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管理—效益提高之路(轉)

ger8發表於2007-08-13
“專案”,在二千多年之前就已經存在。著名的埃及金字塔、我國的萬里長城的建造都是典型的專案。但是,“專案管理”真正被人們重視起來卻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候,出於軍事的目的,需要研製新式武器、需要搞雷達等等,這些專案技術複雜,參與人員眾多,時間上又非常緊迫,因此,人們開始關注如何有效地實行專案管理來實現既定的目標。到今天為止,專案管理的提出還也不足200年。

專案管理的突破性成就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1957年,美國路易斯維化工廠革新檢修工作,把檢修流程精細分解,憑經驗估計出每個工作的時間,並按有向圖建立起控制關係。他們驚奇地發現,在整個檢修過程中不同路徑上的總時間是有差別的,其中存在著最長的路徑。透過反覆壓縮最長路徑上的任務工期反覆最佳化,最後只用了78個小時就完成了通常需要125小時完成的檢修,節省時間達到38%,當年產生效益100多萬美元。這就是至今專案管理工作者還在應用的著名的時間管理技術CPM,即“關鍵路徑法”。

好事經常成雙。就在關鍵路徑法發明一年以後的1958年,美國海軍研製北極星導彈時,在CPM的技術基礎上,又採用按悲觀工期、樂觀工期和最可能工期三種情況估算不確定性較大的任務時間,用“三時加權”方法進行計劃編排,只用了4年就完成了預定6年完成的研製專案,節時間也達到了33%以上,這就是著名的PERT,“計劃評審技術”。

兩項技術的顯著成果提醒人們,完成專案的過程中,在“專案管理”中還存在著可觀的空間。這個發現促使不少從事專案管理的人們走到一起來共同探求其中的奧秘。1965年,以歐洲為主體的一些國家專門成立了一個組織“國際專案管理協會”,縮略為IPMA。這個協會主要以各個國家的專案管理方面的組織為主體。由於國際性專案管理組織的出現,大大地推動了專案管理的發展。

在60年代初期,在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的倡導下,專案管理也引進了中國,開始在國民經濟各個部門試點應用網路計劃技術,當時曾將這種方法命名為“統籌法”,在上海寶鋼、遼寧鞍鋼、安徽馬鋼、湖北葛洲壩工程、天津引灤工程等建設中都有應用的許多經驗和成果。為了進一步推動專案管理工作,以中國科學院管理科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所牽頭成立了“中國統籌法、優選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並掛靠於西北工業大學。國家技術監督局也組織了國內的專家,在1992年推出了網路計劃技術的國家標準GB/T 13400,建設部在2001年初也推出了部標。近10幾年來,專案管理在水利、建築、化工IT等領域也成果累累,如小浪底工程、三峽工程建設中效果非常顯著;在90年初天津滌綸廠,採用了網路計劃技術進行年度檢修最佳化,把時間從35天縮短為30天,僅此一項當年就增加產值335萬元。聯想集團消費電腦事業部,結合業務對專案管理的需求,配合專案管理相關理論、方法,於2000年底在天麒、天麟產品的開發過程中實施基於Project+Project Central的軟體方案,使該專案在8個月的時間內完成,達到了全球PC技術的最高水平。

專案管理是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專案的複雜化而逐漸形成的一門管理學科,專案管理的理念目前在人們實踐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專案管理在中國的發展,可以說,記錄了中國大踏步向國際經濟融合的歷史性程式。

長時間以來,中國的對外開放與國際合作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中國加入WTO為中國企業及政府進一步加深與各國政府及企業間的國際合作開闢了道路。從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投資與技術促進辦事處(UNIDO ITPO-CHINA)在華業務的工作實踐中,我們深切體會到:專案管理知識的缺乏,已成為企業與不少地方政府深入開展國際合作,提高利用外資、技術、管理效績,迅速普及和應用專案管理的思想、工具、方法,在今天有著更加迫切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在工作實踐中,所反映出來的主要問題有:
1、擬利用外資或融資的國際合作專案,前期研究嚴重不足。
2、擬利用外資或融資的國際合作專案,對外檔案的表達不符合國際規範。
3、利用外資的促進方式及促進機構的工作模式,不符合國際慣例與規則。
4、擬利用外資或融資的國際合作專案,供外方評價、分析及決策專案的專案資料不完整,不全面,失真和不具備時效。
5、缺乏可供外方查詢研究的商用資料庫。
6、缺乏與國際標準接軌的企業(或合作方)信用體系及評價標準。

上述這些問題的存在,大大提高了海外企業及機構在中國開展投資經貿活動及國際合作的交易成本,降低了效率,增加了風險,影響了一部分投資合作機構的熱情,對一些地方及企業的形象及國際合作帶來負面影響。
[@more@]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839396/viewspace-95551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