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欲放長線釣大魚,"我們已經軟化10年"

subid發表於2007-08-21
IBM欲放長線釣大魚,"我們已經軟化10年"[@more@]

  藍色巨人已經成為第二大軟體巨頭,而它的“軟化”道路不僅僅只會給自己帶來改變

  採訪·撰文=徐昊

  數字商業時代訊 當藍色巨人由“硬”變“軟”的時候,似乎並沒有立刻釋放出奪目的光彩。今天,人人都知道比爾·蓋茨是全球首富,世界上最掙錢的軟體公司是微軟,但第二大軟體巨頭是誰呢?可能很多人都不會想到,是龐大的IBM——如今,IBM軟體業務的營業收入已經接近150億美元,僅次於微軟。

  作為深不可測的IT巨頭,IBM是整個業界的精神領袖。但由於它過於龐雜,曾經數次讓自己最先掌握的充滿商機的新產品新技術在自己眼皮底下溜走——如PC和行動通訊產品,撿了這個漏的企業卻因此而發了家。作為一艘歷經風雨和時光洗禮的巨輪,IBM有時步履緩慢,令人著急。但它卻有無可替代的高明之處,那就是能看準並把握到產業發展的大方向,成為一個實際上的“領導者”——最好的證明就是在IBM打出“隨需應變”的戰略口號之後,其他所有的IT企業基本上是以此而衍生出各自的推銷口號,因為他們發現,沒有比這句話說得更到位的了。

  儘管如此,IBM向軟體業的轉型目前還沒有結出一個像微軟一樣“捨我其誰”的果實。或許“大象”的步伐更重要的是“沉穩”,從1995年構建IBM軟體集團到現在,10年後的IBM軟體仍然在“佈局”。但誰能說它不會繼續引領IT產業的下一輪高潮呢?

  以併購“軟”擴張

  今年,IBM的市場宣傳一直圍繞著“軟體十年”的主題而運轉。但在很多人的印象裡,IBM依然是“硬體”企業。“當IBM已經是全球第二大軟體生產商時,知道這個事實的人並不多。”IBM大中華區副總裁、軟體集團總經理宋家瑜笑著說,“聯想宣佈併購IBM PC部門的時候,我在北京的親戚以為我也要加盟聯想了。”的確,國內的業界人士一直關注的是IBM在硬體尤其是大型主機領域的利潤,而其實從1999年起,IBM在中國軟體領域的市場份額已經悄無聲息地排到第一名。由於IBM不願意透露其軟、硬體銷售的比例,想搞清楚其軟體方面的具體實力不是那麼容易,但軟體業正在給IBM帶來越來越多的收入已是不爭的事實。

  IBM賣掉PC業務,反應出的正是其轉型軟體的決心。當全球航運業巨頭馬士基旗下的子公司Maersk Data和DMdata被IBM併購時,IBM在服務和軟體領域的併購已經超過了180億美元。正是採用併購的策略,IBM在為自己的軟體帝國一塊一塊地“拼圖”。

  1995年,IBM宣佈將從前各自獨立的軟體解決方案、個人軟體產品和網路軟體部門合併,組成軟體集團。這是IBM軟體品牌對內的一次大整合。此後,圍繞著軟體戰略的收購行動持續不斷地展開。1995年,IBM締造了軟體業歷史上最大的併購案——斥資35億美元收購Lotus,填補了IBM在軟體領域的空白產品線。2001年,IBM花10億美元收購了業界三大資料庫之一的Informix,使自己在全球UNIX資料庫市場所佔的份額從18%升高到29%。2002年12月,Rational又被IBM以21億美元收入囊中,IBM擁有了自己的軟體開發工具平臺。到2002年6月,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第一次將IBM列入了軟體股板塊。直至今年,IBM以11億美元併購了資料整合軟體製造商Ascential,給10年的收購行動畫上了一個句點。

  總的算來,IBM在10年內所收購的軟體公司達到了43家,包括大量價格低廉的,不知名的小型軟體公司。而這些被收購的公司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使用者群與IBM都有一定範圍的重疊,並且技術實力都符合IBM現有的技術方向。對IBM來說,最重要的一項收購則當屬三年前,IBM花35億美元收購的普華永道的諮詢部門,這個收購表明了IBM向高附加值軟體“服務”轉型的目標。最終,IBM打造了三大中介軟體品牌:Tivoli,Lotus和Rational,再加上自身研發的資料庫產品DB2和WebSphere,完整的軟體產品構架已經佈置完成,軟體諮詢與服務團隊也建立完畢。

  現在,IBM軟體的脈絡已經明晰,其十年收購史其實暗合了軟體業界發展的趨勢——整合。而對IBM來說,對高利潤的追求,後PC時代IBM新霸主地位的確立,都靠“軟體”這張牌了。

  以開放“軟”加速

  “軟體部門正在從一個不起眼的單位,變成現在非常受重視的單位,變成了公司中最富活力,最有潛質的部分。”宋家瑜在IBM已經工作了23年,掌舵IBM軟體集團中國區也已經有一年,在感受到軟體部門在IBM變得日趨重要的過程中,宋家瑜也和IBM一起在改變原有的一些商業觀念。

  “只有壟斷才能贏得更大的利益,這條法則曾經讓IBM深信不疑,並且收穫豐厚。但在基於網路的軟體市場上,這條法則真的失靈了,事實是我們越開放獲得的越多。”宋家瑜對“開放”的理解可謂帶有歷史感。

  1995年以前,IBM所有的軟體都專屬於IBM硬體,這樣的“傲慢”似是在維護IBM“家族的榮譽”。但如果不改變這種做法,恐怕IBM還會喪失原本屬於自己的商機,因為,開放和合作是IT必然的潮流,凡逆潮流而行的企業或者產品,都不會贏得真正的勝利,蘋果機的遭遇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從1995年開始,IBM轉換了腦筋,開始與“敵人”合作,IBM要讓自己的軟體能夠在其他廠商的硬體平臺和軟體平臺上執行。現任IBM全球高階副總裁、軟體集團總經理Steve Mills先生說:“我們在Sun、HP的系統上都有很大的業務,基於微軟Windows的軟體業務甚至高達數十億美元。”

  現在,開放已成為IBM的核心原則之一,IBM成為了開放原始碼的堅決支持者,為此已經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併成功地使Linux實現了在配置有多個晶片的高階伺服器上執行。不過這也讓人們懷疑,IBM這麼做的原因是想撼動微軟的壟斷地位——事實也的確如此,IBM正將Linux這自由的軟體納入自己的商業版圖。但不能否認的是,IBM對Linux做出了貢獻。它激發了軟體開發商通力合作,從而使廣大程式愛好者和軟體開發商共同建立起通用的平臺。

  今年1月,IBM宣佈放棄500項專利使用權,在業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這個決策被認為是IBM智慧財產權的戰略轉變,因為有聲音認為“過多的專利破壞了軟體開發商更新創造的自由。”而正是這種開放和自由加速了桌上型電腦和網際網路革命。IBM在修正自己,同時也在給整個行業提出新挑戰。同樣,IBM的軟體道路也會對整個產業帶來震盪。

  抽文:“壟斷贏得利益”這條法則曾經讓IBM深信不疑,並且收穫豐厚。但在基於網路的軟體市場上,這條法則真的失靈了,事實是越開放獲得的越多。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0796304/viewspace-96488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