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智慧財產權資本化(轉)

ger8發表於2007-08-11
內容摘要:伴隨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與管理對企業的貢獻日益突出。如何激勵企業知識與管理這兩種價值要素長期而有效的創新,現階段最佳的制度選擇是:讓擁有知識與管理的人力資源享有企業的產權,即與財務資本(投資者投入的物質資本)所有者共同參與企業剩餘收益的分配,使其智慧財產權資本化,形成企業知識資本。與此相適應,需進一步推進社會制度的改革及現行企業制度的完善,推行知識資本權益會計,將智慧財產權資本化納入會計體系。
關鍵詞:智慧財產權、資本化、知識資本、剩餘貢獻
一、智慧財產權的界定及智慧財產權資本化的理論基礎
(一)經營者地位與貢獻的特殊性。在現代經濟社會,企業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是知識與管理的較量。需注意的是:這裡所指的人才,既非籠統的所有人,也非在知識技能等方面屬於社會平均或以下水平的一般性的員工群體,而是特指那些知識層次與思維理念超越社會平均水準,並且在組織管理方面有著卓越才能,或在某一技術領域擁有特殊專長,從而能為企業的價值創造發揮非常貢獻的人力資源階層。
在一個優勝劣汰的競爭社會里,能夠被企業授權並真正能擔負得起企業經營管理重任的經營者,必須且只有那些在知識與管理等方面具有企業家精神與企業家能力素質的少數人才,以及能夠在這些少數人才領導下對企業價值的增值發揮特殊才能,做出特殊貢獻的一些中堅骨幹性人才。在這些方面,顯然不是企業一般員工所能比擬的。因此,經營管理者及其中間骨幹性人才擁有智慧財產權,其知識與管理資源超越一般人力資源而更具知識資本的特徵,需將其智慧財產權資本化,並分享企業的剩餘控制權與剩餘索取權,而一般員工的人力資源所體現的主要是一種資本僱傭下的生產力要素,而不具備知識資本的屬性,從而缺乏分享剩餘控制權與剩餘索取權的依據。
(二)經營者的企業決策管理控制權。隨著兩權分離與股權結構的日趨分散,經營者群體業已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擁有了企業決策管理的實際控制權。在這種現實格局下,無論是企業的價值目標,抑或股東財富目標等的實現,越來越取決於經營者的素質和能力,經營者群體及其智慧財產權完全融入了企業價值及其增值的創造過程,成為了與財務資本同等的,甚至更為重要的一種實質性資本要素,這種知識資本不僅要求擁有剩餘控制權,而且必須要求參與剩餘收益的分配過程,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風險。
(三)知識與管理的價值創造功能。隨著全球經濟日趨知識技術化,有兩種價值創造要素已經或正在獲得較之勞動和財務資本更重要的地位,這就是知識與管理。知識產生於勞動而又超越一般勞動,管理則衍生於資本。因而,它們的出現不但不否定勞動標準和資本標準,反而進一步擴充了價值的創造要素:由“財務資本+僱傭資本”擴充為“財務資本+知識資本+僱傭勞動”,併為企業產權結構的再造及利潤分配關係的調整,奠定了理論基礎和行為依據。
(四)知識資本所有者與財務資本所有者的契約關係。財務資本歸屬於出資人—股東,而知識與管理的所有權則只能天然且不可分割地屬於活生生的人。知識與管理的所有權一旦遭受損失,其價值功能便會貶值,以致蕩然無存。知識與管理價值創造功能的這種能動的、天然的個人屬性,決定了其必然超脫於財務資本的所有者,而有著自身獨立的價值目標與判斷標準,並且只有在得到正確激勵的前提下,才能發揮其價值創造的功能。知識資本所有者為財務資本的保值、增值與擴張提供了可能與保障,財務資本更主要的是為知識資本功能的發揮提供了媒體與物質基礎,財務資本及其所有者與知識資本及其所有者之間有著平等而複雜的契約關係,從而使得經營者憑藉知識資本投資者與所有者的身份,取得了同財務資本所有者一起參與企業剩餘控制權與剩餘索取權分享的資格。
二、智慧財產權資本化的政策依據
智慧財產權資本化,這一種新的收入分配構想,並不違背市場經濟收益分配的基本規律,有利於企業知識資本與財務資本的有效結合,企業資源的充分利用和運作效率的提高,更有利於社會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收入分配政策和原則。
(一)“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政策與智慧財產權資本化。由於知識資本的特殊性,即其在使用過程中,能夠創造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是價值和剩餘價值的主要來源,在價值創造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知識資本所有者出讓的是其使用權,透過勞動,他們不僅應能得到相當於勞動力價值,即工資部分,還應憑藉其智慧財產權參與剩餘收益的分配。因此,智慧財產權資本化成為合理分配剩餘收益的必要前提,也能夠促進按要素分配方式更好的實現。
(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與智慧財產權資本化。其一,“效率優先”是以促進效率的提高為主要目的。而智慧財產權資本化能充分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於生產要素—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其二,智慧財產權資本化並不排除“兼顧公平”原則。由於個人天賦以及個人工作能力的差別,以勞動貢獻的大小,創造價值的多少來分配個人收入是公平的體現,是“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體現。最重要的經濟資源,即價值的創造者—知識資本所有者,對企業價值的貢獻是最大的,特別是知識型企業中,知識資本所有者未能參與企業剩餘收益的分配,才是最不公平的。
三、智慧財產權予以資本化的前提及智慧財產權報酬的確定
由於財務資本所有者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是分離的,在企業中其權益容易受到侵害。再者,當企業業績不佳,雖然經營者的知識資本受貶值,利益遭損失,但股東財務資本的損失也同樣不可避免。一旦公司競爭失敗,或陷入財務危機境地,幾乎一切損失都將落在財務資本及所有者身上,因為對承擔風險真正的,也是唯一能夠起作用的只有那些具有物化形態的資產。至於擁有智慧財產權的經營者其實沒有造成任何損失,因為那些將公司帶入失敗或危險境地的低素質經營者,原本就不具備知識資本的價值;由於知識資本不具備物化形態的載體,而完全依附於經營者群體,因而,知識資本不僅在價值上存在著難以估測的變異性,而且更難以使之保持對特定法人主體的完全歸屬性與固定性。因此,必須在利益分配關係上體現知識資本與財務資本彼此風險的差異,在充分體現競爭優勢原則、剩餘貢獻原則及利益分享原則基礎上,衡量經營者能否享有企業剩餘控制權與索取權,從而確定財務與知識資本所有者各自應分享的剩餘貢獻金額。具體如下:
(一)遵循收益與風險對稱原則,體現智慧財產權“績效依存性”權益特徵。只有當經營管理績效達到並超過既定的水平,即達到市場或行業平均水平,具有了剩餘貢獻,經營者的智慧財產權才具有資本化的前提,從而才有資格以知識資本所有者的身份分享企業的剩餘控制權和索取權,如果達不到既定的績效標準,即便企業盈餘,經營者也不能參與剩餘控制權與索取權的分配。
(二)管理績效評價及對智慧財產權報酬的確定。傳統業績評價觀念中更多是關注最終結果:淨資產收益率或每股收益,但卻忽略了一個更為關鍵的因素,就是沒有可靠的高素質的來源過程與能量源泉,財務成果將會失去持續增長的根基。對淨資產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的水平與質量產生影響的指標包括:營運效率(核心業務資產銷售率、核心業務資產營業現金流入率、經營性資產銷售率);財務安全性(營業現金流量比率、產權比率、債務期限結構比率、實性流動比率、實性資產負債率);成本控制效率(相對市場或行業同類產品平均水平的成本系數、相對市場或行業同類產品最低水平的成本系數);資產的增值率(經營性資產收益率、核心業務資產收益率、營業現金淨流量對稅後營業利潤係數);非財務性業績(顧客服務業績、創新與學習業績、內部作業過程業績)五類指標,其中營運效率和資產增值率對淨資產收益率影響最為直接,不僅能夠較為直觀地判斷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劣地位,而且也是包含其它三類指標因素在內的企業各方面工作績效的綜合反映。僅就一般規則而言,各類指標的報酬影響權重依次確定為:營運效率類25%;資產增值率類25%;財務安全類10%;成本控制效益類10%;非財務性業績類30%(顧客服務業績10%、學習與創新業績10%、內部作業過程業績10%)。此外,以上各類指標中,又可按主要指標占50%,輔助指標平均分配其餘50%的規則分別確定各項指標的應計報酬權重。
各項評價指標對報酬的影響權重確立後,如何確定經營者參與剩餘貢獻分享的比例,進而計算經營者可以獲得的剩餘貢獻的最大額度,現就以下兩種狀態予以確定:(1)當經營者的管理績效達到了市場或行業的最高水平,經營者應計最大貢獻報酬=剩餘後利潤總額×50%。理由有五方面:其一,這是一個彼此心理均衡值;其二,剩餘貢獻是知識資本與財務資本共同作用的結果,很難準確地分辨出哪個因素的作用更大;其三,在參與剩餘貢獻之前,經營者得到了僱員薪金,股東得到了相當於市場或行業平均水平的資本報酬(非剩餘貢獻部分的利潤)。既然剩餘貢獻是兩種資本相互結合的產物,彼此當然希望至少擁有同等的權利參與分配;其四,儘管陷入財務危機或清償債務,經營者並未承擔實質性的風險損失,幾乎所有風險都落在了財務資本上,但在正常運營過程中,為了防範最壞境況的出現,更為了謀求好的市場競爭業績,經營者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以及可能造成的精神與健康損害,亦即心理性風險,足以平衡財務資本所有者的經濟性風險。(2)當經營者的管理績效介於平均水平與最好水平間,則經營者應得到利潤總額=剩餘稅後利潤總額×50%×∑(各項指標報酬應計影響權重×各該項相對市場或行業最好水平係數)。理由:趨利性是資本的本質,如果當前投資的專案或企業無法為其帶來更多的超額報酬,股東將會實施投資轉移,或者將會要求透過加大對剩餘貢獻分享比例的方式來彌補利益上的相對損失。並且,較之市場或行業最好水平,企業當前各項指標的相對業績越低,股東要求剩餘貢獻的分享比例也就越高,並且會以50%的分享比例為底限,逐次遞增。與之對應,經營者參與剩餘貢獻的分享比例也就越低。反之,各項指標績效越是接近於市場或行業最好水平,經營者分享剩餘貢獻的比例越高,直至企業各項指標業績達到市場或行業最好水平狀態時可分享其中的50%。
四、智慧財產權資本化下制度的完善及相關改進措施
(一)完善組織結構;建立以知識共享的跨部門組織。為了完成不同時期企業創新的主題,縮短知識流轉時間,降低知識轉移成本,避免部門之間因理解、吸收、偏好等原因,造成傳遞知識過程中的知識丟失、失真,企業應調整或再造組織結構,以清除傳統金字塔型結構給知識轉移設定的種種羈絆。具體做法:減少層次,壓縮規模,明確部門職責,組織由縱向結構向橫向結構轉變,趨向扁平化;建立以知識共享為特徵的、以經營為目的的跨部門組織,進行生產、計改、計劃、財務等部門間的交流、溝通。其益處:其一,可實現知識從個體擁有向企業指定群體擁有的轉移,增加企業知識資本的總量,並豐富企業知識資本的結構,從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其二,可化員工個人優勢為組織優勢,從而降低組織對個人的依賴性,減小人才跳槽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其三,使企業積累知識成本比起透過外部市場購買的價格要小的多。為了驅動知識從個人擁有向企業團隊轉移,企業應該就知識共享的推行建立相關的制度。這不同於現行的僅考核個人使用知識完成業績的激勵機制,它仍然以利益為導向,在一定程度上可打消知識擁有者對轉移知識給他人帶來負面影響的擔心。補償的方式無非是貨幣和非貨幣的,企業可設立“知識共享”獎金,把企業因推行知識共享而增加的利潤,部分地以獎金方式返給轉讓知識卓有成的個人。至於非貨幣的補償方式,則給他們個人提供高層次業務培訓的機會,使他們能不斷充電,更新知識,以維護在企業的競爭優勢。
(二)完善產權制度。經營者知識資本權益會計的核心是知識資本參與企業剩餘收益分配的問題,這將影響到企業現有的收益分配格局。因此,它的順利推行不僅依賴於整個社會產權觀念的建立,更依賴於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只有企業的產權制度肯定知識資本所有者與財務資本所有者均屬產權主體,承認知識資本應有的經濟利益,才能在制度上保證知識資本所有者參與企業剩餘收益分配的實現。目前,我國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重點仍集中在如何建立國有企業出資人制度,而就如何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及對知識資本納入企業產權制度設定方面尚未涉及。因此,在智慧財產權資本化的合法性尚未認可的情況下,知識資本的權益會計會因得不到其他利益主體的認同而無法實行。只有確立新的知識資本與財務資本的產權關係,現行會計才能由傳統的對資金價值運動的反映轉為對全面產權價值運動的反映,知識資本權益會計才能得以推行。
(三)完善分配製度。肯定知識資本所有者參與企業剩餘收益分配,需要有完善的分配製度作保障。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要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進一步完善我國按勞分配多種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目前,我國已試行了經營者年薪制、股票期權制及科技成果、智慧財產權參股制等不同的收益分配形式,適用於企業家和技術創新者經營群體。現階段,我國的價值分配製度改革還處於探索完善階段,還無法對智慧財產權會計的推行提供很可靠的制度支援,在生產要素參與企業剩餘價值分配的形式上還有待進一步深入。
(四)完善會計體系。由於知識型人力資源的特殊性質及現有的人力資源會計理論體系,無法為知識型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價值會計模式提供理論支援,待各方面條件成熟後,再將人力資源全面納入會計體系。
企業將知識型人力資源因素納入會計體系,使整個會計核算變得更復雜,如:需對人力資源群體價值與個體價值、貨幣價值與非貨幣價值進行計量反映等等,這些工作都需要高素質、高效率的會計人員,利用以計算機網路為主的資訊科技進行會計資訊的加工、處理、儲存、傳遞和應用,從而保證會計資訊的及時性和可靠性。
(五)知識資本資訊在財務報告披露上的改進。目前,企業提供的人才資源資訊,主要是為滿足內部人力資源的管理需要。企業對外的財務報告則以有形資產的計量和披露為核心,缺乏對知識型人才資源狀況的披露。實際上,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知識密集型企業逐漸增多,企業擁有和控制的人力資源數量和質量將會對企業競爭力產生更大影響,甚至關係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會計報告中忽略對企業人力資源狀況的披露,不僅會影響財務報告內容的完整性,而且會影響會計資訊使用者對企業風險和收益的判斷。現階段會計報表附註在人力資源資訊上的披露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1)企業人力資源構成狀況。主要是不同學歷、不同崗位和不同職稱的員工佔企業人力資源總量的份額,這些資料可以反映出企業的規模、行業型別、技術實力和未來發展潛力。(2)企業人力資源變動狀況。主要是會計期間內企業人才流入和流出的狀況,可以幫助會計資訊使用者瞭解企業管理水平、凝聚力、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等資訊。(3)企業人力資源投資和收益狀況。主要是人力資源使用和開發成本佔營業收入的比重及增減變動與企業經營利潤增減變動的對比情況。這裡需說明,採用經營利潤這一指標來衡量企業人力資源利用效率並不太客觀,因為它與人力資源投資數額的多少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但是,人力資源投資的效果肯定會對企業當前經營利潤產生影響,並且採用企業當期經營利潤來衡量人力資源投資的效果會大大降低資訊獲取成本。
[@more@]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839396/viewspace-945470/,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