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管理應遵循的幾個原則(1)(轉)

ger8發表於2007-08-16
專案管理是企業管理之基、效益之本,當前,專案管理失衡、創效能力不足等問題普遍存在。從實踐經驗看,專案管理優劣決定了企業效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專案管理優,則企業強大興盛、政通人和;專案管理劣,則

則企業動力缺失、舉步維艱。加強和最佳化專案管理,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整合資源,合理投入的原則
規模與能力的矛盾是我們目前面臨的首要矛盾。今年計劃完成投資1500億元,規模空前,有的集團公司在建隧道400多公里,橋樑3000多孔,有的工程公司在建規模100億元以上。但我們的生產要素嚴重不足,主要表現是:裝置不足、人員短缺、有經驗的施工隊伍難尋。這三方面的問題解決的如何,直接決定全年生產經營能否保持平穩有序增長態勢。我考慮,解決這一矛盾的對策就是要科學地整合資源。首先,施工生產的資源宜集中不宜分散,專案管理的層次宜少不宜多。集團公司、工程公司的資源應集中於專案,專案應成為生產要素的集結地。要加強一線,保證重點,使管理人員都負具體責任,有可以清楚衡量的業績。成立很多分片的、不直接承擔具體專案管理責任的機構,不僅會造成力量分散、資源閒置,而且往往導致資訊反饋失真、指揮效率降低、管理責任虛化。整合資源應以專案為載體,以形成能力為目標,以專業化為方向,以能把守安全質量關口為原則,以較小的投入產生較大的效應,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分佈和最優配置,使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能。
1、裝置不夠怎麼?要高度重視工裝裝置的投入問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產工具的革新推動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社會變革。關鍵裝置應自主投入,如長大隧道的裝運裝置、大噸位梁的制運架裝置、無砟軌道的施工裝置等,對提升施工能力有重大作用;地質超前預報裝置、測量試驗檢測裝置、混凝土拌合樓、重型壓路機等對安全質量有保證作用;先進的隧道挖裝機、大功率的旋挖鑽機等能使其他配套裝置效能倍增等。對這些關鍵裝置均應堅持自主投入,並儘可能選用效能可靠的品牌產品。通用裝置、普通裝置應充分利用社會現存資源,控制投入。如運輸車輛、常規的隧道施工裝置、一般的橋樑施工裝置、土石方施工裝置等,原則上都應透過租賃社會裝置或施工隊伍自帶的方式加以解決,謹防過度投入,不堪重負。客運專線制架樑裝置的投入,要統籌安排。用自有資金和國外貸款購置一部分,與生產廠家聯合自制一部分,透過加快施工進度,加快週轉,從其他工點倒用一部分。要充分發揮橋樑廠的作用,有資質、有技術的橋樑廠可以投標搞一部分。裝置是提升我們施工專項能力的重要因素,投入應以形成專業化能力為目標,力求先進適用、相互配套、效能最優、成本最低。裝置配置不是越先進越好,也不是自動化程度越高越好。大型裝置均應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按程式報批,避免盲目投入和無序投入。
2、人員不夠怎麼辦?要有效整合人力資源。人是生產要素中最活躍的因素,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上可以發揮出無可估量的潛能。要眼睛向內,努力盤活存量,充分挖掘內部潛力。對收尾專案進行徹底清理,集中力量打殲滅戰,加快銷號,避免"鬍子"工程,實現管理和技術人員儘快轉場;對集團公司、工程公司兩級機關人員進行清點,按專業排隊,將能抽調出來的管理、技術幹部全部充實到施工一線;對新分配學員加強應急培訓,由工程公司總經理、總工程師親自授課,使他們儘快掌握規範標準,熟悉工作程式,進入專案情況,早日擔當重任;對一線骨幹人才在政策待遇上予以傾斜,加強思想教育,明確最低工資待遇標準,保證他們安心在專案工作;對新上專案按專案班子精幹化、專案經理職業化、技術幹部專業化的要求組建專案部,實現專案的精幹高效運轉。與此同時,要廣借外力,有效整合社會人力資源為我所用。根據施工需要可聘任國內相關知名專家擔任長期顧問,對重大技術難題進行諮詢論證把關;根據現場專業需求可臨時招聘部分技術人員和大專學生,以應急需;應注重處理好與現場監理、設計的關係,借用其力量對施工進行技術把關和技術指導。
3、隊伍不好找怎麼辦?應優選具備一定管理、技術力量的施工隊伍,嚴管與善待相結合,形成良好的合作關係,我總結了五種外包隊伍使用模式:南坪隧道模式,純粹使用勞務,用自己的職工當工班長,勞務編入工班,按工效計酬,這種模式適合機械化程度高的施工專案;水柏線模式。因投標降價幅度過大,虧損已成定局,透過論證,把工期、價格、質量要求等條件公佈出去,公開招標,不僅要求自帶裝置,還要求先打保證金,全專案部只有20人,管理一插到底,這種模式適合於有一定規模且施工難度不大,地質單一的橋隧專案;遵崇模式,兩個洞口,一個隊伍,裝置共同投入,一切開支由我們掌握,連買個燈泡都由專案部批准,工資連效按月發放,工程全部完成後按比例分紅,這種模式適用於專案長素質高,管理能力強的專案;內蒙模式,造價不高、單價很低,沒人願意去幹,經過甄選,選了一家實力強的外包隊伍,自行管理,先交保證金,效果也很好,這種模式適用於誠信度高的隊伍;最後是現在的通用模式,工序分離、工費承包、限額髮料、裝置租賃、階段結算。但從原則上講,我認為像客運專線或宜萬線這樣的大專案,決不能搞大包,管理、裝置、技術骨幹力量都必須是我們自己的,經濟必須由我們控制。以上三個問題解決好,對緩解規模與能力的矛盾,提升我們的施工能力,有重要意義。
二、分級管理,優勢互補的原則
對施工生產,總公司、集團公司、工程公司應分級分類管理,分別抓自己該抓的事、管自己該管的專案,形成優勢互補局面。具體要求:工程公司全力抓在建,對專案管理要“實”,真抓實幹;集團公司要“準”,看人用人準,發現問題準,解決問題精確制導,彈無虛發;總公司要“高”,即解決高層次的問題和帶普遍性
[@more@]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839396/viewspace-960470/,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