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流程(一)(轉)

ger8發表於2007-08-14
流程是什麼
所謂流程,就是一連串關聯的步驟或作業活動。
對個人來說,把所有執行的動作串聯起來,就可以當成流程。例如電腦程式設計師每天早上背起膝上型電腦,走出家門,坐上公交車,下公交車轉乘地鐵,出地鐵站走進辦公室,這幾個動作合起來,就算是一條上班流程。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日常營運執行的任何一項工作,都是流程中的一個步驟,例如業務人員填定報價單給客戶,屬於業務流程的範圍,流程有起點,有終點,有些流程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有些則相當彈性,可能每次執行的過程都不同,在ISO國際標準大行其道之後,一家公司可能有些流程已標準化,有些則尚未納入規範,不論如何,流程並不會受到單一個功能單位或部門的限制,需要業務,研發,品管測試,採購與倉儲,製造等部門參與。
某些大型流程可能流經數個部門,由很多人員的參與而形成許多交錯複雜的子流程,像財會流程,生產流程,產品開發流程,採購流程等,有些小的流程可能一兩個人就完成了,像公文籤核流程,差旅費報銷,甚至感冒請病假也是流程,不論大小,長短,複雜或單純,正式或非正式,企業所有的活動,皆能以連慣的方式來執行,而所有的活動出都可以流程的方式來呈現,分析,所以對管理者而言,流程是對找經營問題,構思改善方針最重的工具。

為什麼流程這麼重要
近30年來業界學界炎所以重視流程分析的方法,源自於流程對於企業能否達成營運目標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所謂企業營運目標,指的是質量、時間、成本三個專案,分別代表一家公司能在最短的時間,以最低成本,將質量最佳的產品提供給客戶,藉以創造營收與獲利,在全球化的激烈競爭下,流程改進可以帶來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營動成本,縮短作業時間等諸多重要的效果,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這樣的觀念來自於戴明博士(Edwards W.Deming)提出的“全面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以及作者本人(韓孝君Norman S.han)提出的“大禹管理哲學”加以闡揚。
追求質量的起源
  在全球各地消費者的眼肖中,“日本製造(Made in japan)”,是最佳質量的代名詞,也是全面質量管理潮流的發源地,日本產品質量的名聲建立於20世紀後期,然而質量管理觀念的誕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回顧質量的歷史,要從1910年代的福特汽車開始。
  汽車可以說是第一個消費大眾會直接接觸,製造過程與技術複雜度比實高的產品,汽車出現之前,消費大眾平常購買平常及使用的產品,像是服飾、食品、傢俱等,收於製造過程較為單純,質量容易維持一致,在亨得福特創業的時代,汽車是第一個消費大眾會購買的高度工業技術產品,汽車的零件數量龐大,從車體,引擎,輪軸,剎車,坐墊,到螺絲釘,大大小小加起來有數十萬個零件,每個零件都由不同的供貨商以不同的方式生產,加以組裝的流程冗長而複雜,工人素質莠不齊,難以確保產品質量的一致性,對美國民眾而言,不論是職業司機或是一般消費者,汽車幾乎是每天都會使用到的產品,不但價格高昂,故障時的維修既耗時又花錢,一旦出現瑕疵,客戶報怨的壓力比其他任何產品都要大上好幾倍,而且汽車在行駛時有安全上的顧慮,這些因素迫使汽車製造商開始重視產品的質量,質量管理的觀念就從這裡誕生。
質量大師:戴明
  隨著時間的演進,1940年代戴明博士提出完整的質量管理原則,他產張改善質量可以為企業帶來提高員工士氣,降低費用,增加生產力以及擴大市場佔有率等效果。
  然而質量要做到多好才算好?應不應該有上限?從企業獲利的角度來看,質量的提升固然可以帶來較高的收益,但是相對的必須投入較多的成本來測試產品及改進缺失,特別是如果要做到零瑕疵的境界所消耗的資源,可能超過質量提升而增加的收入,從淨額的角度來看,企業的獲利反而會降低,所以傳統經濟分析的決策模式會對產品質量訂定上限,分析時會考慮改善質量所需的成本以及增加的收益,來決定一個能國企業帶來最高利潤的優良品率,例如95%或是97%,通常不是100%。

戴明博士提出質量管理原則時,剛好遇到日本走出二次大戰陰影,開始發展經濟,日本製造業原本想憑藉低成本的優勢,設法把廉價的家電商品例如電飯鍋賣到美國市場,但是因產品質量實在太差,消費者抱怨連連,市場開拓的計劃不但沒有成功,反而成為“劣質商品”的代名詞。經過一番自我檢討及痛定思痛,日本製造業決定採用戴明博士的質量觀念,大幅度的提高優良品率,更進一步以零瑕疵的質量保證,改變消費者在印象,從家電用品到汽車,擊敗各國產品成功席捲全球市場。

日本產品的成功,打響了質量管理的名氣,也就是戴明博士的一代管理大師的地位,零瑕疵也成為所有制造者爭取消費者認同最喜歡的口號。
全面質量管理的興起
日本的成功,來自於消費觀念的改變,早期注重成本與效益的經濟分析決策模式,為產品質量水平訂定了上限,以追求企業獲利的動機下,往往犧牲了消費者的權益,99.9%的質量水平乍聽之下似乎是很高的標準,但的依據某空產業研究機構的調查報告指出,扣除99.9%之後剩下千分之一的瑕疵,意味著每年兩萬件錯誤碼的藥品處方,每年一萬兩千位新生兒在醫院中不小心被摔落,每天在機場兩起過短或過長之距離的降落,每星期五百件錯誤的手術,搭飛機旅行的乘客,寄送重要郵件的消費者,一定不希望自己成為落在那千分之一瑕疵的中獎人。
隨著產業全球化的競爭,消費者可以選擇的空間大幅提高,無需再像過去一個屈就於質量不甚理想的產品,以旅遊為例,臺灣的旅客可以用同樣的價格到世界旅遊勝地度假,不會只選擇臺灣的旅遊景點,消費者質量意識抬頭後,零瑕疵的質量保證就成為消費者購買產品的重要依據。
二次大戰時曾發生過這樣的故事,美國為了跨越英吉利海峽,攻擊歐陸的德軍部隊,訓練了大批的空降隊,在訓練過程中,不斷髮生士兵在高空跳傘打不開而摔死的慘劇,為此負責軍用補給的單位特別要求降落傘的製造商提高質量,但是廠商將優良品率提高到99%之後,基於成本的考慮,謊稱受限於目前的生產技術,無法再降低產品的瑕疵率,對陸軍而言,1%的瑕疵率意味著每一百個士兵跳傘,就會有一個摔死,為了減小無謂的人員傷亡,補給單位想了個辦法,他們在每次驗收降落傘時,都要求製造廠商負責人到場,要求該負責人在現場背起其中一個降落傘,搭乘軍用飛機到高空演練跳傘以測試產品質量,否則拒由,從此以後美軍使用的降落傘達到了100%的優良品率,再也沒有傘兵因為降落傘本身的瑕疵而摔死。

消費者質量意識抬頭後,“零缺點”成為產品競爭的核心策略,所有制造業者皆以最高質量作為提升競爭邊的目標,設法將作業上的錯誤降到最低,就在業界全體動員不斷努力之下,才發現作業上錯誤的原因往往不是人員疏忽,而是流程設計不良或控制不當造成的。
94/6法則
在美國製造業效法日本提升質量的過程中,有一研究機構執行質量管理的調查,發現企業營運各項作業(包含產品開發及製造)所發生的問題,在94%是流程造成的,只有6%是人員因素所導致,這就是質量管理的94/6法則。
質量提升的關鍵在於流程
以接單製造批次產品為例,如果採購部門發包時提供的零件規格資料是過時、不正確的,外包商的品管即使再嚴格也無法提供製造部門想要的零件,如果接單人員未溝通交貨時間及成本上限,負責製造的部門很容易忘了將相關因素控制在適當範圍辦,屆時產品的成本可能超預算,同樣的,如果外包商未能接時供應零件,產品生產的時程就會受到影呼而延遲交貨,這些都是作業流程設計不當所引發的質量問題,即使某一項產品缺點真的是人員操作所致,追根究底之下可發現常常是因為訓練不足,而人員的訓練則是屬於流程的問題。
以往製造業的檢討質量瑕疵的原因時,常將問題推到人員身上,或許代罪羔羊的辭職可以暫平息紛爭,但是問題並未獲得解決,過一段時間之後同樣的錯誤還會重演。
管理者必須認識流程才是問題的來源,質量管理的關鍵核心,並停止將錯誤的責任歸咎於某個人員或部門身上,質量管理並非一項鬥爭工具,管理者不應將重點放在檢討人員的對錯上,而需深入分析流程中有哪些地方需在改善,如此才能真正找到影響質量的來源,實行有效果的解決方案,對某些企業而言,這可能是一個新觀念:質量不是人的問題,要責怪的應該是流程。
[@more@]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839396/viewspace-95635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