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是成功專案管理的必由之路(轉)

ger8發表於2007-08-13
困惑源自缺乏溝通

  企業在實施CMM過程中,所遇到的阻力會來自於方方面面。增強正向的推進力,弱化逆向的阻力,對於過程改進的成功至關重要。為實現這一目標,企業各層面之間正確的溝通與協調起著決定性作用,這就需要對專案進行有效的溝通管理。

  專案經理是溝通專案層和管理層的橋樑,是專案溝通的焦點所在。對於CMM的貫徹實施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貫徹CMM不能奢望全體人員從一開始就一致擁護,但是專案經理的積極參與、並與各層面有效溝通,卻是非常必要的,這在很大程度會增強企業整體推進CMM實施的動力。

  CMM實施的內部驅動力主要來自於兩方面:高層經理和專案經理。高層經理透過資源和政策驅動,專案經理以實際問題驅動。專案經理首先應該明白過程改進的意義,認識到過程改進工作正是為專案服務的,是使專案能夠順利進行的可靠保證。而不單單是被動地服從高層經理的安排和質量經理的規劃,而且應該把這種認識透過正確的溝通方式,源源不斷地傳給專案層,並影響客戶等其它層面。 從而使專案層成為推進CMM實施的動力。

  CMM實施的過程是打破舊平衡,建立新平衡的過程,在這期間體系會相對混亂,對正在執行的專案會產生某些負面的影響。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會帶來額外的工作量,產生很多事務性管理工作,這樣容易使相關人員產生牴觸情緒。有效的溝通就顯得愈發重要。專案經理應敏銳地發現專案進行過程中開發人員的這種苗頭,及時地以正式溝通方式予以控制,並著重指出過程改進對專案、企業的益處,讓成員看到希望,迫使其先堅持下去,最大程度地避免這種情緒的強化和蔓延。只要是真正的實施過程改進,專案組成員會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到CMM的益處。隨著時間的推移,當看到專案質量不斷地提升、工作狀態日趨規範和穩定,開發人員逐漸會發自內心地支援這種過程改進。

  對於專案的SQA(軟體質量保證)和SCM(軟體配置管理)人員來講,需要增強配合意識,不斷強化與專案組的溝通。質量部門是制度的制定者,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應該高高在上,與專案脫節。開發人員是直接為客戶服務的,質量和配置人員實質上是間接地為客戶服務,都是為了專案的成功和企業的長久發展。配合意識的增強體現在深入瞭解專案經理改進過程的需求,根據實際需要開展質量工作,爭取在區域性先有所突破,進而一步步地擴大。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密切接觸開發人員,透過有效地溝通來開展質量宣傳,多方瞭解反饋意見,促進自己的工作。CMM過程改進需要用不斷的成功來推動。QA(質量保證)成員透過不斷的溝通,一點一滴的向大家展現出CMM的改進效果,進而使大家認可過程改進,減少阻力。

  在CMM環境下,專案管理的目的同樣是實現既定專案目標。在這個過程中,一般認為把計劃做得詳實、細緻,在專案實施時嚴格控制,專案就能取得成功,這其實是專案成功的最基本條件。據統計,在專案進行過程中,有70%以上的失敗專案,不是因為計劃不周詳,也不是控制不到位,而是因為專案某些資源無法及時、充足利用。而這直接與溝通不利有關。專案經理在管理過程中一定要花至少75%以上的時間來與專案各方干係人進行協調和溝通,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援。做到這一點,專案就成功了一半。

  提升溝通技巧

  專家們認為,對於成功,威脅最大的就是溝通的失敗。與IT專案成功的三個主要因素分別為:使用者的積極參與,明確的需求表達,管理層的大力支援。而這三要素全部依賴於良好的溝通技巧。

  一方面是注重有效溝通中的“科學”,它由一些基礎性技巧組成,諸如有效的寫作、表達,以表現自我風格為指導方針,堅持明確的主旨(即不斷強調所傳遞資訊的核心觀點)並簡潔地表達協調資訊。這些基礎性技巧即“科學”,有助於形成對管理者個人的正直品質和誠信的印象。

  另一方面是提高有效溝通中的“藝術”,它包含一些高深的、有時是來自本能的技巧,如觀察傾聽者的反應、解讀對方的情緒從而瞭解事實真相、因人而異地採取說服策略、應用對集體有利的方法來解決團隊的問題並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這些技巧即“藝術”,決定了對管理者的信服程度。

  L先生所遇到的問題,可能會讓許多專案管理者一籌莫展。但只要稍加分析和透過類似PMP的學習,我們便會深切意識到問題不在於計劃、監控上,而是出在溝通上面,必須竭盡全力地去加強這方面的管理。

  根據要求,溝通管理的目標是及時並適當地建立、收集、傳送、儲存和處理專案的資訊,標準的專案溝通管理包含溝通計劃、資訊傳遞、實施情況報告、管理收尾等過程。而溝通計劃是重中之重。要改善專案當時的狀況,當務之急是徵求專案干係人的意見,制定溝通計劃。   根據溝通管理的要求,一個完整的專案管理計劃中應包括如下內容:

  檔案儲存方式:在溝通計劃中首先明確資訊儲存方式、資訊讀寫的許可權,明確各類專案文件、輔助檔案等的存放位置,及相應的讀寫許可權。在專案實施中,可以採用VSS進行文件的統一管理,建立了相應的目錄結構。這樣用於收集和儲存不同型別的資訊,進行統一的版本管理。

  溝通列表:存放專案干係人的聯絡方式。如開發成員、SQA、SCM、客戶、高層領導、系統支援、顧問、行政部等。記錄他們的座機、手機、職能等等,做到簡潔、明瞭。再加上某些特殊人員的標註,如說明各顧問所擅長的領域等。所有相關人員透過這個列表可以將專案涉及人員資料瞭然於胸。

  工作彙報方式:明確說明專案組成員對專案經理、專案經理對上級及相干人員的工作彙報方式、準確時間和形式。比如,專案經理的專案可以採取每週報告的原則,即每週五專案組成員提交周進展報告,彙報一週的工作進展狀況及遇到的問題,每週一上午專案經理與業務經理溝通後完成專案週報,下午1:30召開專案組例會,會後由專案經理向高層經理提交專案週報,每一階段結束後提交階段報告。所有文件均提交至VSS統一管理。遇緊急情況必須透過電話及時溝通;另外規定所有的Mail必須回覆是否收到。

  統一專案檔案格式:使用統一的檔案格式,是專案標準化管理的一部分,因而必須統一各種檔案模板,並提供相應編寫指南。比如,一個專案處於CMM環境下,則可以全部採用SPEG(軟體工程過程小組)先前依據CMM規範剪裁修訂制定出的模板。

  溝通計劃維護人:明確本計劃在發生變化時,由誰進行修訂,並對相關人員傳送。

  制定好溝通計劃,重要的是如何按照其進行各類資訊的傳遞。

  將專案管理的資訊正確傳達到相應的人員,是相當重要並有一定困難的,經常發生的情況是資訊傳送人覺得自己把資訊正確傳達了,但實際卻是資訊沒有傳達到或是被錯誤的理解了。   溝通是雙向的,必須保證資訊被接收者接到。所有的溝通方式,必須有反饋機制。例如:使用Mail進行溝通,必須要求接收者簡單回覆“已收到”以進行回應。資訊收到後還必須保證理解是正確的。很多資訊是傳達到了,但卻被錯誤理解了,產生了大量扯皮的問題。專案經理在溝通管理中對較重要的通知、變更等資訊要求透過Mail進行二次表述。這種表述是在接收方確認自己理解了的同時再去細化或轉敘,而不是複述。說得直白些,就是要求資訊接收方說明具體明白了哪些,打算如何去做,並用Mail把相關的想法或欲採取的措施傳給傳送者,讓傳送者進行確認。

  在專案中,專案干係人有不同的溝通需要。作為專案經理,必須瞭解:溝通要符合接收者的利益。高層經理主要關心的是進度,想知道是否能按時交工;客戶主要關心的是成本和質量,想知道是不是要增加投入,產品質量能否達到要求。對於專案經理來說,應實時反饋有關專案延期、成本增加和出現質量問題等方面的資訊,並儘早溝通,說明原因,使高層經理和客戶能及時理解,並調整相關計劃。

  溝通管理的另一部分是實施情況報告,有三種形式:定期報告、階段審查和緊急報告。   定期報告:就是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內將所完成的工作量向上級彙報。在CMM環境下,主要涉及專案成員周進展報告(WSR)和專案週報(WPR)。前者由專案組成員上報專案經理;後者是對前者的總結,由專案經理上報高層經理;需寫明當前狀態、進度完成情況、當前問題和下週計劃等。

  階段評審:在專案進行到重要的階段或里程碑階段,就要進行階段評審。在CMM環境下,主要是專案階段報告(PPR)。階段評審的意義就在於評審當前的專案情況,迫使人們對其工作負責;還可以提前發現問題,將問題解決在初期階段。

  緊急報告:在出現意外情況下,進行緊急報告。在CMM環境下,主要涉及問題狀態報告(PSR)和問題狀態日誌(PSL)。需寫明當前發現的問題、相關影響、需如何解決(動用什麼資源)、問題緊迫性(答覆日期)等。

  在CMM環境下質量保證部門也將進行質量審計,按階段提交產品審計報告(PAR)和過程審計報告(PRR)。前者針對交付的產品,後者針對專案執行的過程。

  專案干係人接到實施情況報告後應實時進行反饋,明確報告已經收到,並提出專案意見或建議。

  管理首尾是溝通管理的最後一步,其核心目的是與各專案干係人溝通,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將各類檔案歸檔,從而實現對知識的積累。專案中的提交物是極好的資源,對未來的專案會有很大的幫助。良好的專案檔案能夠為以後的專案節省時間和金錢,為專案審計等提供有價值的資訊。

  透過在CMM環境下實施有效的溝通管理,L先生所負責的專案在中後期逐步趨於正軌,促進了過程改進的順利實施,按時按質地完成了任務。更為可喜的是,經過L先生的建議,在公司其他的專案中實施溝通管理,有效地提高了相關專案的開發效率,專案的凝聚力也得到了加強。最終公司如期透過了CMM認證。

  有效的溝通管理會不斷地增加變革的動力,削弱阻力,是企業實施CMM過程改進的動力源泉。
[@more@]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839396/viewspace-95561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