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5分鐘玩轉Docker容器技術(三)

阿里云云棲社群發表於2017-12-28

每天5分鐘玩轉Docker容器技術(一)

每天5分鐘玩轉Docker容器技術(二)

base 映象

上一節我們介紹了最小的 Docker 映象,本節討論 base 映象。

base 映象有兩層含義:

  1. 不依賴其他映象,從 scratch 構建。
  2. 其他映象可以之為基礎進行擴充套件。

所以,能稱作 base 映象的通常都是各種 Linux 發行版的 Docker 映象,比如 Ubuntu, Debian, CentOS 等。

我們以 CentOS 為例考察 base 映象包含哪些內容。

下載映象:docker pull centos

檢視映象資訊:

每天5分鐘玩轉Docker容器技術(三)

映象大小不到 200MB。

等一下!
一個 CentOS 才 200MB ?
平時我們安裝一個 CentOS 至少都有幾個 GB,怎麼可能才 200MB !

相信這是幾乎所有 Docker 初學者都會有的疑問,包括我自己。下面我們來解釋這個問題。

Linux 作業系統由核心空間和使用者空間組成。如下圖所示:

每天5分鐘玩轉Docker容器技術(三)

rootfs

核心空間是 kernel,Linux 剛啟動時會載入 bootfs 檔案系統,之後 bootfs 會被解除安裝掉。

使用者空間的檔案系統是 rootfs,包含我們熟悉的 /dev, /proc, /bin 等目錄。

對於 base 映象來說,底層直接用 Host 的 kernel,自己只需要提供 rootfs 就行了。

而對於一個精簡的 OS,rootfs 可以很小,只需要包括最基本的命令、工具和程式庫就可以了。相比其他 Linux 發行版,CentOS 的 rootfs 已經算臃腫的了,alpine 還不到 10MB。

我們平時安裝的 CentOS 除了 rootfs 還會選裝很多軟體、服務、圖形桌面等,需要好幾個 GB 就不足為奇了。

base 映象提供的是最小安裝的 Linux 發行版

下面是 CentOS 映象的 Dockerfile 的內容:

每天5分鐘玩轉Docker容器技術(三)

第二行 ADD 指令新增到映象的 tar 包就是 CentOS 7 的 rootfs。在製作映象時,這個 tar 包會自動解壓到 / 目錄下,生成 /dev, /proc, /bin 等目錄。

注:可在 Docker Hub 的映象描述頁面中檢視 Dockerfile 。

支援執行多種 Linux OS

不同 Linux 發行版的區別主要就是 rootfs。

比如 Ubuntu 14.04 使用 upstart 管理服務,apt 管理軟體包;而 CentOS 7 使用 systemd 和 yum。這些都是使用者空間上的區別,Linux kernel 差別不大。

所以 Docker 可以同時支援多種 Linux 映象,模擬出多種作業系統環境。

每天5分鐘玩轉Docker容器技術(三)

上圖 Debian 和 BusyBox(一種嵌入式 Linux)上層提供各自的 rootfs,底層共用 Docker Host 的 kernel。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

1. base 映象只是在使用者空間與發行版一致,kernel 版本與發行版是不同的。
例如 CentOS 7 使用 3.x.x 的 kernel,如果 Docker Host 是 Ubuntu 16.04(比如我們的實驗環境),那麼在 CentOS 容器中使用的實際是是 Host 4.x.x 的 kernel。

每天5分鐘玩轉Docker容器技術(三)

① Host kernel 為 4.4.0-31

② 啟動並進入 CentOS 容器

③ 驗證容器是 CentOS 7

④ 容器的 kernel 版本與 Host 一致

2. 容器只能使用 Host 的 kernel,並且不能修改。
所有容器都共用 host 的 kernel,在容器中沒辦法對 kernel 升級。如果容器對 kernel 版本有要求(比如應用只能在某個 kernel 版本下執行),則不建議用容器,這種場景虛擬機器可能更合適。

映象的分層結構

Docker 支援通過擴充套件現有映象,建立新的映象。

實際上,Docker Hub 中 99% 的映象都是通過在 base 映象中安裝和配置需要的軟體構建出來的。比如我們現在構建一個新的映象,Dockerfile 如下:

每天5分鐘玩轉Docker容器技術(三)

① 新映象不再是從 scratch 開始,而是直接在 Debian base 映象上構建。

② 安裝 emacs 編輯器。

③ 安裝 apache2。

④ 容器啟動時執行 bash。

構建過程如下圖所示:

每天5分鐘玩轉Docker容器技術(三)

可以看到,新映象是從 base 映象一層一層疊加生成的。每安裝一個軟體,就在現有映象的基礎上增加一層。

問什麼 Docker 映象要採用這種分層結構呢?

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 - 共享資源

比如:有多個映象都從相同的 base 映象構建而來,那麼 Docker Host 只需在磁碟上儲存一份 base 映象;同時記憶體中也只需載入一份 base 映象,就可以為所有容器服務了。而且映象的每一層都可以被共享,我們將在後面更深入地討論這個特性。

這時可能就有人會問了:如果多個容器共享一份基礎映象,當某個容器修改了基礎映象的內容,比如 /etc 下的檔案,這時其他容器的 /etc 是否也會被修改?

答案是不會!

修改會被限制在單個容器內。

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容器 Copy-on-Write 特性。

可寫的容器層

當容器啟動時,一個新的可寫層被載入到映象的頂部。
這一層通常被稱作“容器層”,“容器層”之下的都叫“映象層”。

每天5分鐘玩轉Docker容器技術(三)

所有對容器的改動 - 無論新增、刪除、還是修改檔案都只會發生在容器層中。

只有容器層是可寫的,容器層下面的所有映象層都是隻讀的

下面我們深入討論容器層的細節。

映象層數量可能會很多,所有映象層會聯合在一起組成一個統一的檔案系統。如果不同層中有一個相同路徑的檔案,比如 /a,上層的 /a 會覆蓋下層的 /a,也就是說使用者只能訪問到上層中的檔案 /a。在容器層中,使用者看到的是一個疊加之後的檔案系統。

  1. 新增檔案 在容器中建立檔案時,新檔案被新增到容器層中。
  2. 讀取檔案 在容器中讀取某個檔案時,Docker 會從上往下依次在各映象層中查詢此檔案。一旦找到,立即將其複製到容器層,然後開啟並讀入記憶體。
  3. 修改檔案 在容器中修改已存在的檔案時,Docker 會從上往下依次在各映象層中查詢此檔案。一旦找到,立即將其複製到容器層,然後修改之。
  4. 刪除檔案 在容器中刪除檔案時,Docker 也是從上往下依次在映象層中查詢此檔案。找到後,會在容器層中記錄下此刪除操作。

只有當需要修改時才複製一份資料,這種特性被稱作 Copy-on-Write。可見,容器層儲存的是映象變化的部分,不會對映象本身進行任何修改。

這樣就解釋了我們前面提出的問題:容器層記錄對映象的修改,所有映象層都是隻讀的,不會被容器修改,所以映象可以被多個容器共享

構建映象

對於 Docker 使用者來說,最好的情況是不需要自己建立映象。幾乎所有常用的資料庫、中介軟體、應用軟體等都有現成的 Docker 官方映象或其他人和組織建立的映象,我們只需要稍作配置就可以直接使用。

使用現成映象的好處除了省去自己做映象的工作量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前人的經驗。特別是使用那些官方映象,因為 Docker 的工程師知道如何更好的在容器中執行軟體。

當然,某些情況下我們也不得不自己構建映象,比如:

  1. 找不到現成的映象,比如自己開發的應用程式。
  2. 需要在映象中加入特定的功能,比如官方映象幾乎都不提供 ssh。

所以本節我們將介紹構建映象的方法。同時分析構建的過程也能夠加深我們對前面映象分層結構的理解。

Docker 提供了兩種構建映象的方法:

  1. docker commit 命令
  2. Dockerfile 構建檔案

docker commit

docker commit 命令是建立新映象最直觀的方法,其過程包含三個步驟:

  1. 執行容器
  2. 修改容器
  3. 將容器儲存為新的映象

舉個例子:在 ubuntu base 映象中安裝 vi 並儲存為新映象。

  1. 第一步, 執行容器
每天5分鐘玩轉Docker容器技術(三)

-it 引數的作用是以互動模式進入容器,並開啟終端。412b30588f4a 是容器的內部 ID。

  1. 安裝 vi
每天5分鐘玩轉Docker容器技術(三)

確認 vi 沒有安裝。

每天5分鐘玩轉Docker容器技術(三)

安裝 vi。

  1. 儲存為新映象
    在新視窗中檢視當前執行的容器。
每天5分鐘玩轉Docker容器技術(三)

silly_goldberg 是 Docker 為我們的容器隨機分配的名字。

執行 docker commit 命令將容器儲存為映象。

每天5分鐘玩轉Docker容器技術(三)

新映象命名為 ubuntu-with-vi

檢視新映象的屬性。

每天5分鐘玩轉Docker容器技術(三)

從 size 上看到映象因為安裝了軟體而變大了。

從新映象啟動容器,驗證 vi 已經可以使用。

每天5分鐘玩轉Docker容器技術(三)

以上演示瞭如何用 docker commit 建立新映象。然而,Docker 並不建議使用者通過這種方式構建映象。原因如下:

  1. 這是一種手工建立映象的方式,容易出錯,效率低且可重複性弱。比如要在 debian base 映象中也加入 vi,還得重複前面的所有步驟。
  2. 更重要的:使用者並不知道映象是如何建立出來的,裡面是否有惡意程式。也就是說無法對映象進行審計,存在安全隱患。

既然 docker commit 不是推薦的方法,我們幹嘛還要花時間學習呢?

原因是:即便是用 Dockerfile(推薦方法)構建映象,底層也 docker commit 一層一層構建新映象的。學習 docker commit 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構建過程和映象的分層結構。

Dockerfile 構建映象

Dockerfile 是一個文字檔案,記錄了映象構建的所有步驟。

第一個 Dockerfile

用 Dockerfile 建立上節的 ubuntu-with-vi,其內容則為:


每天5分鐘玩轉Docker容器技術(三)


下面我們執行 docker build 命令構建映象並詳細分析每個細節。

每天5分鐘玩轉Docker容器技術(三)

① 當前目錄為 /root。

② Dockerfile 準備就緒。

③ 執行 docker build 命令,-t 將新映象命名為 ubuntu-with-vi-dockerfile,命令末尾的 . 指明 build context 為當前目錄。Docker 預設會從 build context 中查詢 Dockerfile 檔案,我們也可以通過 -f 引數指定 Dockerfile 的位置。

④ 從這步開始就是映象真正的構建過程。 首先 Docker 將 build context 中的所有檔案傳送給 Docker daemon。build context 為映象構建提供所需要的檔案或目錄。
Dockerfile 中的 ADD、COPY 等命令可以將 build context 中的檔案新增到映象。此例中,build context 為當前目錄 /root,該目錄下的所有檔案和子目錄都會被髮送給 Docker daemon。

所以,使用 build context 就得小心了,不要將多餘檔案放到 build context,特別不要把 //usr 作為 build context,否則構建過程會相當緩慢甚至失敗。

⑤ Step 1:執行 FROM,將 ubuntu 作為 base 映象。
ubuntu 映象 ID 為 f753707788c5。

⑥ Step 2:執行 RUN,安裝 vim,具體步驟為 ⑦、⑧、⑨。

⑦ 啟動 ID 為 9f4d4166f7e3 的臨時容器,在容器中通過 apt-get 安裝 vim。

⑧ 安裝成功後,將容器儲存為映象,其 ID 為 35ca89798937。

這一步底層使用的是類似 docker commit 的命令

⑨ 刪除臨時容器 9f4d4166f7e3。

⑩ 映象構建成功。

通過 docker images 檢視映象資訊。

每天5分鐘玩轉Docker容器技術(三)

映象 ID 為 35ca89798937,與構建時的輸出一致。

在上面的構建過程中,我們要特別注意指令 RUN 的執行過程 ⑦、⑧、⑨。Docker 會在啟動的臨時容器中執行操作,並通過 commit 儲存為新的映象。

檢視映象分層結構

ubuntu-with-vi-dockerfile 是通過在 base 映象的頂部新增一個新的映象層而得到的。

每天5分鐘玩轉Docker容器技術(三)

這個新映象層的內容由 RUN apt-get update && apt-get install -y vim 生成。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 docker history 命令驗證。

每天5分鐘玩轉Docker容器技術(三)

docker history 會顯示映象的構建歷史,也就是 Dockerfile 的執行過程。

ubuntu-with-vi-dockerfile 與 ubuntu 映象相比,確實只是多了頂部的一層 35ca89798937,由 apt-get 命令建立,大小為 97.07MB。docker history 也向我們展示了映象的分層結構,每一層由上至下排列。

注: 表示無法獲取 IMAGE ID,通常從 Docker Hub 下載的映象會有這個問題。

作者:cloudman6

原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