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教學的看家本領——任務驅動教學法 (轉)

gugu99發表於2007-08-16
計算機教學的看家本領——任務驅動教學法 (轉)[@more@] 

一、“任務”教學法的理論依據 :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com::office" />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透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透過意義建構方式獲得的。建構既是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同時又包含對原有的改造和重組。
  課程是集知識和技能於一體、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生既要學好理論知識,又要掌握實際操作技能。同時計算機知識內容換代很快,又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思想。
  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指導計算機教學,就會發現“任務驅動”教學法很適合。所謂任務驅動教學,是教師把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具體的任務。讓學生透過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掌握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它是一種以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加以引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打破了傳統教學方法中注重學習的循序漸進和積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學內容的從易到難的順序,而是以完成一個任務作為驅動來進行教學,完成教學任務。採用任務驅動模式教學,有利於學生掌握學習內容,提高多方面能力。
  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建立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和激勵學生前進。“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計算機的層次性和實用性,按照由表及裡、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資訊科技的知識和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並更大地激發起求知慾望,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於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優勢

 

1、使學生更易掌握教學內容。

  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是圍繞如何完成這個具體的任務進行。教師教學思路清晰,學生學習目的明確,更容易掌握學習內容。比如在辦公教學中講中的框、文字框、圖片、自選圖形的使用,按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不是孤立地介紹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是將所有內容設計為“製作賀卡”這一具體的任務,教師透過講解如何製作這一張賀卡讓學生掌握教學內容。首先,教師可以先展示一張做好的賀卡給同學。同學們看到這張精美的賀卡,頭腦裡對有一個初步的完整的印象。這時候,教師再分析這張賀卡的結構,哪部分是圖文框,哪部分是文字框或自選圖形,哪些地方各部分之間可以相互之間替代,哪些地方各部分不能相互替代等等。透過教師的分析,學生對圖文框、文字框、圖片、自選圖形等概念就有了直觀的認識。接下來教師再講如何插入、修飾美化各部分等具體操作方法,這樣教學,學生學得快、學得牢。而且由於教師備課時教師事先做過一遍,對學生可能出錯或易混淆的地方容易把握。教學時,重點難點突出,而且授課順序就是製作賀卡的順序,這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不論教師教還是學生學,整個教學過程都顯得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順理成章、輕鬆自然。

 

2、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教學中,如果總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情緒容易疲勞,也容易養成上課就等著老師教的依賴心理。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每節課教師都要求學生完成一個具體任務,學生在思想上就有緊迫感,在教師講解過程中,就不再是被動地接受。在學習中,學生會遇到很多問題,有的可以透過閱讀教材、參考書解決,有的可以同學間相互交流、討論,有的則需要教師加以點撥指導。這樣的教學,完全打破了“教師一言談”的局面,同時由於教師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導,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具體操作,很多功能不再是教師手把手地教,學生容易體會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

 

3、深化擴充教學內容

  計算機教學如果僅僅侷限於大綱內容,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求知慾,也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學生常有這樣的疑問:“現在計算機軟體的種類很多,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學指定的軟體呢?這個軟體到底有什麼優越性呢” ?採用任務驅動教學,學生為了完成具體任務,一方面會認真學習教學內容,另一方面,當學生發現有些功能是教師教學中所介紹的方法不能解決時,就會嘗試著尋求其它軟體來幫助解決問題。這樣,就把學習內容延伸到課外,學生在探索其它軟體的學習過程中,能很直觀地感受到不同軟體間的區別、特點及優劣,學生學習的內容更多、更深,知識面更廣。

 

4、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綜合應用能力。

  採用任務驅動教學,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圍繞完成一個具體任務進行的,這個具體任務將教學內容融合在一起,這使得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即是學習教學內容的過程,也是綜合應用教學內容的過程。這樣就把知識的學習和知識的應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計算機作為一種現代化工具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在學習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實際生活中所希望實現的功能,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這樣,又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縮短了學習週期。

 

5、培養學生注重掌握方法的意識和創新意識。

  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注重掌握方法的意識和創新意識。在佈置任務後,教師不限定實現任務的方法和思路及完成作品的形式和內容,僅僅是提供完成任務所需的素材,這就為學生髮揮想象力和自由創作留有充分的餘地。這樣學生的作品也就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沒有雷同,學生不但掌握了教師要求掌握的內容和方法、而且在很多操作細節上還能舉一反三、靈活變化、自由發揮。真正實現教師“授人以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的教學目標。也有利於實現個性化教學、分層次教學和彈性教學。

 

新事物往往是對舊事物的繼承和發展,任務驅動教學法也是一樣,它繼承了傳統教學方法的很多優點。從上述的分析中,我們看到任務驅動教學始終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以任務作為驅動,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操作,把書上死的理論變成活的應用。教師的引導、點撥更多的是把知識加以引申,使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識一山而知千峰,點面結合、以點帶面、以舊帶新。任務驅動教學法較好地解決教與學的矛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引導作用,是主動與被動教學相結合、慢教與快學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是溫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的傳統教學法的充分發展。

 

三、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教學過程

 

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教師引導期,第二階段是學生操作應用期,第三階段是交流討論期,第四階段是鞏固提高期,第五個階段是總結期。

  第一階段,教師主要是提出具體任務和要求,並對如何完成這一任務作一些方法上的闡述。這一階段的特點是:教師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導,還可結合實際應用作一些啟發性的提問,使學生知道從哪裡入手做,以及從哪些方面可以作些變化。這一階段的關鍵是教師引而不發,充分調動學生的操作慾望和好奇心。

  第二階段,以學生具體操作為主。在教師引導後,很多學生已經躍躍欲試了。這時候,教師應留給學生充足的操作時間,讓學生大膽去試,使他們在使用中體會、感受和領悟。這期間,學生會遇到一些問題。對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可由教師統一示範,集體解決;對個別學生的個別問題可作單獨輔導。這是學生消化和吸收知識的階段,是學生由不會到會,由初識到熟練掌握的階段,也是學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發揮各種能力的階段,時間上可佔整個教學進度的一半左右,在教學程式中是一個緊張的高潮期。

  第三階段進入交流討論期,主要是教師查漏補缺,講解一些共同的難點和重點,並觸類旁通給出大量應用例項,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這一階段特點是教師點評為輔,儘可能開展一些熱門問題的討論,還可以進行作品欣賞或方法交流,讓學生在思路上能否得到一些啟發,看一看其它同學是如何完成該任務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麼不同。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集思廣益,開拓思路,鼓勵創新。在教學節奏上給學生一個放鬆的時間。

  第四階段進入鞏固創新期。學生在看了別人的作品或方法之後,又會湧起再度嘗試的慾望,在這一個階段,學生進一步鞏固所掌握的知識,同時在得到啟發後作一些調整和創新,進一步使掌握的知識熟練應用,同時提高創作水平。

  第五階段是總結期。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由於教師主要是在方法上進行引導,學生主要時間花在動手摸索上。這就存在學習能力不同的同學,在同一節課內所掌握的知識多少也不同,容易造成學生成績兩極分化和教學知識點的疏漏。針對這些問題,就要求教師在採用任務驅動模式進行教學的同時,要加強課堂小結和知識點的回顧,使學習能力差的同學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學能透過教師的總結和回顧,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全面掌握知識點,達到教師的教學要求。

  透過這樣一個引→試→做→看→創新的過程,學生學習知識也經歷了不會→會→熟練→鞏固→提高的過程。由此可見,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進度控制上遵循知識的連續性,學生學習有張有弛,符合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認識規律。這樣教學,學生學得快,學得牢,其教學容量也遠遠超出了傳統教學在同等時間內的知識量,既實現了大綱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每個學生依據自身能力獲得最大收益,充分挖掘了不同層次學生的潛力,貫徹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四、任務驅動教學法需要注意的的幾個問題
    

計算機課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其優勢是明顯的,但也會存在一些問題。由於教師主要是進行方法的引導,學生有更多時間動手摸索,而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不同的,因而在同一節課內,全班同學所掌握的知識多少會有不同,容易造成學生成績兩極分化和教學知識點的疏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課堂小結和知識點的回顧,使得學習能力差的同學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學能透過教師的總結和回顧,跟上教學進度,全面掌握知識點,達到教學目標。同時,要加強學生間的交流,使學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此外,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任務時,還要注意根據學生的特點,儘可能設計一些帶有趣味性、實用性、可行性的任務,使學生願學、愛學、樂學。

(一)把好任務設計關。
  “任務”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任務”設計、編排非常關鍵。

首先,“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目標,要求教師在學習總體目標的上,把總目標細分成一個個的小目標,並把每一個學習模組的內容細化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透過這些小的“任務”來體現總的學習目標。

第二, “任務”設計要符合學生特點。不同學生,他們接受知識的能力往往會有很大的差異。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文化知識、認知能力、年齡、興趣等特點,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任務”設計要注意分散重點、難點。掌握資訊科技知識和技能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任務”設計時要考慮“任務”的大小、知識點的含量、前後的聯絡等多方面的因素。

第四,以“佈置任務”的方式引入有關概念,展開教學內容。在傳統的教法中,引入有關概念時,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釋概念→舉例說明”的順序。在計算機教學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識時,應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依據,以“佈置任務→介紹完成任務的方法→歸納結論”的順序引入有關概念,展開教學內容。
  (二)教師必須進行角色轉換。
  “任務驅動”教學法已經形成了“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徵,因此教師必須進行角色轉換。
  角色轉換有兩重含義:一是從講授、灌輸,轉變為組織、引導;二是從講臺上講解轉變為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交流、討論,共同學習。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必須明確自己所擔當的角色,認識到學生的知識不是靠教師的灌輸被動接受的,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主動建構起來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可有可無、無事可做,而是比傳統教學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因此,不能認為只有站在講臺上講課才是教師的本分。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中,教師要充分地瞭解學生。在學生學習遇到困難時,教師應該為學生搭起支架;在學生學習不夠主動時,給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在學生完成基本任務後,調動學生的創作慾望,進一步完善任務創作;在任務完成後及時做好評價工作。
  (三)必要的實踐條件。
  由於計算機課程的實踐性、操作性,要求學生親自上機動手實踐甚至遠比聽老師講、看老師示範有效得多。通常,教師對知識進行講解、演示後,關鍵的一步就是讓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理想的教學環境是在一人一機的電子教室或多教室上課。必須把授課和練機有機的結合起來。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0748419/viewspace-96068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