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專案管理的成功標準和風險分析(轉)

ger8發表於2007-08-15
摘要:透過對科研專案自身特點的分析,在傳統的專案管理基於時間、費用、質量的目標管理的基礎上,提出了科研專案管理的成功標準模型,針對科研專案管理不確定性因素增加的特點,對其風險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防範措施。

1.引言

專案管理自人類文明以來就產生了這樣的活動,近30年來,人們把對專案的管理從管理學中分離出來,利用一系列成功的技術、工具和方法,形成一門相對獨立的科學管理方法,貝內特•P•利恩茲在他的《21世紀的專案管理》中明確指出:管理一個專案包含以下各項主要活動:

在專案內或跨專案地配置和管理資源,進行專案內的活動和非專案的工作;

處理跨專案的問題和機遇;

蒐集、整理、提煉和利用透過專案所取得的經驗教訓;

提供一個能適合不同型別和大小的所有專案的管理結構;

不斷改進專案管理技巧和效果;

但是,這裡所指的專案管理是指“一般事務納入一定程式範圍的管理,並沒有涉及作為專案的事務所的行業在與領域的特殊性,尤其是一些特別的領域。”科研專案的管理就是一個特殊的專案範疇。它有其特殊的知識領域,獨特的評價標準和更多的不確定性,本文就是針對科研專案管理的特點,探討其成功標準,對其風險進行分析。

2.科研專案管理自身特點分析

專案管理的知識體系中包含九大管理領域。主體領域是範圍管理、時間管理、費用管理、質量管理,四個輔助領域為:人力資源管理、溝通管理、風險管理、採購管理,還有一項綜合管理即整體管理,也叫計劃管理。對科研專案而言,其知識點除了囊括了一般專案管理的基本框架以外,還應突出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1)創新管理

“創新一般是指人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不同於過去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產品、新事物。”科研專案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這種創新“既包括發現、發明所獲得的成果,又包括這些成果的應用的推廣。”科研專案的創新管理一方面是採取各種有效的措施,創造良好的環境,靈活的反應機制,使創新在複雜的智力系統中達到最佳的效果。另一方面,這種創新管理也包括管理上的創新,即在科研專案管理過程中,探索一種有利於目標達成的有效的管理組織方式。將專案管理的方法應用到科研專案管理中的就是一種創新性的實踐。

2)知識管理

科研專案中的知識管理是指“對專案組織所擁有的和所能接觸到的知識資源,如何進行識別、獲取、評價,從而充分有效的發揮作用的管理過程。”。科研專案的成果是知識產品,科研專案的群體又是知識密集型的,因而科研管理人員的研究開發能力提高,知識技能的提升,管理理念的變革,管理能力的創新都屬於知識管理的範疇。知識管理模式“由層次式的監督與控制”逐漸演變為專案管理式的“引導與激勵的扁平式管理”。

3)不確定性和風險管理

在科研專案管理中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因素或風險,這些不確定性因素或風險的來源可以概括為:①某些未來事物的不確定性——隨機資訊;②人們對某種客觀事物的客觀認識上的不確定性——模糊資訊;③人們對某些客觀事物的主觀認識上的不確定性或不完備性-灰色資訊。

有些不確定性因素可以用量化的方法確定,例如,機率論和數理統計理論、模糊數學理論和灰色系統理論,可以利用這些理論對科研專案進行分析、建模,用於專案風險的預測和決策。

3.科研專案管理的成功標準模型

那麼科研專案管理的成功與否究竟應該以什麼標準來評判呢?首先我們看一下標準的概念,標準在詞典上通常被解釋為:“任何事情應該據以或可以評判的一系列原則或準則。”所以科研專案管理的成功標準是一系列可以據以評判科研管理是否成功的原則與準則,是做出判斷的基礎。不同的人對專案有不同的期望與要求,所以不同的人對於這個“成功的原則與準則”的把握也是不一樣的。傳統的專案管理的目的已經存在了50年。由於科研專案管理知識領域的特殊性,不確定性和風險因素的增多,科研專案的可交付成果是知識產品,一般專案管理的時間、費用、質量的管理目標,不能成功地“控制和解決科研專案管理中由於技術和知識本身的變化帶來的新情況。”有必要對其成功的標準進行完善和更新。現提出如下成功標準模式:

1)進度。進度就是專案管理的時間目標,在進度計劃上,科研專案有著嚴格的時間期限要求,專案中的每個人必須完成分派的目標,各個專案都要有相應的進度安排,採用專案管理的方法和模式,確定關鍵路徑和里程碑,進行全程控制,以達到時間計劃的要求。否則,最前沿的科研專案也會因時間的拖延而以失敗告終。

2)費用。一個好的科研專案往往由於經費的超支而中途擱淺。費用管理由計劃管理、成本估計、成本預算、成本控制組成。透過監控成本,分析偏差,採取措施以保證費用滿足目標的要求。成本的管理與控制貫穿了專案的全過程,成為實現專案目標的基本要求。

3)技術創新。科研專案的價值在於它的創新性,從專案立項開始,就要透過資訊管理跟蹤相關領域最先進的技術,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突破。沒有技術創新的科研專案就意味著專案的失敗,創新程度的大小是衡量專案質量好壞的標準。

4)潛在的獲利性。科研專案有別於以基礎理論突破為主的科學研究,科研專案本身是與社會生產實踐緊密聯絡的。討論科研專案是否能用於生產實踐中,是否有推廣應用的價值,是否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如果科研專案完成後,科研成果只能束之高閣,那麼,成果再完美,也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專案。

5)風險投資人的滿意度。

一些專案是科研基金資助的,專案的結題也由基金委員會組織專家考核;也有一些專案是橫向的科技專案,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這種專案的資助人是企業或個人,要達到風險投資人的滿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科研專案管理中,“它要求專案組織放棄他們過時的以技術為中心的管理模式,而採用以客戶為中心的管理模式,它也要求人們認識到不存在單一的客戶,資助客戶的專案需求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4.科研專案管理的風險分析

1)科研專案的風險

風險一般分為靜態風險和動態風險。“所謂靜態風險是社會經濟正常情況下的風險。”即由人們的行為失誤造成的主觀風險;“動態風險是以社會經濟的變動為客觀因素的風險。科研專案中的風險大多是動態風險,從宏觀的角度來講,主要的風險因素可以歸納為兩大類;管理風險和技術風險。

管理風險主要是指對科研專案的拙劣的風險管理技能。風險管理的能力是與資訊蒐集的程度相對應的,這裡所指的資訊包括內部資訊和外部資訊兩大類。內部資訊包括:對專案組人員的技術能力不瞭解,專案進度把握不夠,不能預測成本等。外部資訊包括:該科研領域的前沿水平,市場預測不足,外部環境的變化等。當資訊不對稱時,不確定性增加,將導致風險因素的增加,當資訊能夠充分獲取時,不確定性減少,將導致風險因素的減少。顯然,風險管理的重要策略是加大資訊量的蒐集,以進行有效的決策。

技術創新的風險則具有更大的不可控性,“當這個專案進入一個新領域,達到一個高度複雜的新系統時,技術上的風險是最高的。”例如,數百萬美元開發的整合模組無法對接;實驗研製的飛機模型實際使用的故障太多;剛剛研製出的新生物技術可用於人體免疫系統,卻得知某科研機構有了更大的突破等,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科研專案的失敗。

2)科研專案風險管理

專案的風險管理是專案管理中比較難歸納、總結並定量化、科學化的一部分內容,一般的風險管理分為:風險的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計劃三個部分。①風險識別。“風險識別是一個解釋潛在風險事件以避免意外發生的過程”。風險識別有很多方法,主要是為了找到風險源。我們透過對大量科研專案的分析,造成科研專案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重複立項;二是評價體系不完整;三是環境的變化;四是專案目標偏移;五是有效溝通的失敗,根據以上科研專案風險的具體特點分析,分別可採取以下對策,即:可行性分析及專家論證;制定完善的標準;專案目標及範圍的變更;相關科研領域的跟蹤;科技專案管理技能的提升等。②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是盡力去識別風險事件的屬性並預見其對專案的影響。科研專案的風險評估主要是根據專案組人員的經驗和以往的資料進行主觀判斷,並將其定量化。這種量化主要是判斷各種風險發生的機率及風險指數或權重。③風險應對計劃。風險應對計劃所關心的是風險事件的應對策略,這種應對策略是以專案的目標和成功標準作為前提的,它將作為系統標準來處理風險事件,技術風險評估是指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成果,成果的創新性如何?市場風險評估與預測是指成果工業化的可能性有多少,是否有潛在的經濟效益?透過對這兩方面的分析確定專案目標。然後透過對投資風險的分析即費用管理和進度計劃即時間管理來編制專案計劃。科研專案的具體應對策略也可以採取建模的辦法,應用蒙特卡羅方法進行分析。

5.小結

引入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完善科研管理的理論體系,將科研思維的模式轉化為創新性的科研專案管理思維模式,有意識地提高對科研專案管理的成功標準的把握,強化科研管理的風險意識。使科研專案管理無論從觀念上還是從行動上都有一個較大的轉變。[@more@]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839396/viewspace-95865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