘管報告中的意見不一定會被資訊產業部所採納,但這也顯示出Linux企業在政策層面可能遭遇到的風險,商業化的Linux要面對的問題看來是層出不窮。
智慧財產權是軟肋?
近年來,很多IT廠商看好Linux的價值並給予大力支援。如IBM就投資了超過10億美元支援Linux的開發,並計劃為開源專案免費提供多達500項的軟體專利技術。顯然,IBM此舉是為了對抗它在軟體領域的頭號敵人—微軟,用扶植開源平臺的做法牽制微軟的精力。對此,潘迪認為智慧財產權問題是IBM和其他Linux廠商無法迴避的軟肋。“軟體智慧財產權是企業風險管理裡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潘迪說,“現在微軟所有的客戶都會從微軟方面得到始終如一的保障,微軟能夠讓自己的客戶免除因第三方提起的智慧財產權侵犯訴訟而導致的法律成本。但據我的瞭解,其他Linux廠商都只能提供給它的客戶部分保障,IBM雖然支援Linux發展,但是其給予客戶的智慧財產權保障措施卻不得而知。”
由於採用了GPL協議的授權方式,Linux近兩年深受智慧財產權問題的困擾。GPL(通用公共許可)協議是確保開源軟體開放性的一個公共協議,在此協議下,企業可以免費使用所有GPL軟體,但必須將自己所作的修改無償地反饋給GPL社群,以確保“原始碼”開放。正是由於有太多的程式設計師將自己的成果放到開源軟體當中,所以開源軟體廠商無法保證100%的不侵犯商業軟體的智慧財產權,而這些侵權事件很可能會引發官司,給軟體使用者帶來麻煩。據悉,歐洲一些城市的政府就由於顧慮這方面的問題,而放棄原來遷移到Linux平臺的計劃,改用Windows平臺。Linux智慧財產權歸屬問題可能帶來的麻煩也成為Linux產業發展的一個隱患問題。
除此之外,Linux以服務作為主要盈利模式的做法也被指責其總體擁有成本(TCO)過高。計世資訊的研究顯示,目前Linux的TCO要遠高於Windows系統,有些應用甚至高出Windows系統成本41.3%。這樣的高整體擁有成本制約著Linux在中國的普及,是另一個必須跨越的障礙。
賽迪顧問的報告顯示,目前國內1億元規模左右的Linux市場基本被Novell、中科紅旗、Turbolinux和紅帽四家廠商瓜分,整個市場仍然有30%的增長預期。在對市場份額大小的爭執之外,該怎麼去解決Linux發展的軟肋問題更應該是Liunx廠商們的努力重點。
中軟集團董事長唐敏說:“發展Linux需要解決智慧財產權和商業模式兩大問題。今後,開放‘原始碼’軟體會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中國的軟體企業應該從這兩個方面進行突破。”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0617542/viewspace-95045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智慧財產權案件的新規定
- 商標與智慧財產權的區別
- 軟體研發之道——智慧財產權
- 華為創新與智慧財產權白皮書
-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2019年度世界智慧財產權指標(WIPI)報告(228頁)指標
- 淺談智慧財產權資本化(轉)
- 國家智慧財產權局:2019中國電子商務智慧財產權發展研究(附下載)
- 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面臨困境:國外專利佔8成(轉)
- WIPO:2020世界智慧財產權指標報告指標
- WIPO:2024年世界智慧財產權指標報告指標
- 陸首群:開源軟體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問題(轉)
- 賦能創新 智慧財產權政策加緊完善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業態智慧財產權保護規則趕製中大資料人工智慧
- 別忘了你的智慧財產權
- 歐盟委員會:歐洲大學智慧財產權管理和商業化
- 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議 (轉)協議
- 2021年中國智慧財產權保護與營商環境新進展報告
- 中美智慧財產權博弈:保護力度標準成最大分歧
-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2019年世界智慧財產權報告(130頁)
- WIPO:2021年世界智慧財產權指標報告(232頁)指標
- 商務部:中國將採取276項智慧財產權保護措施
- SUSE一紙訴狀控告SCO 捍衛智慧財產權(轉)
- 解密英特爾東進和解智慧財產權 軟骨症依存解密
-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2017年中國智慧財產權申請量位列世界第一
- 美國商會:2023年國際智慧財產權指數報告
- 寫在世界智慧財產權保護日
- 國家智慧財產權局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雙創”環境下我國智慧財產權相關創投基金髮展概況統計報告(一)創投
- “保護智慧財產權 激勵創新創造”,深圳釋出數字文化智慧財產權保護計劃
- 網遊智慧財產權維權存“兩難” 侵權買量成遊戲行業新頑疾遊戲行業
-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463頁)
- 國家智慧財產權局:2020年全國智慧財產權服務業統計調查報告
- 應該如何保護APP的智慧財產權APP
- 專題五:智慧財產權與標準化
- 智慧財產權賦能高質量發展IUS
- 阿里巴巴任命全球智慧財產權執法官阿里
- WIPO:2024年世界智慧財產權報告
- 上海首個人工智慧產業智慧財產權發展中心成立人工智慧產業
-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2021年產權組織事實與資料
- 用智慧財產權保護專案,構建產品的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