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軟體,中國人不比別人差 專訪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張亞勤 (轉)

worldblog發表於2007-12-25
做軟體,中國人不比別人差 專訪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張亞勤 (轉)[@more@]做,中國人不比別人差
專訪中國研究院院長:張亞勤



--------------------------------------------------------------------------------

1998年11月5日,微軟中國研究院帶著光環降臨到中國,
比爾·蓋茨說,他是在追尋中國的人才,其實他更看重的是中國這塊市場。
網際網路的出現,將重新規劃世界的版圖,
張亞勤,微軟中國研究院新任院長;
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一百年曆史上最年輕的院士;
網際網路及多通訊方面的專家;
他指出"五年後,中國將成為世界IT產業的第二大市場",
你準備好了嗎?

根據CCID統計資料顯示,1999年的中國軟體市場產品總銷售額為176億元,增長率為27.5%,其中國內品牌軟體產品銷售額為57億元,佔32.4%的市場份額,國外品牌軟體產品的銷售額為119億元,佔67.6%的市場份額。國外品牌的產品仍然佔據高階的軟體、軟體、行業應用軟體、ERP軟體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

有人將中國軟體產業硬不起來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外來勢力太強,自己的技術力量太弱。一位業內人士曾說,中國軟體業出現今天的局面,是由於在過去的20年中,失去了一個很大的市場機會。不是我們的基礎研究落後,也不是我們的技術不行,更不是我們的研發人員缺少,而是在於中國軟體業存在著非技術的理念和觀念的障礙。

當大潮來臨之際,印度人搶先建立了個人免費信箱網站Hot,微軟也正在努力使網路經營成為公司的第二大業務,Infosys公司在電子商務領域也頗有建樹。值得注意的是,當他們進軍網路經濟之際,並沒有放棄原先的優勢領域和軟體專業。

未來中國將成為世界IT產業最大的市場,面對機遇與挑戰,中國企業準備好了嗎?

Q:前段時間,你曾到臺灣地區訪問,並且著重參觀、考察了臺灣的新竹科技園區,你認為內地的科技園區與臺灣地區的哪一個更有發展潛力?

A:臺灣地區的產業發展相對比較成熟,整體的制度、環境也非常成熟。但近些年發展的速度已經明顯減慢。有一些資料可以說明,1999年全球硬體市場佔有率,美國排名第一、日本第二、台灣第三,但從發展速度來看,美國7%、日本-0.3%、台灣是13%,而祖國內地卻是38%,到2001年內地將會超過臺灣地區,成為硬體市場的第三名,由此可以看出內地的發展是非常快的。如果從技術的含量來講,臺灣地區的新竹遠遠超過了北京的中關村。如果從人才的角度講,中關村的人才及人才的密集度,不但台灣、日本,甚至美國都無法相比。這也是我們微軟中國研究院將機構設在北京中關村的主要原因。雖然祖國內地與臺灣地區存在著不少差異,但雙方的優勢是可以互補的。目前,國內硬體產業的投資,超過三分之一來自臺灣地區。值得注意的是,內地的市場與臺灣地區有很大的不同,內地有本土廣大的市場,而臺灣地區一大部分的市場都在海外。內地趨向內向型的經濟,也有許多外向型的成份。

Q:微軟把亞洲的第一家研究院設在了北京,未來是否會在其它的地方設立類似的研究機構?

A:雖然微軟中國的研究院設在北京的中關村,但我們整個的工作範圍並不是僅限國內,我們的研究院是微軟公司在亞洲設立的唯一一家,同時是微軟公司在海外的第二個研究院,另外一個在英國的劍橋。當時比爾·蓋茲在選擇建立研究機構的地方時,考察過日本、印度等多個國家,最終研究院還是落戶在中國北京,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國有很多一流的人才。

我們的研究院雖然設在北京,但卻是面向整個亞洲的。今年我們會把工作的範圍擴大,這次我們還訪問了香港,這也是中國研究院第一次訪問香港,我們與香港的一些高校進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這些活動大部分是一種探索性的。

Q:能否詳細解釋一下最近微軟提出的戰略?

A:.NET計劃將是微軟公司五至十年內最重要的發展目標,也是微軟公司的一次重大轉型,這種轉型就像當年從DOS到一樣巨大的轉變,現在微軟公司所有的技術都緊緊圍繞.NET 戰略,它們所帶來的更為便捷的人機介面將為中國使用帶來全新的感受。我們也調整了研究的方向,四個研究方向也與.NET密切相關,.NET計劃有許多新的概念,最重要的是將現在PC上的功能推廣到非PC的環境中。隨著多媒體、通訊與網際網路的融合,資訊量會不斷的增加,網路時代資訊增長的定率是:網路裡的內容是按照n2的速度增長,n2這個速度是相當可觀的。隨著資訊量、資訊種類的增加,這會給人們帶來幾個非常重要的挑戰,一是如何描述資訊,如果僅是做一個計算的話,資訊獲取之後,不可能在網路輸,原因是資訊太大了,需要資料。多媒體資料技術的壓縮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我們現在有一個研究組正在做這項研究,因為壓縮不僅僅是為壓縮而壓縮,而且壓縮要適應不同的環境,壓縮之後的資訊內容可以有效的在網路上傳輸。這個網路既可以是有線網路,也可以是無線網路;終端可以是各種不同的器件,必須都能夠進行有效、可靠的傳輸。

第二個挑戰是,如何尋找網上的資訊內容。隨著網上資訊內容的不斷增加,如何有效的尋找、遊覽所需的資訊變得越來越重要。曾經有人說過,資訊在不斷的增加、但是知識卻越來越少。如何找到所需而且有用的資訊是一種挑戰,我們也有一個研究小組在做這方面的研究。

Q:你所說的有效的尋找所需的資訊科技是否與搜擎類似?

A:搜尋引擎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搜尋引擎可以搜尋文字,也可以搜尋影像、影片。但是隨著資訊內容、種類的增加,簡單的搜尋就未必可行了,必須用特徵本身來描述高層次的內容,然後用內容恢復所需要的資訊。這是一個新的學科,叫做基於內容的尋找、描述恢復,這個學科是張宏江博士在1991時開創的,在這個方面他已做了許多工作。現在電視裡有很多的頻道,不可能把所有的頻道都看完,或許只有1%的資訊對你有用,而且每個人的愛好、所需是不同的,那麼如何有效的收看你所需的內容,這就需要系統必須個性化。比如,你經常性的觀看某此節目,系統會自動搜尋這類資訊,然後把資訊分類、歸納,然後你可以用很短的時間,瀏覽你所需的資訊。這也是.net的重要部分,把內容變得更加個性化,為客戶提供完全性的貼體服務。而且還可以根據不同的地點、不同的終端,自動的適應、資訊後的傳輸。還要自動適應器件、網路的頻寬、網路的錯誤率,並且非常個性化。

Q:中國研究院下一個成果釋出將會發布哪些方面的技術?

A:應該是多媒體的壓縮和傳輸,就是如何把大量的影片資訊壓縮上千、上萬倍,然後有效的在internet上傳輸。這是一個非常核心的技術,這項研究將由我本人帶隊。我們的這項技術已經進入internet、無線網路的國際標準,這也是國內第一項進入國際標準的技術。

Q:微軟中國研究院即是一個研究院,又是一個企業,那麼在創新研究的過程中,就一定要考慮市場效益,你如何保證這兩方面的平衡?

A:我們是個企業研究院,所以我們既是企業,又是研究院。我們與大學的研究院有許多不同之處,相同之處都是做技術研究。最大的不同是我們與市場的關聯性非常的強。作為一個企業的研究院,不僅希望能夠為大眾服務,而且也要為公司服務。我們希望我們的研究被應用於產品之中,不但能夠為企業帶來利潤,而且對整個社會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在選大型的課題時,都會做很慎重的考慮。例如,我常會問專案研究經理一些,首先,這件產品研究開發出來,客戶是誰,誰會用;其次,應該做一種什麼樣型別的產品;然後是這個產品需要什麼樣的技術;最後是這個技術需要做什麼樣的研究。這些問題是倒著推的,是以使用者的需求來決定研究。也許一項研究從開始到投入市場需要五年的時間,但是如果成功,一定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另外,我們也做一些小的研究,可以馬上進入產品。但這些不是我們的目標,否則我們研究院與產品研發部門沒什麼差別,我們所做的研究,一是一定要有學術價值;二是風險性比較大,但是如果成功會對社會、公司產生很大的影響。目前,以微軟公司在世界的地位,能夠對公司產生較大影響的,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不會太小。

Q:正如你如講的,一項研究可能需要五年甚至十年的時間,那麼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市場的需求很可能會出現一些的變化,如果出現這樣的問題你如何調整?

A:第一: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儘管制定了一個課題,但是這個課題是不斷調整的,時間大概是半年左右。的確,有些新技術產生後,我們的一些研究會過時,那時我們就要進行評估,是繼續、改方向、還是停止。有時候做研究必須承擔一些風險,就像作風險投資一樣,做十個專案,只要有一個成功就會產生非常大的效益和影響。我們必須有承擔風險的準備。第二是:除了大型的研究專案外,我們還有一些小型的研究專案,由個人單獨來完成。我們給研究員的空間是非常的大的,每一個專案都是一種探索性的嘗試,每一個研究員如果有好的想法對都可以嘗試,有時候我覺的一項研究不可行,而研究員卻覺得可行,那我們還是決定去做,我雖然是院長,但不是權威,而且研究結果往往是很難預想。我覺得搞研究,最重要的是尊重、聽取他人的意見。

Q:那麼,這種由個人單獨操作的專案,有沒有一個優先順序?

A:基本上沒有,我們認為所有的研究專案都很重要,我們一個方面的根據.net計劃制定長期的研究方向,另外還要看我們擁有什麼樣的人才,如果我們在某一方面擁有一些世界級的專家,那麼會著重集中在這一方面。人才是很重要的。儘管現在研究院有100多人,再加上200~300多名的學生,人手方面還是很有限的。必須將有效的資源合理的分配。特別是在研究方面,如果在某些領域沒有優勢,那麼最好不要做,否則就是一種最大的消費。

Q:微軟研究院可以說精英雲集,而且研究院每年都在大量的招募一流的人才,那麼就有些人認為研究院此舉能夠幫助中國軟體業培訓人才,也有一些人認為微軟在爭奪人才,造成"大腦"流失?

A:我覺得研究院在人才、技術方面對中國,甚至對亞洲都是一種非常正面的影響。我可以十分有信心的說,從研究的內容和水平來看,微軟研究院是處於前列的,這給中國市場帶來很多的新氣象。在技術方面,我們的成果開放日,以及我們常到高校做一些演講,完全是一種開放、無限制的機制。第二,中國研究院引進了許多優秀人才,從海外來的就有15人,這些人基本上是有的、成就的專家。他們來到中國,給國內培訓了很多的人才,而那些經過他們培訓的人,大都沒有留在研究院,而是回到他們原來的地方,比如高校、研究所、企業。而他們回去後又影響了很多人,所以說我們為國內培養了很多人才。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另外,我們還幫助國內留住了許多人才,我們這裡的每一個研究員在來到我們研究院前,都有很多的選擇,我們提供良好的環境、發展空間和待遇,留住了許多準備到國外發展、工作的人才。當然,我們從中也受益匪淺。這是一個雙贏的機制。還有一點,微軟在中國建立研究院,以其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機制,對國內傳統科研單位的體制、人才的結構產生一定的衝擊,對科研走向產業化產生了影響,這些衝擊、影響都是正面、積極有效的。而且微軟是一個相當成功的公司,微軟先進的管理方式、市場經驗都是國內一些企業可以借鑑的。

Q:目前,許多高校都非常有意向與中國研究院合作,那麼你們會選擇哪些高校進行合作?

A:我們在選擇合作高校時,最看重的是高校科研的水平和學生的質量。我們非常希望與眾多的高校保持密切的關係,但是畢竟我們的能力和資源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只能選擇一些高校合作。我們與國內20多家高校合作,其中包括清華、中國科技大學、北大、哈爾濱工業大學。我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這些大學的學生素質都很高,我們很希望能夠將他們吸引到微軟來工作。

Q:你作為微軟在亞太區的研究人員,你認為中國IT產業的發展軌跡,會和美國或是亞太其他一些國家相似嗎?如果不同的話,不同的地方會在哪裡?

A:我認為中國內地的發展走向與香港、臺灣地區以及日本有很多類似之處,國內可以借鑑這些地區20年來發展的經驗。而且,這幾個地區、國家自然資源比較匱乏,在傳統工業、製造業有一定的劣勢。所幸的是,網路時代所需的最大資源是"大腦"與資訊。東方的教育與文化在這一方面相對佔有一定的優勢。不同之處是,港、臺地區以及日本主要以海外市場為主流市場,而內地則可以從自己的市場做起,然後輻射到海外市場。在家電、PC等行業,國內一些企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所以說市場是最重要的部分,它決定了產業發展的趨勢、軌道。從人才的角度講,美國是最理想的地方,美國開放的機制、包容的文化形成了很大的優勢,聚集了很多世界級的優秀的人才。美國的這個優勢,在短時間內其他國家很難與之競爭。不過令人欣慰的是,中國還有很多有潛力的優秀人才。但是,國內的人才在研究方面缺乏技術創新與冒風險的勇氣。在市場及創業方面,中國絕不輸於美國,而且在某一方面相對更成功一些。從北京的中關村、臺灣地區的新竹都可以看到高漲的創業熱情。

另外,我覺得還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的IT產業,需要一個穩定、持續的發展環境,政府在市場這方面的作用要逐漸減弱,重要的是制定一些法律並予以實施。而且,我還認為中國的企業要長足發展,必須擯除國家的保持傘,因為未來的技術、市場都將走向全球化,未來企業是沒有國界的。

Q:隨著全球IT產業的快速發展,你認為,五年之後世界將是一個什麼樣的版圖?

A:我想五年之後,中國將會成為No.2,無線通訊的主流將會在亞太地區,而且更加向中國轉移;在網際網路領域,中國也會佔到No.2;中國的軟體行業也會發展為No.3。那時,中國的IT實力將會邁向一個更高的層次,僅次於美國,或許再經過一段時間將超過美國。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0752043/viewspace-995691/,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