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任務--唐僧的管理哲學(轉)

ger8發表於2007-08-13
唐僧,俗家姓陳,法號玄奘,是唐太宗李世民時的高僧,又被人們稱為“三藏法師”。玄奘是洛州緱氏人,13歲在洛陽出家,因為感到當時佛教各宗派的說教不一,於是決心到印度取經,尋根究底。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西出玉門關,遠赴天竺國(印度)。第二年到達天竺。他首先學習印度語,然後收集各種佛教經典,學經引道,歷時5年,終於成為博學的佛教高僧。

  到了明代,江蘇淮安的吳承恩根據這一段真實的歷史,結合他豐富的想像力,寫了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吳承恩在寫西遊記的時候,本意是為了刻畫孫悟空這樣一個神通廣大、聰明叛逆的人物形象,他卻不會想到在無意之中給後世的人們留下一個很好的管理學案例。讓我們以管理學的視角來審視一下這個故事。

  唐僧是由觀音、如來和唐太宗等成員所組成的董事會聘任的專案經理。唐僧出身知識分子家庭,歷史清白,又經過嚴格的組織考察才獲得這一職位。為完成唐王李世民和觀音菩薩下達的西天取經的任務,唐僧招募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下屬(算上白龍馬是四個)組成取經團隊。取經團隊的直接領導是觀音,予以唐僧保護和支援;最高領導是如來佛祖,他透過觀音在背後遙控著這個取經團隊。

  唐僧性格堅韌,極有原則性。在取經過程中,他能夠抵禦各種妖魔鬼怪的危逼利誘,不出賣團隊的利益。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夠在天仙美色的反覆誘惑面前保持禪心,深受上級的賞識,同時也得到了以觀音為首的各路神仙的信任與援助。

  沙和尚沒什麼大的本事,在專案分工中承擔了挑擔、做飯這樣的日常性工作。雖然他只是承擔了最平常的的工作,卻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如果缺少了他,取經團隊的日常工作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豬八戒完全是抱著投機的目的加入到取經團隊中來的。他加入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將來能夠取得一個較好的職位以便回家和高翠蘭團聚。八戒本領不大,卻貪財好色,好吃懶做,對工作能推就推,能躲就躲,一遇到困難就想著分行李、散夥。雖然如此,他卻非常善於察言觀色,知道如何拍唐僧的馬屁,主動承擔了為唐僧牽馬這樣與領導關係密切的工作,深得唐僧的喜愛。

  取經團隊中最關鍵的人物是孫悟空。悟空性格剛烈,神通廣大。斬妖除魔、開山闢路大多是他的任務。然而,雖然做了取經團隊中最重要的工作,不過他卻並不受唐僧的喜歡。

  早在花果山時期悟空就佔山為王,雖經太白金星等人多次說服教育,仍不思悔改。後被天庭招安。在天庭供職期間,消極散漫,藐視上級,多次尋釁滋事。最終在蟠桃大會上酒後鬧事,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既有大鬧天空這樣幾乎讓每一個管理者都難以忍受的劣跡,在取經途中又老毛病再犯,不顧唐僧的勸阻,屢次出手傷人。唐僧曾幾次想把扁走,卻顧忌到他的在取經團隊中舉足輕重的作用,不敢輕易放走他。為了降服這樣一個難以伺候的下屬,取經團隊的各級領導想盡了辦法來整治他。先是如來佛祖把他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每天喝銅汁灌鐵水;在他快要絕望的時候,又讓唐僧救他於水火之中。果然悟空從五指山下出來以後心存感激。然而僅靠這點小恩小惠還是難以收買孫悟空的心,於是唐僧又許諾給他美好的職業規劃,答應只要取經成功就可以轉正,成為有固定收入的正牌神仙;針對取經途中孫悟空不聽指揮、自作主張的工作作風,唐僧與觀音菩薩一起制定了嚴厲的考評手段,迫使孫悟空戴上金箍兒,不聽話就唸咒兒咒他。就這樣,軟硬兼施,胡蘿蔔加大棒,終於達到了較好的管控的效果。

  ……

  在吳承恩的《西遊記》裡唐僧也許並不是一個受歡迎人物,然而以現代的眼光,他卻是一個成功的管理者。他雖然外表軟弱,其實卻非常精通管理之道。他強調責任分工,按能分配,使每個團隊成員都充分發揮自身的長處,讓取經團隊運轉得井井有條;他制定、使用了各種考評、管控手段,獎罰有道,使八戒、悟空這樣難以伺候的下屬都能夠聽從他的指揮;他非常善於利用各種組織資源,每當遇到困難,就馬上向直接領導――觀音菩薩彙報,或者指派孫悟空、豬八戒透過他們的私人關係找來天兵天將來幫忙,所以遇到困難總是能夠化險為夷;他把離心離德的師徒幾人,透過各種手段整治成一個有凝聚力的工作群體,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到達西天大雷音寺,成功的實現的團隊的目標。

  管理的一半是人,中國更是具有悠久的人文傳統,從來就不缺乏優秀的管理學思想。管理學也從來都不是那些枯燥的道理。在一個個歷史故事、佚事傳說中,已經包含了豐富的管理學的原理。在本書中,我們將借用《西遊記》故事的人物,結合現代管理的背景,來陳述一些現實中困擾管理者的難題,用那些有趣的文字,來陳述、喻示那些恆久的管理智慧。
[@more@]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839396/viewspace-95483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