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管理過程中的問題分析方法3(轉)

ger8發表於2007-08-09
1.適應性:由於專案管理是一個不確定性的過程,解決方案應能滿足各種情形下對專案提供指導的需求,在專案實施的各個階段,它應該都是有效的。

2.可操作性:首先應取得決策者的支援,其次該方案的實施應便於操作,如果為了按照該方案進行管理而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就本末倒置了。

3.延續性:專案開發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採用模組化設計,人員流動大。因此,解決方案也應具有很強的延續性,在專案成員發生變更、管理體制起變化時,應不受干擾地繼續指導專案的正常活動。

4.可靠性:要求解決方案的實施過程中不出現失誤,或者出現失誤也能儘快恢復正常,而不至於造成很大的損失。這需要建立管理監督機構和資訊反饋渠道。

  在解決方案的提出過程中,專案管理人員自始至終要注意發掘新的更好的方案,既要謹慎從事又要有勇氣提出創造性的建議。一個好的解決方案是進行專案管理的基礎,對於專案的成敗,這是很關鍵的。

四.決策

  當問題分析清楚之後,就要進行決策。決策就是管理,決策就是決定。在專案管理過程中,管理人員需要正確的決策分析來支援日益龐大和日益複雜的管理活動。決策有個人決策和團體決策、定性決策和定量決策、單目標決策和多目標決策之分。戰略決策是在更高層次上的決策。在系統分析和系統綜合的基礎上,專案管理人員應根據主觀偏好、主觀效用和主觀機率做出正確決策。決策的本質反映了專案管理者的主觀認識能力,因此,就必然受到人的主觀認識能力的限制。近年來,決策分析技術受到人們的重視,系統分析者將各種資料、條件、模型和演算法放在決策支援系統中,該系統甚至包含了有推理演繹功能的知識庫,便決策者在做出主觀決策後,力圖從決策支援系統中儘快得到效果反應,以求得到主觀判斷和客觀效果的一致。決策支援系統在一定條件下起到決策科學化和合理化的作用。但是,在專案決策實踐過程中,被決策物件往往包含許多不確定因素和難以描述的現象,例如,社會環境和人的行為不可能都抽象成數學模型,即使是使用了專家系統,也不可能將邏輯推演、綜合和論證的過程做到像人的大腦那樣,有創造性的思維,也無法判斷許多隨機因素。群決策有利於克服某些個人決策中主觀判斷的失誤,但群決策過程比較長。為了實現高效率的群決策,在理論方法和應用軟體開發方面,許多人做了大量工作。如多人多目標決策理論、主從決策理論、協商談判系統、衝突分析等,有些應用軟體已實用化。有了決策就要付諸實施,實施就要依靠嚴格的有效的計劃。以軟體開發為例,為實現專案的開發任務和發展目標,就要制定階段性的開發計劃和未來的發展規劃。條件許可的話,還要按產品組、專案組、開發人員分別制定實施計劃。一項大的開發專案,涉及設計、開發、研究和編碼等許多環節,每個環節又涉及組織大量的人、財、物。這些都需要制訂計劃來保障。

五.小結

  專案管理過程,是一個複雜的大系統。從系統工程的觀點看,專案管理普遍涉及到多個目標的要求,一個優秀的專案管理人員,應該注重實踐中的分析問題能力,結合理論知識,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並再透過實踐來檢驗它的科學性。正如我們通常所說的,專案管理是一門藝術,而藝術是無止境的。

參考書籍:

[1] 吳柏鴻等:公共管理知識手冊 MPA全集.第一版, 管理出版社

[2] 鄭人傑 殷人昆 陶永雷:實用軟體工程.第一版, 清華大學出版社

[3] 斯蒂芬.P.羅賓斯:管理學.第四版, 中國人大出版社

[4] Koontz:管理學.第十版, 經濟科學出版社

[5] 張兆基 易進先 李希平:系統工程.第一版,知識出版社
[@more@]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839396/viewspace-93809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