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經典——書評《人工智慧哲學》 (轉)

amyz發表於2007-08-14
品味經典——書評《人工智慧哲學》 (轉)[@more@]

品味經典

——書評《人工智慧哲學》: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com::office" />

撰文/剃刀

每個領域都會有一些被稱為“經典”的東西。它們常常是一個短小精悍的句子,在背後蘊涵著豐富的意味,並一針見血地指出該領域某一方面的本質。這些經典的句子被傳誦得如此之廣泛如此之頻繁,以至於它們本身已經成為了一種亞文化的關鍵性語彙,任何歸屬於(或有意歸屬於)這個亞文化群體的人都無法不將它們掛在嘴邊。在行業裡,一個著名的經典就是Fred Brooks的“沒有銀彈”。作為一個軟體從業者,你有必要牢記“沒有銀彈”這句話和它的含義,否則將很容易被人貶為“不專業”/editor/Editor.htm#_ftn1" name=_ftnref1>[1]。這就是經典的力量。

領域還有另一個可能比“沒有銀彈”更著名的經典,那就是阿蘭·圖靈提出的“圖靈檢驗”。但是,很多人僅僅是知道“圖靈檢驗”這樣一個詞而已;對於圖靈檢驗的內容、圖靈提出這一檢驗(以及數字計算機結構)的那篇文章,真正清楚的人似乎並不太多。至少,我會偶爾責備自己:每天使用計算機工作,卻還沒有拜讀過圖靈的文章,似乎有點數典忘宗的味道。直到最近,這本《人工智慧哲學》才部分彌補了我的遺憾。

《人工智慧哲學》(Philosophy of Artificial ligence)的原著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由15篇文章組成。文章作者多是人工智慧(AI)思想界的著名人物,而這15篇文章在AI發展史上則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文章寫作時間起於1950年,止於1990年,它們是AI思想近半個世紀發展歷程的記錄。

這本論文集中時間最早(同時名氣也最大)的一篇就是阿蘭·圖靈的“計算機器與智慧”(第2章)。這是一篇公認的劃時代之作,它提出了圖靈機的理論模型,為現代計算機的出現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這篇文章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計算機領域:文中還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檢驗準則。在AI思想界,“圖靈檢驗”已成為最重要的智慧機標準,並且也幾乎是判斷“智慧存在與否”唯一可操作的標準。今天,重讀這篇半個多世紀以前的文章,不但絲毫沒有過時之感,反覺清新宜人,不禁對大師頓生欽佩。

在AI史上可與圖靈檢驗相提並論的另一個標準是哲學家約翰·塞爾在“心靈、大腦與”(第3章)中提出的思想實驗:塞爾被關在一間充滿中文字條的屋子裡,透過在視窗傳遞中文字條與外界發生聯絡,並靠一本英文指令書將各種中文字條配對。由於他可以正確回答屋外中國人的提問,因此屋外人認為他懂中文;但在塞爾本人看來,自己仍然對中文一竅不通。圍繞著“中文屋”問題的爭論與反詰,也是本書中一個精彩的亮點。

在探索AI本質之外,本書收錄的其他文章也對AI的各個方面作了哲學意義上的思辯。丹尼特的“認知之輪”、海斯的“樸素物理學宣言”、麥克德莫特的“純粹理性批判”、斯洛曼的“動機、機制和情感”、德雷福斯的“造就心靈還是建立大腦模型”等文章涉及了認知、常識、理性思維、行為等諸多範疇。這些文章不但對AI領域有著指導性意義,並且也能讓讀者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觀察自己、認識自己,並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奇妙的哲學思考體驗。

原著主編兼作者瑪格麗特·博登是英國科學院院士、英國蘇塞克斯大學認知科學學院創始人及院長,歷任英國心理學會哲學、歷史分會主席及英國皇家哲學學會理事等職務,著有《人工智慧史》一書。作為AI領域的權威人士,她獨具慧眼地從浩瀚的文獻中挑選出這些代表性作品,併為本書撰寫了長達20多頁的導言。導言對書中每篇文章一一作了介紹,前後貫穿,兼之文筆優雅,對於讀者的閱讀將大有裨益。而在中譯本方面,不論是兩位譯者的譯筆,還是上海譯文出版社的編輯製作,都堪稱精品。

在我看來,這本《人工智慧哲學》除了閱讀時的震撼人心之外,還具有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價值:用來裝點書架。在我的房間裡,籃球、Reebok的運動鞋和周杰倫的CD是我所歸屬的一個亞文化群體的語彙,而筆記本、菸灰缸、《程式設計師》雜誌和滿滿的書架則是我所歸屬的另一個亞文化群體的語彙——在這樣一個意在彰顯程式設計師文化的書架上,還能有比這本《人工智慧哲學》更合適的裝飾品嗎?



去年,國內一位記者不顧“沒有銀彈”的經典,竟然主張將領域的“摩爾定律”生搬硬套到軟體領域,結果自然是被讀者網友罵了個狗血淋頭。由此可見“專業精神”的重要性。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0752019/viewspace-956352/,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