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山夜話”--- 尋根究底談“繼承”(一) (轉)

gugu99發表於2007-08-16
“瑜珈山夜話”--- 尋根究底談“繼承”(一) (轉)[@more@]

  摘要:繼承是C++的一個很重要的特性,也是OO的三大特徵之一,希望對此做一個簡單的論述,能消除你一些困惑。
 
  繼承是什麼?
  繼承是將相關的類組織起來,並分亨其間的共通資料和操作行為的一種方法,同時也要注意到繼承關係是一種強耦合的關係。
 
  繼承的目的是什麼?
  說到繼承的目的,人們總是會想到程式碼重用,實則不然,程式碼重用只不過是繼承的一個副作用,繼承的主要目的是表達一個外部有意義的關係,該關係描述了問題域內的2個實體之間的行為關係。換句話說,繼承是因問題域的現實性而產生的,並不是由於解域內的技術目的而出現的。

  繼承的障礙是什麼?
  繼承的使用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在決定繼承的時候,有很多語言特性會構成一定的障礙。
  1、非虛成員的存在。
  如果我們確定了一個基類中的某個成員函式是非虛的,那就意味著這個函式在派生類中不應該被重新定義,如果你重新定義了,所得的結果很可能不是你所期望的,例如:
  class A
  {  public: void f() { cout<  class B: public A
  {  public: void f() { cout<  A* pA=new B;
  pA->f();
  delete pA;
  這裡,我們可能期望pA->f()會輸出B::f,但是實際上是A::f,當然,如果把它宣告為virtual就沒有問題了,關鍵是我們怎麼能夠明確確定那個函式應該宣告為virtual呢?如何使基類能夠完全預測到子類的各種需求?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挑戰!也許把所有的基類成員函式都宣告為virtual是一個簡單的解決辦法,但是這樣做會大大降低的,對於如此注重效率的C++來說,這麼做是對它的一個背叛,C++更希望我們只把那些需要重定義的函式宣告為virtual。
  2、基類成員的過度保護
  封裝是一個很好的特性,但是封裝的度很難掌握,例如:
  class A
  {  private: class P { ...};  };
  class B : public A::P { ... };
  有的程式設計師馬上就會意識到這是一個錯誤:無法獲取A::P,因為它的是Private!當然這裡只需要把private改為protected就可以了,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基類如何預測到子類需要繼承的類究竟是什麼?同上一個障礙一樣,這也是一個挑戰。天真的程式設計師可能以為只要把基類中所有的成員都宣告為public/protected就萬事大吉了,但是實際上如果我們的類釋出之後,public/protected的成員就再也無法改變,否則勢必會中斷客戶的程式碼,這就要求我們儘量把實現細節封裝為private的,只把那些子類需要變動的成員宣告為public/protected許可權(虛擬函式可以宣告為private的,這是一個例外),但是對基類的設計者要求如此之高,也是非常困難的。
  3、基類中模組化設計不足
  模組化會使程式更加簡潔、有效,但是對於基類來說,要做到有效的模組化並不容易。例如我們有一個二分查詢樹BSTree,定義如下:
  template
  class BSTree
  {
  private:
  class Node
  {
  public:
  T t;
  Node* left;
  Node* right;
  Node(const T& _t):t(_t){ }
  ...
  };
  Node* ;
  ...
  public:
  void insert(const T& t);
  ...
  protected:
  virtual void doinsert(const T& t, Node*& n);
  ...
  };
  template
  void BSTree::doinsert(const T& t, Node*& n)
  {
  if(n==0) n=new Node(t);
  else
  {
  if(tt) doinsert(t, n->left);
  else doinsert(t, n->right);
  }
  }
  現在呢,我們要定義一個紅黑樹,定義如下:
  template
  class RBTree: public BSTree
  {
  protected:
  class Node: public BSTree::Node
  {
  public:
  bool is_red;
  Node(const T& t);
  };
  void doinsert(const T& t, BSTree::Node*& n);
 virtual void rebalance(Node* n);
  ...
  };
  template
  void BSTree::doinsert(const T& t, Node*& n)
  {
  if(n==0)
  {
  Node m=new Node(t);
  n=m;
  rebalance(m);
  }
  else
  {
  if(tt) doinsert(t, n->left);
  else doinsert(t, n->right);
  }
  }
  我們發現BSTree::doinsert和RBTree::doinsert程式碼大致相同,這就存在著複製程式碼操作,我們知道程式碼複製工作十分乏味、易出錯、程式碼臃腫、維護困難...所以一個好的基類應該使派生類儘量少的複製程式碼,最好不復制。看看我們的基類:很多二分查詢樹都需要建立不同的節點,也有rebalance操作。好了,我們應該對基類BSTree作如下修改:
  Template
  class BSTree
  {
  protected:
  virtual Node* new_node(const T& t)
  { return new Node(t); }
  virtual void rebalance(Node* n) { }
  ...
  };
  這時候doinsert改動如下:
  template
  void BSTree::doinsert(const T& t, Node*& n)
  {
  if(n==0)
  {
  n=new_node(t);
  rebalance(n);
  }
  else
  {
  if(tt) doinsert(t, n->left);
  else  doinsert(t, n->right);
  }
  }
  這時候派生類RBTree定義改為:
  template
  class RBTree: public BSTree
  {
  protected:
  Node* new_node(const T& t)
  { return new Node(t); }
  void rebalance(BSTree::Node* n)
  {  ...  }
  ...
  };
  這樣一來,程式設計師就無需複製程式碼了。我們發現,如果要使派生類的客戶永遠不復制程式碼,那麼就要把派生類需要改變的程式碼分離出來,形成一個單獨的模組函式(虛),但是在我們沒有足夠的派生類的資訊的時候,這樣做是不可能的,就算可能,難度也是相當得高,同時,大量的虛擬函式也會降低程式的執行效率。 
  4、friend關鍵字的過分使用
  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友員關係的不繼承性。我們仍然用上面的例子,不過做一下變動:
  template class BSTree;
  template
  class BSNode
  {
  protected:
 T t;
  BSNode(const T& t);
  friend class BSTree;
  };
  template
  class BSTree
  {
  ...沒有了nested Node類
  };
  這裡,由於BSNode的實現屬於BSTree的實現細節,同時為了防止BSNode派生類偶然存取BSNode的成員,所以我們把他的所有成員都宣告為Protected,同時讓BSTree稱為它的友員。但是由於RBTree要存取BSNode的成員,再加上友員的非繼承,使事情變得複雜起來,通常有2種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1、將BSNode的成員宣告為public,但是這樣一來friend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2、在RBNode類中增加一個存取函式,但是和不用friend相比,麻煩多了。
  另外還有一些其它的抉擇也是讓人頭疼,例如:基類中的成員變數過多,繼承的屬性選擇等。

未完(待續...)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0748419/viewspace-96090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